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耗时2个月雕刻“奥特曼石窟”惹争议,本人回应
当天20时许,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相关视频已隐藏。涉事博主周先生在电话里回应记者称,雕刻初衷是觉得这是普通人留下痕迹的最佳方式,而一开始选择雕类似“奥特曼”造型只是觉得好玩,没想到会受到关注,后面准备去找一份新工作。
当天20时许,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相关视频已隐藏。涉事博主周先生在电话里回应记者称,雕刻初衷是觉得这是普通人留下痕迹的最佳方式,而一开始选择雕类似“奥特曼”造型只是觉得好玩,没想到会受到关注,后面准备去找一份新工作。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近期播出的电视剧《护宝寻踪》通过讲述两代考古、文物保护工作者与文物犯罪团伙之间近20年的博弈,引发了公众的广泛热议。剧中,开篇跨国追索黑陶俑、中期吕氏家族墓盗掘案等案件融合多起真实文物犯罪案例,完整展现了
在山东博物馆,有一组战国彩绘乐舞陶俑。这组彩绘乐舞陶俑多达38件,尺寸虽小,但造型精妙,其中包括26件人物俑、5种乐器和8只祥鸟。
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节气如约而至。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放眼天府,成都平原油菜籽的余香尚未散尽,新插的秧苗已在水田铺开片片青绿,空气里弥漫着泥土蒸腾的气息。
考古队发现洞里有钱币,推断这盗案发生在公元733年前后。原来唐朝中期长安治安差,盗墓贼挖了八年才停工,但始终没进墓室。墓主人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金乡县主,她和丈夫合葬,留下168件陪葬陶俑。
当下,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走进博物馆的观众中,“Z世代”年轻人不在少数。以河南博物院为例,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共接待观众3.73万余人次,其中18至35岁人群占比最大,达到59%;由于恰逢儿童节,18岁以下的观众数
“北朝的回响,残马遗存”——这一意象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明余韵。它可能指向北朝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残缺马匹雕塑、陶俑或骨骼遗存,这些“残马”不仅是考古实物,更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的见证。以下从几个维度解读其意义:
现在则完全是皮贴骨的骨相立体度,这几番古装愈发感受到了成熟和荷尔蒙的威力。古装alpha赛道的有力竞争者,宽肩窄腰大长腿,浓颜系+骨量足够的长相,冲击力和侵略性拉满,尤其是现在大脑已经将其和“战神王爷”形象完美关联。
所以,当有人企图用陶俑替代活人,偷工减料,糊弄祖宗先人,老夫子,出离愤怒了,发出了千古恶毒的诅咒:
由陕文投集团原创出品的考古与文物保护题材电视剧《护宝寻踪》在CCTV-1黄金档、爱奇艺、腾讯视热播中。开播以来,凭借密集的看点和精心打磨的细节吸引大批观众,登上热播剧目榜单。
老窑工陈九蹲在窑顶,看着最后一缕天光被山脊吞没,喉结滚动着咽下唾沫。
故事开场就高能,西汉黑陶俑现身英国拍卖行,我方紧急叫停,一场横跨二十年的护宝大战就此拉开帷幕。考古研究生方堃(白宇帆 饰)和昔日恋人雒青(王鹤润 饰)携手文物警察齐大仓(富大龙 饰),与盗墓头子穆见晖(辛柏青 饰)斗智斗勇,情节紧张刺激,让人全程提心吊胆。这部
青石镇的晨雾总带着股湿漉漉的霉味,像浸了三十年陈醋的棉絮,沉甸甸压在瓦檐上。
这部剧表面讲的是古董江湖的明争暗斗,但眼尖的观众早就发现,剧中穆见晖家族的故事和黑陶俑谜团,竟然藏着个改写中国考古史的真实大案——汉文帝霸陵的惊天发现。
央视热播剧《护宝寻踪》开篇,是我国外交部门工作人员,去海外拍卖行,追索被盗黑色裸体陶俑事件。
他先是落到中间一层,然后继续跳到坑底,人群大惊失色,有人大喊“你干什么!”但男子毫无回应,反而径直走向兵马俑,推倒了两尊陶俑。
5月27日,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金帆厅,一场精心设计的舞台穿越剧正在上演。舞台大屏幕播放的视频中,当历史老师翻阅的书页停留在汉代“说唱俑”时,AI动态化的陶俑形象跃然眼前。“说唱俑”带领历史老师走进国家博物馆开始参观,由此开启了一场以陶瓷为主题的虚实交织的文化
镇外的乱葬岗上,枯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沙沙”声,似是无数冤魂在暗夜中低泣。
后母戊鼎,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832.84公斤)的单体青铜礼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后来“藏礼于器”,青铜鼎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
5月30日下午西安兵马俑博物馆真实上演的一幕。有人把秦始皇的"亲兵"推倒了,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里,便装男子躺在陶俑残骸旁,断成几截的陶臂还保持着两千年前的握剑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