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一起悲剧发生了。据红星新闻,广西户外博主“瑶族建哥”家人称,他于8月21日在山中被金环虎头蜂蜇伤。经过抢救,终因身体对蜂毒过敏,引发呼吸骤停、缺氧缺血性脑病,且伴随多器官衰竭等多种病因,于8月25日不幸离世。希望各位野外出行的人员注意安全,远离马蜂等危险物种
文/谢建军
又一起悲剧发生了。据红星新闻,广西户外博主“瑶族建哥”家人称,他于8月21日在山中被金环虎头蜂蜇伤。经过抢救,终因身体对蜂毒过敏,引发呼吸骤停、缺氧缺血性脑病,且伴随多器官衰竭等多种病因,于8月25日不幸离世。希望各位野外出行的人员注意安全,远离马蜂等危险物种。
户外网红博主 “瑶族建哥”(图源:“瑶族建哥”社交平台账号)
“瑶族建哥”常年与蜂为伴,摘巢寻蜜,堪称“专业人士”。但大自然的风险从不认人,再熟的套路,也抵不过一次失手。
这类事件并非第一起。几年前,就有网红直播捅马蜂窝被蜇进ICU,网友一句“不作死不会死”仿佛成了预言。可悲的是,预言再次成真。
有人说,这不就是“玩命博流量”吗?从爬楼到跳伞,从野探到斗兽,惊险镜头确实能抓眼球。某种意义上,这类内容契合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有其存在的逻辑。但“冒险”不等于“送死”,“专业”也不能替代“安全”。当猎奇变成常态、越险越有点击量时,整个内容生态就开始扭曲。
事实上,问题并不出在“冒险”本身。户外文化、极限运动在全球都有其魅力与价值。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直播和短视频是否为其配备了应有的“安全锁”?大多数创作者,一没有专业预案,二没有应急保障,三还单独行动。而平台算法却可能依然照推不误,仿佛风险从未存在。
2022年6月发布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早已明令禁止不得展示高危动作和其他易引发未成年人模仿的危险行为。但规范若未严格执行,悲剧就会不断重演。要想真正堵住漏洞,需要平台把审核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对高风险类内容设立创作门槛。比如创作者必须报备防护措施、确保有搭档陪同、制定急救预案;平台需为相关内容打上显著风险提示,甚至对部分极端内容限制流量推荐。
创作者更得清醒认识到,你追逐的是热度,而自然可能“追逐”的是你的生命安全。真正的专业,不是敢玩命,而是能把危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说到底,冒险可以成为内容,但不能成为冲动;追求热度,更不能忽略安全。平台、创作者、行业组织,需共同扛起安全责任,形成监管与自律的合力。只有把“安全锁”一道道筑牢,冒险类内容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