摘要:银登中心披露信息显示,截至5月15日,已有13家持牌消金公司发布72笔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招商公告,涵盖招联、蚂蚁、兴业、中银等头部机构,以及南银法巴、平安、幸福、海尔等腰部机构。其中,中银消金一家就有35笔转让业务。
今年以来,不良资产转让成为消金行业热门话题。
银登中心披露信息显示,截至5月15日,已有13家持牌消金公司发布72笔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招商公告,涵盖招联、蚂蚁、兴业、中银等头部机构,以及南银法巴、平安、幸福、海尔等腰部机构。其中,中银消金一家就有35笔转让业务。
从规模看,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个贷不良资产转让市场活跃,成交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激增761%。消金行业挂牌转让资产包的未偿本息总额177.5亿元,未偿本金总额为101.4亿元,加权起拍本金折扣率从2.8%到10.7%,平均在5%左右。起拍价低于1折成为常态。
1.个贷不良资产转让是新东西吗?
今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人士对外披露,2024年银行业处理的不良资产达到了3.8 万亿元,创下历年新高,并肯定处置效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不良资产处置并不是新鲜事。
钱收不回来就会产生不良资产,一开始,金融机构自己成立催收部门,或者委托催收公司去处理。后来政策允许把不良资产打包卖给专业机构,这样处置起来效率更高。就好比超市把卖不掉的临期食品直接转让给折扣店,手机品牌商授权低价出售旧款产品,每个行业都存在类似的操作。
国外起步早,国内的不良资产转让市场则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的。1999年,当时组建的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大AMC(资产管理公司),让它们来剥离商业银行坏账。AMC完成任务后,开始探索商业化转型,市场逐渐衍生出资产证券化(ABS)、收益权转让和银登中心批量转让等业务形式。
起初参与方只有银行,随着2022年《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印发,消金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也能参与进来。但和银行不同的是,这些非银机构,只能在银登中心进行批量转让,暂时还做不了不良资产ABS以及收益权转让业务。
2.个贷不良转让怎么突然就变多了?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挂牌个贷不良包707个,未偿本息总额达2291.7亿元,同比增长90.6%。其中,消金公司转让成交规模为414.4亿元,在非银行机构里排第一。
事实上,近期消金不良资产处置明显提速,和宏观经济下行、居民还款能力下降有关。不良资产积累的同时,监管强化风险化解要求,对处置效率要求就提高了。
按照行业惯例,传统催收手段至少6个月起步,逾期超过1年的贷款,回收率还不到20%;司法诉讼虽能追回的钱比较多,但处置周期通常12个月起,人力成本也很高,所以只适合金额比较大的贷款。
对比之下,批量转让有着高效且经济的优势。通过银登中心的标准化流程,一个资产包从挂牌到成交大概只要15天,加上金融机构内部流程,一般也不会超过4个月。此外,转让尚未核销的不良资产,能快速让拨备覆盖率等指标变好。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金公司开始采用批量转让方式处置不良资产。试点以来,31家持牌消金公司里,有 29 家开设了 “转让账户”,批量转让正在成为不良处置的常规动作。
3.为啥国家鼓励不良资产转让?
往小了说,不良资产转让对消金公司是好事。
打个比方,你开了家小超市,货架上总有些快过期的食品占地方。要是有专门的人收购这些临期食品,你就能腾出货架,还能拿点钱去进新货来卖。
把大概率收不回来的坏账打包卖掉,虽然价格低,但可以快速出清,避免坏账像雪球越滚越大;还能回笼资金,重新投入业务中。
往大了说,不良资产转让有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金融系统最怕“爆雷”。国家推动不良转让,就像给金融体系装上“泄洪闸”。2021年以来出台了多项试点、鼓励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让AMC等专业机构来接手,以市场化的手段,在资产真实转让前提下,加快金融机构剥离不良资产速度。
4.1折转让算“甩卖”吗?
个贷不良资产通常没有抵押担保、回收成本又高,定价肯定是不能和对公资产比的。
起初,个贷不良资产成交价格一度偏高,到2022年试点范围扩大后,转让价格就比较稳定了,按季度来看,大多数时候市场平均成交价都不到1折。
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机构“亏大了”。
比如说,一个逾期6年的贷款包,很多借款人都联系不上了,打官司也要耗几年,这时候0.3折转让反而是市场理性估价的结果。卖方实际避免了过高的追回成本,也防止资产彻底烂在手里。这个账算下来,还是划算的。
5.为什么宁可1折转让,
也不让利给债务人?
不少网友看到不良资产转让的新闻,常有疑问:为啥金融机构宁愿低于1折卖掉,也不愿意给借款人打折呢?
事实上,只要借款人能证明自己有失业、大病、破产等特殊困难,多数金融机构还是有协商政策的,会通过分期、展期、减免息费等方式,帮助个人渡过难关。
进入不良资产转让的,都是长期不还的。给这些人本金打折,对按时还款的人不公平,而且会诱发“按闹分配”,导致更多人故意拖欠,真形成“借钱可以不还”的坏风气,最终损害的可是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和国家金融秩序。所以,国家政策不会支持,也没有哪个金融机构会开这个“坏口子”。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