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7年育出首棵再生稻,不惜欠债20万,网友:中国第二个袁隆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7:15 1

摘要:在重庆忠县的稻田边,有个叫胡代书的农民,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可就是这个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培育出了能自己 “再生” 的水稻,让千年不变的插秧活儿,变得简单了不少。

[击掌]在重庆忠县的稻田边,有个叫胡代书的农民,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可就是这个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培育出了能自己 “再生” 的水稻,让千年不变的插秧活儿,变得简单了不少。

为了这事儿,胡代书熬了近三十年,从田埂边发现几株野生稻开始,他一头扎进试验田,被乡亲笑话 “疯了”,还欠下二十多万外债,连家人都跟着揪心。

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民,怎么就啃下了连专家都头疼的育种难题?他那些年吃过的苦、遭过的罪,真的只是 “瞎折腾” 吗?

每个弯腰在水田里的庄稼人,心里或许都藏着同一个奢望,要是稻子也能像地里的野草一样,割了一茬还能再长一茬,那该有多好?省去育秧插秧的辛苦,只种一次就能收上好几回,简直是天大的福气。

然而这千百年来的美梦,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一个孩子无心的话语,悄悄种进了胡代书的心里。

那会儿地分到户,日子有了盼头,肩上的担子却更沉了,胡代书和妻子整日泡在田里,就连十来岁的儿子放学回来也得跟着帮忙,孩子累极了,随口一句要是只插一次秧就好了!这随口的一句话让胡代书默默记在了心里,是啊,能不能真有一种“懒人稻”呢?

一次外出走亲戚,胡代书在山坡上无意间瞥见一丛不起眼的植物,墨绿色的,看着像稻子,却更瘦、更硬朗。他心里一动,当时全国正在普查野生稻资源,这会不会就是?他小心翼翼地挖了几丛,宝贝似地带回自家田边的一角种下。

这几株野生稻很快就展露了它的独特,长势顽强,风雨中挺得笔直,不像家养稻那样容易倒伏,但缺点也同样明显,稻穗稀疏,结出的米粒又小又少,产量低得可怜。胡代书没有急着放弃,只是默默观察着,秋收后他没管这几株野生稻,任由它们枯黄、自生自灭。

奇迹发生在第二年春天,当农家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忙碌时,胡代书震惊地发现,去年那几株野生稻枯黄的根桩上,竟然冒出了喜人的新绿!它们竟靠着自己的力量,重新焕发生机!

这一刻,胡代书的呼吸都快凝固了,这不就是他日思夜想的“懒人稻”吗?它竟然能再生!一个大胆而又痴狂的念头,在他脑海里生根发芽,如果能把野生稻这种顽强的“再生”基因,和高产栽培稻的优点结合起来会怎么样?

泥土里的七年苦修

从那天起胡代书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持久战,一场与植物基因的较量,他划出三分地做试验田,妻子最初不理解,放着好好的粮食不种,折腾这些不结谷的“野草”干嘛?胡代书拍着胸脯保证剩下的地里一定多种出粮食,才换来妻子的勉强默许。

为了找到合适的杂交亲本,他跑遍了四川各地,又南下数省,活脱脱一个苦行僧。他收集了一百多个水稻品种,每天天不亮就下地,跪在泥里,小心翼翼地授粉、观察、记录。田埂上,他对着稻穗喃喃自语,像个入了魔的痴人,村民们看不懂,只觉得胡代书“魔怔”了。

失败是这些年里的家常便饭,杂交出来的后代要么遗传了野生稻的低产,要么就是普普通通的栽培稻,失去了再生的能力,甚至颗粒无收,年复一年,希望燃起又破灭,但胡代书骨子里那股农民的倔劲,被彻底点燃了,认准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

转机发生在1988年,经过无数次尝试,胡代书培育的一株杂交稻,不仅结出的谷粒比以往饱满,更重要的是在第二年春天,它的根桩上如期地泛出了喜人的新绿。

成功了!胡代书激动得热泪盈眶,世界上第一株可以越年再生的水稻,就这样在他这双布满老茧的手中诞生了。他给这个宝贝疙瘩取名“89-1号越年再生糯稻”,然而胡代书很快就发现,翻越了自然这座大山,前面还有一座更难逾越的大山在等着他。

手握着能让农民省工省力的再生稻,胡代书本以为推广会是水到渠成的事,他带着自己的成果,满怀希望地去申请专利,并在乡邻间小范围试种,再生稻的表现确实优异,留下的稻桩一茬比一茬结实,像韭菜一样越割越壮,抗倒伏性极强。

可当他想把这项技术推向更广阔的天地时,却处处碰壁,他找到农业部门希望能得到支持,然而接待他的人,要么看他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投来怀疑甚至轻蔑的目光,要么就觉得他是来骗经费的,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了。

他想不通,自己分文不取,免费提供稻种和技术,为什么就是没人相信?

现实的冷酷彻底激起了他骨子里更深一层的执拗,家乡推不开,那就自己走出去推!胡代书瞒着家人,东拼西凑地向亲友借钱,背着一袋袋稻种,踏上了孤身推广的漫漫长路,这一走就是近十年。

这些年里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冰天雪地的山西临汾到椰风海韵的海南儋州,他一次次敲开各地农科所的大门,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白眼和拒绝,他衣衫朴素,满身风尘,常被人误以为是来要饭的。

钱花光了他就回家再借,债务像滚雪球一样,累积到了二十多万,家人不解,朋友摇头,都觉得他疯了,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伟大理想”,把自己的小家拖入了深渊。

那段日子是胡代书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他不仅要承受推广失败的巨大挫败感,还要背负沉重的债务和旁人的误解,他无数次问自己,这条路到底有没有尽头?但从未想过放弃。

胡代书坚信自己的再生稻是真的好东西,总有一天会被世人看见,这份信念就像田里那再生的稻桩,无论经历多少风霜,只要根还在,来年春天总会发芽。

转机发生在2010年前后,经过媒体的持续报道,胡代书和他的再生稻故事终于从乡野田间传遍了全国,日本媒体称他“改写了水稻历史”,国内的网友则赞誉他为“第二个袁隆平”,曾经紧闭的大门一扇扇向他敞开,知名企业找上门来谈合作,各大科研院所也纷纷伸出了橄榄枝。

胡代书的再生稻,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数据显示,再生稻的亩产可达600公斤左右,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更高,出米率也相当可观,最关键的是它省去了播种、育秧、犁田、插秧等多个环节,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为农民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如今在安徽霍邱县,这个被誉为“全国再生稻第一县”的地方,再生稻的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几千亩,发展到计划种植80万亩的宏大规模,放眼全国,四川、重庆、江西、福建等地,再生稻正在广袤的田野上扎根,农业部门更是规划,适宜种植再生稻的土地高达5000万亩。

从重庆忠县一个无人问津的山坡到未来数千万亩的广阔天地,胡代书用近三十年的光阴,翻越了“自然”和“人心”这两座大山,他的故事证明,最顶尖的智慧有时就蕴藏在最朴素的执着之中,改变世界的不一定都是身在庙堂的精英,也可以是一位脚沾泥土、眼望星空的普通农民。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