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不过,现代人受影视剧的影响,下意识觉得古代在称呼皇帝的时候,都是叫‘万岁爷’或者‘皇上’。但实际上,只有清朝才这么称呼。
其实在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大家对于皇帝的称呼,都是不一样的!
只不过,现代人受影视剧的影响,下意识觉得古代在称呼皇帝的时候,都是叫‘万岁爷’或者‘皇上’。但实际上,只有清朝才这么称呼。
而在其他的朝代,大家对皇帝的称呼,可能会是千奇百怪的。
从目前的史料记载来看,最早在夏朝的时候,夏朝对于君主的称呼是‘后’和‘帝’。生前称后,死后称帝。
比如说在传统神话当中,有一位大神叫后羿。而在夏朝的历史上,有一位君主就叫羿,而‘后’就是大家对他的称呼。
再往后,到了商朝。商朝的君主,死后还是被称呼为帝,但是生前则是开始称‘王’。
而到了西周时期,周朝的君主开始被称呼为‘天子’。而周天子在自称的时候,则是自称为‘予’,而不是后世更熟悉的‘朕’。在先秦时期,普通的贵族,也是可以自称为‘朕’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始拟定各种制度。在这个时候,秦始皇明确下令,更改了一些称呼。
首先是君主的正式称谓。秦始皇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将君主的正式称呼,改成为皇帝,自己则是自称为朕。
但是如果是大臣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如果直接称呼皇帝这两个字,又似乎不太礼貌。于是古人为了表示尊敬,就开始琢磨其他的词指代皇帝。
于是后来,大臣向皇帝报告工作的时候,则是逐渐开始称呼皇帝为‘陛下’。
但是请注意,陛下这个词,最开始其实不是称呼皇帝的。
陛在古汉语当中,指的是皇宫的台阶。当时大臣们站在台阶下面汇报工作,而皇帝则是坐在台阶上面的椅子上,听着大家汇报工作。但是因为双方隔得比较远,所以大臣们在汇报工作,尤其是要交一些文字报告的时候,自己不能主动上台阶交东西,而是得把东西先交给台阶下面的皇帝近侍。
而这些站在台阶下面的皇帝近侍,或者皇帝的贴身保镖,就是最初的‘陛下’。
但是后来,因为大家做汇报的时候,都得先称呼一声陛下。所以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大臣们在称呼皇帝的时候,就开始逐渐称呼为陛下。
而接下来,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陛下依然是大臣对皇帝的称呼。但是除了陛下这个称呼之外,这期间皇帝也开始有了其他很多称呼。
比如说上位、上、车驾……这些词,在一些特定场合内,也可以用来指代皇帝。
另外,还是在南北朝时期,一个新的词汇也开始出现。这个词,就是官家。
不过,官家这个词,最早其实并不是专门指代皇帝,而是指代国家的官员,或者官府机构。对于这个词的来历,古人解释为‘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为这句话,所以有了官家这个词。
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官家这个词,并不是专门指代皇帝。
而接下来,到了唐朝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
因为唐朝的皇帝,自诩为老子的后人。所以,唐朝的皇帝,特别喜欢大臣称呼自己为‘圣人’,或者‘圣上’。
原本正常情况下,到了宋朝,宋朝的皇帝也应该被称呼为‘陛下’或者‘皇上’。但是在宋朝开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特殊事件。
宋朝开国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是黄袍加身,篡取了柴家的皇位,这才做了皇帝。这种皇位来源,未免就显得有些‘得位不正’。
所以,赵匡胤登基之后,就不让别人称呼自己为‘皇上’,而是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官家’。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是我想做皇帝,只是你们推我出来做皇帝,我只是代表了朝廷的机构。
于是后来,官家这个原本指代政府机构的词,就成了宋朝皇帝的称呼了。
再往后,元朝的皇帝有时会被称呼为‘大汗’。明朝的皇帝,则是又被称呼为上位、陛下,嘉靖皇帝还被称呼为‘帝君’。直到到了清朝,大家在称呼皇帝的时候,才开始普遍用皇上、万岁爷之类的称呼,才成了皇帝的指代。
来源:妖火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