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叔”20万字记录北漂生活:让孩子知穷而后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22:32 1

摘要:“卖菜叔”真名叫姚启中,今年52岁,安徽阜阳人,小学四年级文化,他蹬过三轮,卖过咸菜,现在靠卖生姜、大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并供养孩子在京上学。 他一边卖菜一边写作,靠一本字典,一叠纸,一支笔,花了3年时间,写了一部20多万字的日记并公开出版,记录了一家5口

“卖菜叔”真名叫姚启中,今年52岁,安徽阜阳人,小学四年级文化,他蹬过三轮,卖过咸菜,现在靠卖生姜、大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并供养孩子在京上学。 他一边卖菜一边写作,靠一本字典,一叠纸,一支笔,花了3年时间,写了一部20多万字的日记并公开出版,记录了一家5口的“北漂”生活。

写作就像卖姜和大蒜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北京西城区天陶菜市场,每天都重复着这样一幕:在嘈杂的叫卖声中,一个卖生姜、大蒜的中年男子,在专注地一笔一画写字,他就是姚启中。

因为从小家里穷,姚启中只读了4年书就开始了艰难的谋生之路。他和许多农民一样,19岁就外出打工,1997年他来到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卖菜生涯。经过数年的打拼,他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并把妻儿都接到了北京,初步脱离了贫困。

一个普通菜贩的生活,怎么能写成20万字?

“能写的事儿太多了,我在北京卖菜10多年,一共搬过9次家、在8个菜市场战斗过。我从卖自制的咸菜开始,第一天就挣了28块钱,心里特美。可没多久,就被一群冒牌的‘联防队员’敲诈走100块。后来,我遇到了几位非亲非故的‘贵人’,告诉我做小本生意也要守规矩、有照经营。他们帮我安顿下来……我喜欢卖菜这个职业,每天要与各种各样的顾客打交道,他们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有的为一毛两毛钱讨价还价。这是一个能让你感受到真实生活的环境,有不少故事都值得记录。”

“3年来,写作就像卖姜和大蒜一样,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姚启中,写日记不是一件易事。

“买书太贵,不过我有个诀窍,就是去大超市蹭书看,一看到好的句子就抄下来。”只要有时间,姚启中就会到附近超市中的书店去看书,去抄好句子……“一裤兜的纸条,最后都能抄满,有时纸条不够,我就往手上抄,抄完手心抄手背,回家再誊到我的小本子上。”

姚启中说,不管走到哪里,他总会拿着个笔记本,“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 化,写出的文字简单,但我一直坚持学习,写作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借助一本《新华字典》,在卖菜的间隙,在家人睡下的深夜,姚启中一字一字学起了写作。

创作水平一般,但全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感悟

为了不让孩子们再走自己的贫困道路,姚启中下定决心,哪怕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他尊重二儿子的意愿,花高价送他去武术学校学习。

“我想以此鼓励儿女努力读书,不要再过爸爸这种生活。几个孩子都很争气,学习成绩很优秀。特别是二儿子在全国各类武术比赛中获得许多奖牌,甚至还出国参加比赛并获奖。”说起孩子,姚启中满是欢欣。

目前姚启中一家5口人居住在北京丰台区娥凤营村不到7平方米的出租房内,除了简朴的书桌、橱柜,最为显眼的是贴满了墙壁的奖状和证书。

“起初我写作就是想留给儿子点儿东西。”虽然生活很艰苦,可他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姚启中的儿子姚五一今年16岁,在北京一家少年武校读高二,自2007年姚五一开始参加各种武术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后,姚启中便萌发了想记录下儿子生活的想法,希望儿子以后看到这些真实的生活记录,有机会把它拍成电影。

2009 年10月,姚五一的第一篇成长记录新鲜出炉,姚启中来到打印店想将它打印出来,可一听需要3元钱,他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么贵,我一天的伙食费也就几元钱,那还不如我自己手写呢。

就这样,老姚每天边卖菜边写字,从姚五一的成长记录,再写到家人的种种故事和点滴人生感悟,于是就成了一本“家史”。他认为,虽然创作水平一般,“但这都是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一些人生感悟”。

希望这本书,成为留给孩子的精神财富

“我很喜欢一本教育孩子的书,书名叫《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这本书让我思考着我该留给孩子什么,物质上的财富我肯定给不了,所以我选择留给孩子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就是我的这本日记。”姚启中如此说道。

“苦命的一家人”“好死不如赖活着”“最初的打工生活”“靠吃剩饭省饭票”“大难不死”“吃饭不论碗,干活不论点”“难得的幸福”……姚启中希望通过自己的日记,让孩子了解过去在农村的“家族史”和身上的责任。

“虽然我写作的出发点很好,目的也很清楚,但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我。”姚启中记得,刚开始写时,周边的其他菜贩和同乡们都泼他冷水,“你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人,一篇文章的字都认不全,你肚子里能有几个词?别写了,免得让别人笑掉大牙……”,甚至他妻子都不能理解,说他写这些东西没用,浪费时间,有那空闲还不如歇会儿。但姚启中就是想写,不管谁说什么他都置之不理,坚持着自己的写作。

“以前,孩子以为我就是在记自己的事,现在看到我的书才知道,爸爸是为了让他们知穷而后勇。”姚启中说,他打算写到孩子毕业。“我希望孩子有个完整幸福的人生。”

他认为,现在农民工最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缺少梦想和去为了梦想而行动的决心。“金钱不重要,事业不重要,为孩子‘挣’个未来更重要。” 姚启中说。

姚启中的温饱是解决了,但生活依然困难。他算过一笔账,房租一年一万五,大儿子学费每年一万,二儿子每年一万六千八百,卖菜摊位费每年三万,还有吃喝……“一年,必须赚够8万块钱,家才能转动。所以,天天不敢闲着,不敢有病。”姚启中说。

姚启中说,自己的家史太值得写了,真想全写出来,要是能拍成电视剧、电影就好了,让大家都知道。让大家知道农民工也有梦想。他说现在已经写了10多万字。很多人知道这位“卖菜叔”坚持写作,给他送来了纸笔,“家里还有七斤多稿纸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希望与梦想,年轻人希望有更自由的发展空间,银发者希望老有所依,天年颐养……而每一个人的梦想,都与国家的强盛紧密相连,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如同“民族复兴”这棵大树上舞动的枝叶,小小的个体生机,会点染成大树蓬勃的活力。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又如同滴滴涓水,汇聚在一起便成一股强流,成为推动“中国梦”实现的能量。

来源:作家杨文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