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卧底曝光教培机构,暑期“焦虑收割”全流程,话术句句戳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23:32 2

摘要:暑假的深夜,刷短视频成了许多家长的“必修课”。屏幕里,一位自称“国家级名师”的主播在镜头前语速飞快:“您孩子中考要是再拖一个月,重点高中就彻底没戏!”紧接着弹出一条“初中全科专属学情诊断规划”链接,报名费只要1元。看似捡了大便宜,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焦虑收割

暑假的深夜,刷短视频成了许多家长的“必修课”。屏幕里,一位自称“国家级名师”的主播在镜头前语速飞快:“您孩子中考要是再拖一个月,重点高中就彻底没戏!”紧接着弹出一条“初中全科专属学情诊断规划”链接,报名费只要1元。看似捡了大便宜,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焦虑收割”——从1元到1.3万元,只需要五步。

第一步:1元“钩子”。家长扫码后,页面立刻弹出“仅剩3个名额”的红色倒计时,并承诺“诊断报告+清北学长直播课”免费领。
第二步:私域“洗脑”。添加助教企业微信后,家长被拉进一个50人小群,群里“清北妈妈”“海淀爸爸”不断刷屏:“孩子原来考70分,跟着老师3周提了30分!”而记者调查发现,群里30%以上是机构雇佣的“气氛组”。
第三步:诊断“恐吓”。所谓“专属报告”用红字标出“知识漏洞167个”“中考失分率高达42%”,并附上一句:“您再不补,孩子连普高都悬。”
第四步:直播“逼单”。在“名师”2小时直播里,屏幕左下角始终滚动“××家长已抢购清北冲刺班”,主播反复强调“原价19999,今晚直降7000,再送价值5999元的一对一答疑”。
第五步:付款“锁客”。家长稍有犹豫,助教私信立刻跟进:“您孩子同班的刘同学已经报名,老师只剩最后一个名额。”记者亲测,同一账号退出再进,所谓“最后一个名额”始终存在。

从“1元诊断”到“万元课程”,全程不足48小时。一位北京家长王女士向记者出示付款截图:7月15日晚9点进群,7月17日中午12点刷卡1.3万元。“我当时像被催眠,满脑子都是老师说的‘错过这次,孩子一辈子就毁了’。”

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李振宇指出,这类营销本质是“焦虑杠杆”:先用极小成本撬动家长注意力,再用层层话术放大恐惧,最终在情绪高点完成收割。“它瞄准的是家长对升学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短视频场景下的冲动消费。”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机构已把“贩卖焦虑”做成流水线:一份“暑期营销话术手册”在圈内流传,里面详细列出“家长七大痛点”“逼单黄金30秒话术”“截图晒单模板”,甚至教助教如何用“伪互动”制造稀缺——群里30个账号,29个是托。

如何破局?
监管层面,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已开展暑期网课专项整治,重点盯防“虚构原价”“虚假倒计时”“虚假学员案例”三类违法广告;平台层面,抖音、快手升级教育类广告审核,要求机构在投放前提交办学许可证、教师资质证明,并对外公示投诉率;家长层面,上海市消保委发布暑期提醒:凡遇“限时优惠”“最后名额”字样,先截图留证,再登录“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核验机构资质,切勿冲动转账。

“最好的教育不是制造恐惧,而是点燃兴趣。”北师大教授张志勇呼吁,学校与媒体应联合推出“公益伴学”直播,用免费、优质的内容稀释焦虑浓度,让“抢跑”回归“陪伴”。

放下手机,王女士的女儿正在客厅拼乐高。“我退了那1.3万元的课,”她说,“与其花钱买焦虑,不如花时间陪她把今天的乐高城堡搭完。真正的成长,不靠倒计时。”

来源:夜柒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