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的几个身体信号
体检后偶然发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两个指标有向上的箭头标志,血糖比正常值高一点儿,但尚未诊断为糖尿病。
体检后偶然发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两个指标有向上的箭头标志,血糖比正常值高一点儿,但尚未诊断为糖尿病。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超过68%的糖尿病患者虽然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糖化血红蛋白仍然超标,其中大部分人都忽视了餐后血糖的监测与控制。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我们对血糖管理的一个重大认知误区。
你有没有做过体检后,看到“空腹血糖6.3 mmol/L”心头一紧?是不是也曾听人说:“你血糖高,小心糖尿病!”于是开始紧张忐忑,有人马上戒糖,有人直接开始吃药,甚至一度以为“这辈子完了”。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可怕,可怕的不仅是它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温水煮青蛙”式进展。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可能在你身体里默默潜伏了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期间,它曾三次向你“发出信号”,提醒你:改变生活方式吧,扭转还来得及。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老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坚持晚饭后散步的人,短短6个月内,身体可能会发生8种神奇变化!这是真的吗?散步这么简单的运动真能带来如此多的好处?别急,咱们一起来看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格雷厄姆说:“我父亲患有 2 型糖尿病。我亲身体验了生活有多么困难,所以我不想追随我父亲的脚步。他继续说道:“当我通过血糖测试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后,我立即采取行动防止它恶化为成熟的糖尿病。
“同样一碗米饭,有人吃后血糖飙升,有人却稳如泰山,问题究竟出在哪?”——看似平常的一顿饭,竟然隐藏着血糖管理的“玄机”,真相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在人体颈部深处,有一对形似蝴蝶的腺体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甲状腺。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同精密的“生命调节器”,调控着新陈代谢、心血管功能、神经系统发育等核心生理过程。然而,现代生活方式的剧变让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全球约2亿
近日,《Diabetes Care》杂志刊登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与陈燕燕研究员团队主导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最新成果。这项历时34年的随访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我国人群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即糖尿病前期)人群在超30年内的中风发病率及其进
记忆力下降和胰岛素抵抗之间有联系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者关系密切。一些科学家甚至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称为“3型糖尿病”。那么,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大脑健康?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科学依据,并提供实用的预防建议。
参考文献:[1] 李华. 糖尿病前期与糖肾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3, 31(4).[2] 王明. 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7).[3] 张伟. 中药在调节血糖中的作用机制探
提到「糖尿病」,许多人认为这是老年病,离自己相距甚远。然而事实却是,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发病年龄还呈现年轻化趋势!
在许多年轻人的认知中,糖尿病似乎遥不可及。然而,现实却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得多。从2011年到2021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数量达到了1.409亿,患病率高达12.8%。这意味着,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正在与糖尿病斗争。而更为严峻的是,糖尿病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