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来昆明演出,关肃霜和于素秋唱对台戏|余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12:04 1

摘要:现今的戏曲,包括京剧在内,不是很景气,剧团似乎闲呆着,很少见他们的演出广告,海报就更别提了。

余斌

现今的戏曲,包括京剧在内,不是很景气,剧团似乎闲呆着,很少见他们的演出广告,海报就更别提了。

记得以前,我说的以前是五十来年前,那情形可是大大的不同。

印象最深的是关肃霜的海报,当时她和于素秋唱对台戏,盛况空前,五十多年后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早在关肃霜、于素秋她们来之前,京剧在昆明已相当盛行了。

京剧的叫法文邹邹的,昆明人习惯上还是叫京戏。

当时昆明专演京戏的剧场有三处:

一处叫云南大戏院,在绥靖路(后改名长春路)。

一处叫西南大戏院,在东寺街。

还有一处叫春明戏院,在民生街。

那时年纪不大,看京戏就喜欢看武打戏。

我家住在正义路文庙街口, 离云南大戏院近,常去看有 “ 活美猴王” 之称的武生朱英麟的连台本戏《石猴出世》,对朱英麟佩服得很。

加上杜老板杜文林妙趣横生的猪八戒,还有那海派的机关布景,太对一般市民和少年人的胃口了,一连接着演了好几个月。

除孙猴子外,朱英麟的《铁公鸡》、《恶虎村》,短打功夫了得,很有看场。

朱英麟 李俊麟海报

后来听说朱英麟是抗战初期从上海那边辗转来到昆明的。

戏院的厕所在后台的东侧,观众去上厕所就能看见演员从后台口上上下下进进出出,虽然那片地方味道难闻,看演员的本相毕竟也是一道风景。

我就想瞧瞧朱英麟,还真瞧见了好几回。

后来兴趣转移到春明大戏院的武生李毓麟、李幼麟了。

我家也住福照街。

福照街是老名字,后来改叫五一路。

“春明” 在民生街与福照街交会的丁字路口,离我家不超过两百米,看戏更方便。

原先只喜欢朱英麟,对 “春明 ” 二李有些生,后来听说二李是两兄弟,或师兄弟.武打了得,便也去试看了一两回。

一看还真不错,他们的《挑滑车》和《三岔口》确实出手不凡,《四杰村》和《金钱豹》也让人爱看。

杜文林海报

弟兄俩长靠、短打样样来得,尤其李毓麟,更让少年人迷醉。

二李属于剑佩平剧团, 初到昆明驻祥云大戏院。

平剧是三四十年代对京剧的叫法,当时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就跟着改称平剧了,也有称国剧的,不过口头上还是叫京剧、京戏的多。

剑佩平剧团的台柱是花旦彼毛剑佩,记得还有李荣威、筱毛剑秋、钱美云、曹百岁等,阵容整齐,总体上虽比“西南” 、“云南” 两家稍逊,但勉强说也算鼎足而三。

稍后祥云改为电影院,这一干人马迁驻 “ 春明“接着名红生刘奎官又来加盟,实力大增,完全可与“西南”、“云南”两家抗衡了。

不过对年少的我来说,当时的兴趣全在两位武生,对花旦、红生尚未特别留意。

自从关肃霜、于素秋一来,我的兴趣一下子就转过去了。

那是1949年夏秋间,“西南”从汉口请来关肃霜,“云南”从香港请来于素秋。

于素秋

关肃霜是多面手,文武花旦都行,青衣也拿得起,兼擅小生。

此前除汉口、长沙外,还跑过上海大码头,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一来昆明就推出《大英节烈》、《红娘》和《金山寺》,好像还有比较海派的《新十八扯》和《新盘丝洞》。

“西南”在东寺街那边,离我家太远,去的次数不多,起先印象也不很深,当时最深的印象来自于她的巨幅海报。

那海报贴 在近日楼背面的大墙上。

近日楼是昆明的南城门,今已不存(不是东寺街那边新弄的假近日楼),具体位置在近日公园的北侧。

关肃霜的“肃霜” 两字右边都带鸟字旁,写 作“鹔鹴”,一般人都认不得,查字典才晓得那是一种水鸟。

加上当时还没简化汉字,关字写做“關”,三个字的笔划都多得很,反倒一下子就过目不忘。

过几年“鹔鹴”鸟字旁去掉写为“肃霜”,再后谓“關”简化为“关”,笔划更少,以后就一直写作“关肃霜” 。

关肃霜

于素秋比关肃霜来昆稍晚,好像晚不了一两个星期,又都是花旦,所以自然形成唱对台戏的局面,这让昆明戏迷好兴奋。

听说抗战中期昆明来过一个“厉家班” ,十分轰动。

这个厉家班是实力雄厚的国内知名大剧团,成立于南京,拥有文武老生厉慧良 、文武花旦厉慧敏等一系列名角大腕,听说他们是兄弟姊妹,更增加了兴奋点。

我那时尚幼,虽能恭逢却未能亲睹其盛。

厉家班合影

不过我设想,厉家班的盛况肯定不及于、关两位花旦的对台戏那么让戏迷兴奋于素秋也是文武 花旦,一来就拿《斩经堂》、《盘丝洞》。

据当年的资深戏迷议论,两人各有千秋,比较而言,关的功底更为扎实,唱、做俱佳。

于擅做戏,也更海派更摩登;何况于的搭档有名丑梁次珊,名净裘世戎,阵容上更显声色。

另一重要原因是于素秋拍过电影,当时“大光明”( 今“星火" )同步推出 于的片子,在声势上占了上风。

印象中梁次珊在性感影星白光主演《荡妇心》里也演过一个角色,片子在那前后也在昆明上映。

这可见于素秋是很会造势的,在市场运作上很有一套。

而关肃霜虽能凭自己的实力征服正宗戏迷、票友,在造势上却差了一环,风头上自然就弱了。

电影《荡妇心》剧照

不过于素秋在昆明时间不长只有几个月, 好像是在卢汉宜布云南起义的头一两天就神秘地回了香港。

而关肃霜没走,她后劲大,凭自己的艺术辐射力赢得越来越多的观众,声誉日渐攀升,最终在昆明站稳脚跟,并且落地生根,渐渐形成中国京剧的一个流派,从昆明走向了全国。

于素秋、关肃霜的对台戏正唱得热火朝天,老生泰斗马连良应邀从香港来昆明作短期演出。

马连良的大名如雷贯耳,其唱片已在云南风行多年,如今能一睹泰斗风采 ,戏迷、票友兴奋异常 ,一时间将两位花旦的对台戏都几乎忘了。

由于马连良的演出地点是在云南大戏院,让于素秋、裘世戎、梁次珊等组成为马氏配戏的班底顺理成章。

于素秋等能有机会与大师同台演出,其兴奋的程度恐怕也不在戏迷、票友之下,所以十分卖力 ,在《龙凤呈祥》、《四进士》和《法门寺》那些戏里,均有上佳表演。

就于素秋来讲,单从与关肃霜唱对台戏的角度看,事实上也沾了马连良很大的光,等于借了马连良的力。

马连良致梅兰芳手札

关于这一层,戏迷们说起来眉飞色舞,兴味无穷。

不过戏迷们也到不是只拿两花旦的对台戏开心,他们对马连良崇拜得五体投地,说 马的拿手戏《借东风》如何拿手,举手投足如何如何,津津乐道;讲马氏如何前演鲁肃后饰孔明,头头是道,那个劲头,那个兴奋,是绝不亚于数十年后昆明球迷佩“皇马”侃世界杯的。

马连良与溥仪

在此盛会之前,昆明演京戏的地方虽说有三四处,实际上是以西南大戏院为重镇,而在马连良闪亮登场以后,昆明京戏的重心就很自然地转移 到了云南大戏院了。

没多久马连良、于素秋先后返回香港,关肃 霜移师“云南” 升帐,历数十年长盛不衰。

未完待续。

原文刊载于《滇池》2006年第一期。

余斌教授1936年生,籍贯昆明。1959 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去兰州工作, 先后任《甘肃文艺》理论编辑和《当代文艺 思潮》负责人。三十年后回滇,任云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业余从事理论批评,获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中青年)优秀论文奖一次,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次。出版学术专著《中国西部文学纵观》和三卷本随笔集《西南联大·昆明记忆》。

来源:夏吟云南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