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方县:“一种两收”再生稻头季亩产816公斤!
近日,在湖南省中方县铜湾镇堆子村“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的“一季超级稻+再生稻”头季核心示范区,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省种子管理服务站、怀化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中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相关专家对再生稻头季进行测产验收,并交出亮
近日,在湖南省中方县铜湾镇堆子村“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的“一季超级稻+再生稻”头季核心示范区,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省种子管理服务站、怀化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中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相关专家对再生稻头季进行测产验收,并交出亮
邦两优6118是广西兆和种业选育的优质香稻品种,2021年桂审、2022年中下游国审,2021-2023年连续三年荣获“广西好稻米”十大品种金奖,荣获首届中国——东盟优质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产量、米质、抗倒都非常优秀,易种易管,机插、直播、抛秧等均适合,
眼下,湖南多地再生稻进入收获季。不同于普通水稻,再生稻收了一茬还能再收一茬。但第二茬产量的高低,跟头茬的收割有很大关系。
当天,种粮大户们先后到武汉春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前川街沙畈村千亩再生稻新品种示范种植基地进行观摩,详细了解新品种特性、种植方式、生育期抗性、产量,并与当地示范种植户交流水肥精准调控、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科学管护技术要点。
近日,岳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对屈原管理区“一季超级稻+再生稻”头季核心示范区进行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平均亩产达807.4公斤。这标志着当地全域水稻单产提升行动取得阶段性突破。
龙世明走进田间,剥开一根稻桩。稻桩的每一个节点上,都长出了一个几毫米长的白色腋芽。“别看腋芽小,再过2个月,每一个腋芽都可以长成一个稻穗。”龙世明小心翼翼地摸着腋芽。
怀化日报全媒体讯8月9日,在中方县铜湾镇堆子村“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的“一季超级稻+再生稻”头季核心示范区,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省种子管理服务站、怀化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中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相关专家对再生稻头季进行测产
近日,花桥镇千亩再生稻示范片迎来头茬收割,随着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田野间,稻穗入仓的“哗哗”声与农户的笑声交织成丰收乐章。这种“一次播种、两季收获”的种植模式,让稻田里长出了“双份希望”,拉开了全区“稻粮双增”的丰收序幕。
东南网8月12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袁野 徐裕 文/图) “平均干谷亩产达770.5公斤,达到超高产水平。”8月10日上午,浦城县临江镇水西村万鑫家庭农场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片的稻田边,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申建波揭晓该田块
现场发布的再生稻头季测产数据更是令人振奋:一号田干谷亩产827.04公斤,二号田亩产752.72公斤,三号田亩产731.74公斤,平均亩产达到770.5公斤。
专家介绍在平山村示范的再生稻品种是一个长大力高端优质香稻品种,由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提供。本次测产只在健选长江中游再生力强和综合抗性优的再生稻品种并推广应用。测产现场种植农户也介绍了种植情况和品种特性。
时下,正是再生稻头茬成熟的季节。在河南省光山县罗陈、斛山等乡镇再生稻农田里,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收割作业。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在水稻的生长周期中,扬花期是极为关键的阶段,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水稻扬花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高温挑战。持续高温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生理
7日一大早,在“南大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万家镇迎风村水稻测产现场,2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野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一气呵成,待仓满后将收割机开至田边,饱满的谷粒随着收割机的管道倾泄而下,装入了卡车。
8月7日,位于衡阳县西渡镇豆陂村的旱直播再生稻示范田测产现场传来喜讯——经严格实收测产,该示范田头季稻平均亩产达703.6公斤,创下佳绩。据介绍,旱直播再生稻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传统水稻种植面临的缺水、机耕难题,而且省时省力,节省成本。
在重庆忠县的稻田边,有个叫胡代书的农民,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可就是这个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培育出了能自己 “再生” 的水稻,让千年不变的插秧活儿,变得简单了不少。
当前,长江流域稻区早稻大部分进入抽穗期,再生稻进入拔节孕穗期。受5月整体积温相对不足影响,部分直播早稻和再生稻相比常年生长缓慢、分蘖减少,生育期普遍推迟3-5天。后期应因地制宜、因苗而异,以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为目标,加强技术干预和分类管理,确保夺取高产稳产。
这些报道一出,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甚至有了“中国第二袁隆平”的赞誉。
结合肖港镇“小香葱”“精细蔬菜”“再生稻”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土壤、作物生长智能监测”“精准水肥灌溉”“蔬果新品种引育”“病虫害田间管理”等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区科技局主动对接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和技术专家,并邀请他们走入田间地头,
当金黄麦浪在江淮大地上翻涌出又一个丰收年景时,人们注意到,“三夏”时节已悄然来到,作为全国小麦主产省之一,安徽正以“压舱石”的担当扛稳粮食安全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