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1年10月,张振家从清河军区政治部政治训练队结业后,被分配到兵工厂一分厂任副政治指导员,开始了他的军工生涯。在部队时,就听到过很多关于兵工厂如何巧妙地跟日军做斗争、工人同志如何克服困难修枪造子弹的故事。被分到兵工厂工作,张振家心里十分高兴。
1941年10月,张振家从清河军区政治部政治训练队结业后,被分配到兵工厂一分厂任副政治指导员,开始了他的军工生涯。在部队时,就听到过很多关于兵工厂如何巧妙地跟日军做斗争、工人同志如何克服困难修枪造子弹的故事。被分到兵工厂工作,张振家心里十分高兴。
兵工厂下设三个分厂:一分厂专造步枪子弹,二分厂生产手榴弹,三分厂负责武器修理。一分厂共有80多名工人,分弹壳组、制药组、翻砂组、修械组。工人大部分是来自民间的铁匠、炉匠和修锅匠。工具更是五花八门,全厂最先进的设备就是一部手摇钻,一台摇铣床和一把老虎钳。工人就靠这些落后破旧的工具,锤打手锉,造弹药,修枪械,支援前方。张振家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来到兵工厂,同工人们一道和敌人周旋,为支援抗战努力工作着。
1942年,山东遭遇特大干旱,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日军也借机加紧了对根据地的“扫荡”“蚕食”。根据地军民处在最困难的境地中,兵工厂也同样遭遇难以想象的困难。工厂每时每刻都要准备转移,原材料得不到保障。为了对付敌人的“扫荡”和突然袭击,工人们分散活动,定下集结点和暗号,平时把设备进行了分工,大件二人,小件一人,从使用到保管,直到埋藏,责任到人。不论什么情况,只要一声令下,工人们就会忙而不乱地拆卸、包装、埋藏。
1943年,日军频繁地“扫荡”,加快了“蚕食”的速度。张振家所在的一分厂驻在十四村。十四村是一个仅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没有房子,张振家和工人们就自己动手盖。所谓的房子,就是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顶上用野苇子等盖上,糊上泥巴。这种房子,每逢下雨,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常常水深过膝。对此,工人们风趣地说道:“洗澡不用出门了。”工人们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又开始了生产,边干活边唱歌,他们觉得这儿不光有苦,还充满着乐——只有革命者才能领略到的乐。
敌人不甘心一次次的失败,于1943 年11月18日,又开始了新的“ 扫 荡 ”。 他们纠集日伪军26000多人,出动了机械化快速部队,并配以飞机和军舰,采用了沿胶济、津浦两线,长途奔袭,分进合击的办法,妄图在广北、垦利、沾化一带消灭八路军清河军区主力和后勤机关人员。
得知敌人进犯的消息,张振家和工人们立即着手进行准备。为了藏好粮食,他们先在草地里挖个土坑,里面放上黄豆叶等,然后把粮食放到里边,用野草、枯叶伪装好。敌人既发现不了,粮食还不容易霉烂。藏完粮食,他们又藏水,找了一些大缸、水罐,装上水,扎好口,埋了起来,然后把所有的水井都填死,叫敌人来后吃不上饭,喝不上水。
这天,日军大队人马来到八大组,一队队敌人在漫无边际的草地上搜索着,紧张的反“扫荡”开始了。经过数次反“扫荡”,同志们已经有了经验。白天,工人们利用熟悉的地形条件和敌人周旋,夜里就和衣躺在深草里,听着敌人的号叫声和一阵阵枪声。
1天2天、3天……已经到了第7天。张振家和工人们准备的粮食已经吃光了,水也越来越少,只好找老乡借一点绿豆或草种子来充饥。敌人好像知道他们已粮尽水绝,每天搜查的次数越来越多。不但白天搜,晚上还点上堆堆野草,照得满天通红。这时,已经不能集体活动,工人们就分成小组,在树丛里、芦苇中、水坑里继续和敌人“捉迷藏”。
敌人非常狡猾,为了引诱工人们出来,汉奸故意高声喊道:“你们出来吧,我看见你们了!”张振家和工人们早知道敌人的花招,就是不出来。气人的是汉奸知道工人们饿着肚子,边搜边喊:“弟兄们出来吧,大皇军优待俘虏,不要跟着八路军挨饿受冻了!”但是,不论敌人如何威胁引诱,工人们始终不为所动,继续坚持斗争,保护好 工厂财产。司务长老杜同志,年近四十,两眼高度近视,反“扫荡”中他负责照看两匹骡子。这可是全厂的“宝贝”,拉水、送粮、碾炸药一样也离不开它。为了保护好这两匹骡子,老杜想了很多办法,费了不少心血。他把骡子的蹄子全部包上破布,把嚼子勒得紧紧的,使它们走路不出声,嘶叫难出声。隐蔽时,他和骡子卧在一起,用手慢慢地替其搔痒梳毛,以免弄出响声暴露目标。敌机来了,他就把这两匹骡子藏到树林里,自己蹲在外边观察敌情。直到“扫荡”结束,两匹骡子安然无恙,而老杜同志却累得像大病一场,脸色蜡黄。
第14天,日军的骑兵也参加了搜捕,工人们的日子更加困难。他们又累又饿,身体十分虚弱,连走路的劲也没有了,于是便采取了挖窖的办法,每人挖一个窖子,人坐在里面,上面罩上烂草或找块大草皮盖上。有时敌人的骑兵从洞上跃过,震得土直往下掉,把人的下半身都埋住了。
15天、16天……敌人还没有撤退的迹象。饥饿和寒冷严重地威胁着工人们。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全厂进一步实行了大分散。张振家要求工人们到亲戚家去,投朋友家去,渡过难关,迎接胜利。工人们有的去了广饶、临淄,有的到了寿光,还有的在当地找到了同乡,避开了敌人的搜捕。但是,在分散中,也牺牲了一些。在敌人“扫荡”的最后几天,有几个同志到潍北去,路上遇到了日军的搜索部队。他们被迫向海滩跑去,想沿海岸线向外突围。当时,他们的身体已虚弱到极点,每走一步,都非常困难。正当他们艰难地前进时,大海涨潮了,潮水汹涌地向他们扑来……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43年11月底,早已跳出包围圈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开始反击。他们打据点,摸炮楼,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这时,“扫荡”的敌人也陷入了困境。12月8日,在内外夹击下,“扫荡”的敌人只好狼狈逃窜。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度过了艰难的21个日日夜夜,工人们在敌人破坏的废墟上迎来了1944年的元旦。军工队伍非但没有被敌人的“扫荡”摧垮,反而一天天发展壮大,工人从一二百人增加到三五百人,工厂从3 个分厂发展到5个分厂。工人不仅能造子弹、手榴弹,还能造大炮、枪榴弹,更加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
工人们就是以这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红动黄河口”东营红色故事网络巡展活动
指导单位:东营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东营市委党校、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黄三角早报
本期录制: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本期播音:杜美萱
文稿整理:杜美萱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