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托付:柳宗元临终一封信,让刘禹锡守护了半辈子!
元和十四年冬,当死神降临时,柳州刺史柳宗元正赤脚站在衙门后院奋力掘一口新井。此时的他何曾料到,自己托付刘禹锡的信件已在路上。信中写尽对两个稚子的牵挂,却只字未提自己咳血的沉疴。
元和十四年冬,当死神降临时,柳州刺史柳宗元正赤脚站在衙门后院奋力掘一口新井。此时的他何曾料到,自己托付刘禹锡的信件已在路上。信中写尽对两个稚子的牵挂,却只字未提自己咳血的沉疴。
在唐朝,写诗一般都是“副业”,很少有专业写诗的人。对于诗人来说,写诗不过是生活中的调味料,不会被当作“正餐”。
作为一名学霸,985高材生,刘禹锡首先对自己来了一次SWOT自我分析,结论很明显,优势就是自己智商高、学问高、一手文章出神入画,体制内领导肯定需要这类人才。缺点嘛,也很明显——没钱没背景,只能靠自己。
以往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早已名存实亡——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生计,户籍混乱不堪,地方豪强隐匿人口逃避赋税,中央政府连基本的税基都难以掌握。
进士及第后不久,刘、柳先后经历父丧,直至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转任京兆府蓝田尉,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同在京兆尹韦夏卿手下当幕僚,得以重聚。本就相熟的二人朝夕相处,常在一处研习古文和书法。两年后,他们又同时调往御史台,受到太子(后来的唐顺宗李诵)
公元815年的某个清晨,44岁的刘禹锡站在玄都观前,望着满园灼灼桃花,突然笑出了声。这个被贬谪十年的文人,提笔写下二十八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到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谁都没想到,这几句诗竟像火星掉进火药桶,炸得整个长安官场人仰马翻。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为顺宗。时李诵已经中风失语,无法打理朝政,因此制诰大权便落在了宠妃牛美人和原太子侍读王叔文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