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女战士刘万寿》第十三章,铺压砂田成果丰硕| 闫向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21:28 1

摘要:另外,要确定铺压砂田的具体目标,如何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结构等。要根据土地资源和农民意愿,规划铺压砂田的总面积和分布。还要预算编制,估算所需资金,包括砂石采购、机械租赁、人工费用等。要宣传动员,向农民介绍铺压砂田的意义和好处,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要及时征求意

《红军女战士刘万寿》

第十三章,铺压砂田成果丰硕

作者 闫向真

在我国大西北农村,组织农民铺压砂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从规划、动员、技术支持和实施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和推进。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土地,确保所选土地适合铺压砂田,如砂质土壤、排水良好等。

其次,要土壤检测,采集土样进行化验,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为后续施肥和改良提供依据,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另外,要确定铺压砂田的具体目标,如何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结构等。要根据土地资源和农民意愿,规划铺压砂田的总面积和分布。还要预算编制,估算所需资金,包括砂石采购、机械租赁、人工费用等。要宣传动员,向农民介绍铺压砂田的意义和好处,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要及时征求意见,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他们的疑虑和担忧。

最后,要举办各种会议和培训班,邀请农业技术人员讲解铺压砂田的技术要点,如砂石的选择、铺设方法、管理措施等。要组织现场演示,让农民直观了解操作流程,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成立工作组,将村民分成若干小组或者包产到户,核定不同的任务,如砂石运输、铺设、平整等。要明确职责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要合适的安排车辆将砂石运送到田间,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效率。按照铺设砂田技术要求进行铺设,确保砂石均匀分布,厚度适中。要平整土地,使砂石与土壤紧密结合,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定期检查监测土壤状况、湿度、养分等指标,确保砂田的效果。防治病虫害采取绿色防控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到田间进行指导,解决农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农民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铺压砂田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铺压砂田的面积,惠及更多农民。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高级农业社猛增到54万多个时,甘肃省古浪县石坡村,也进入了初、高级农业合作社行列。母亲先后担任老城乡副乡长、石坡农业社社长、石坡大队党支部书记等领导职务。

身为村干部母亲,摆在她面前的考验是:尽快解决石坡两千多人的吃饭问题。由于降雨量少,蒸发量高,土壤中的盐碱都被蒸发到地表,土地不仅缺乏水分,而且还大多是低产的盐碱地。她看到一些白花花的盐碱地,就问人,怎样才能治理这类土地呢?有人告诉她:砂压碱,挂金板。是呀,压砂就能把老天降下的那点雨,大部分留给农作物,别让太阳蒸发跑了!古浪县委县政府反复号召全县人民要设法改变土地低产歉收的严重局面。

母亲想,石坡到处都是砂沟,砂坡,而且都紧挨着农田,取砂是很方便的。不能改变天气,为什么不能因地制宜改变土地呢?一定要使人们对砂地的前世今生,好处坏处了解得一清二楚。砂怎么压,砂地怎么种,怎么收,种什么好,种什么不好,砂地怎样翻新,怎样保护.....一切都要弄得清清楚楚。

母亲指挥若定,信心满满,她想让石坡的干部群众对铺砂压田和自己一样明白,只要群众明白了,众擎易举,众人拾柴火焰高,别说压砂田,就是再难办的事也不在话下。万事开头难哪!生产大队让生产小队干什么,和部队里团首长叫下面的营连排班干什么不同,不能下命令,只能让各生产队的干部群众完全理解所干的事情,对自己有好处,才能一呼百应,一干就成。

怎么能让两千多人口的石坡大队的社员群众,都知道铺砂压田的好处呢?她提前三个月,通知各生产小队的干部多开几次会议,研究铺砂压田的事情,然后根据群众的意见,各生产小队干部到大队召开会议。她把了解铺砂压田的事,交给了下面的干部和群众,没过一个月,关于铺砂压田的方方面面,石坡的干部群众都议论了个遍,有些性急的生产队干部一见到她,就打听大队什么时候研究铺砂压田的事,母亲总是说:“不急,不急。”

母亲的态度,又使不了解她的人,开始思考铺砂压田的困难。铺砂压田是仅次于钻地下煤窑挖煤的农活,所需工具也不齐全,哪要挖秃多少洋镐,背坏多少背斗,磨烂多少“生命”(衣服)呀?庄稼人不怕吃苦,生来就是吃苦的,怕苦也是没用的。可一件“生命”多么来之不易,没钱买布暂且不说,就是有钱,哪里有那么多购布票证啊?由于布票的限制,谁家若要娶新媳妇,就要把全村的布票借去一半,换一身新衣服真难,也不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这样,在很久以前也是如此,人们所以把衣服称作“生命”,在物质极度匮乏时,人是多么的卑微和可怜哪!在这些人的猜测中,以为她考虑到存在的困难,可能不搞铺砂压田了吧!

这些人的耽忧,从反面提醒了那些坚决主张铺砂压田的人,他们已经悄悄地准备铺砂压田的工具,拔来芨芨草,编人背的背斗,编牲口驮的担筐,买来洋镐。还有人打听到宁夏中卫卖一种“马甲”,穿上它背砂子,不仅能护住“生命”,还不会压坏肩膀,他们已托亲戚去买这种“马甲”了。人们也想到了架子车。架子车,可不是想有就有的,那时的架子车和现在的大型挖堀车差不多吧!他们就考虑从有架子车的朋友或亲戚家去借,怕借迟了被别人抢了先。

石坡大队的铺砂压田,就在人们的半积极,半观望中开始了。

母亲能毫无差错地说出各小队铺砂压田投入的人力畜力,各队已出了多少个工,各压了多少田,还有那几个生产小队运到地里的多少堆砂子还没散开......她不仅记忆力超强,而且对情况也极为熟悉。石坡大队的社员群众明白,石坡大队地域辽阔,山大沟深,南至昌灵山,北至海子滩,东西不怎么宽,也有二三十里,南北不怎么长也有三十多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完全要靠徒步行走,靠双脚丈量,为了开展工作时心中有数,她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行走过的路程,又是她的一次两万五千里长征。

(1984.5.刘万寿与儿孙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

在大队会议上,母亲要求各生产队队长,争取压一块成一块,来年下种时,砂田里种什么,旁边的土田里就种什么。有的队长不理解,就问刘书记为什么要这样种。没等她开口,那些积极铺砂压田的队长就笑了起来,并说,刘书记是叫土地说话,告诉你们,你们还不积极铺砂压田,傻不傻啊?庄稼人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她就用这种对比试验的方法,引爆了石坡大队干部群众铺砂压田的积极性。砂田的亩产量远远高于非砂田,谁不积极铺砂压田,谁就真正是傻子了。对比试验激发出了干部群众巨大的生产热情,真的到了谁想不叫铺砂压田都办不到的地步。压砂过程中,干部群众自发创造的“包干到户”“定量计酬”的劳动方式,是八十年代农村“包产到户”在二十年前的一次成功运用和典型示范,它极大地激发了社员群众的劳动热情,调动了社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为了多压砂,人人争分夺秒,个个争先恐后,男女老少齐上阵,全家大小共背砂.人们自发开展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头天傍晚刨好砂,第二天五更时分起身背砂,真可谓起早睡晚,披星戴月。你四点钟起,我三点钟就起,你背两石砂,我就争取背三石。人们夜以继日,艰苦奋战,背砂背得嗓子里冒烟,背砂背得眼睛仁发红,背砂背得肩膀上皮开肉烂......虽然白天累得死去活来,但是休息一夜,缓过劲来,每个人又什么都不管不顾,拼命地接着干。

压砂一直坚持了好几年,谁也没有放弃!

从秋天开始压砂的地,春季播种的时候,都种夏季作物。收割后,犁地,平整和压砂依次展开,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干净利落,而且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石坡梁,马家梁,西水沟,新井四个生产队的砂田,基本上都压在砂沟的两岸,太阳沟和沟口,两个生产队的砂地压在村子北面10多里以外的比较平整的田地里。

石坡大队的群众社员,在大队书记刘万寿的领导下,全大队共压砂田两千多亩。砂砾平均厚度十几厘米。每亩产量从非砂地的三百斤提高到砂地亩产量五百斤。石坡大队小麦亩产量提高了,创造了奇迹!受到了县和乡政府的表彰,并给石坡大队奖励了几十辆架子车。

铺压砂田后的砂地,不仅能使小麦等粮食作物增产,还非常有利于瓜果蔬菜的生长。自从有了砂地,石坡人民结束了无瓜菜的历史。蓝天下,碧绿碧绿的瓜田菜地,成为久旱的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收获时节,花皮的西瓜,麻皮的甜瓜,绿皮的香瓜,黑皮的葫芦,红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遍布在石坡梁的砂地,遍布在新井五个墩子的砂地,遍布在西水沟的砂地,遍布在马家梁的刘家坝里……阳光照射下,透出诱人的亮光。

丰收,收获,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如同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远远地超越了有限的数据,远远地超越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石坡的认识和评价!

当年,压砂的主要方式是人背、驴驮、架子车拉。

人背时,就是一人背一个芨芨背斗,背砂时把背斗放在挖好的砂台上,装好砂,倒砂时一手抓住背斗底,一手抓住背斗绳,肩膀一斜,斗口朝下,把砂倒掉。在机械设备极缺的年代里,背斗背砂出入砂坑方便,大小砂坑都适宜,更适合单独劳动,因地制宜发挥了良好作用。

驴驮时,是在驴背上备好鞍子,鞍子两边搭两个漏斗形担筐,口面大,底面小,底部做成活的,拴上开合的扣子,装砂时合上,倒沙时取开。用畜力代替人力,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当年,人们形象地把牲畜当作人们的“翅膀”,它与我们同甘苦共患难,把它当作家庭的成员,当作自己的“亲人”。回到家,人不吃不喝可以,首先得把牲口喂上。因为在干旱的土地上,牲畜成为人们的“翅膀”和好助手,也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架子车拉砂,一般适用于地势平坦距离远的地方。两人一组,在架子车轴上拴一根套绳,一个人连背带拉,一个人连推带搡。较之人背畜驮,架子车拉得多,跑得快,能大大加快压砂速度,提高压砂效率。一个生产队如果拥有几辆架子车,那真能算得上先进的工具,如虎添翼。而家庭有架子车的更是凤毛麟角。当时,有一辆架子车,相当于现在家庭的小骄车。背砂特别辛苦,也特别费衣服。当时计划经济年代,布料紧张,凭票供应,为了减少衣服磨损,生产队派专人到宁夏中卫购买背砂的“马甲”,大小形状颜色相当于现在志愿者穿的红“马甲”,它结实厚沉,久经耐用,是背砂的极好工具,在背砂的战场上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6.1.母亲与五个儿子合影)

背砂的时候,要把砂石倒成大小均匀的砂堆,这样便于估算验收。为了多背砂,多挣工分,人们自发地开展劳动竞赛。头天傍晚刨好砂,第二天五更时候就背砂,背砂不亚于山上背煤的活,踏黑夜,顶星天,起五更,睡半夜。背砂背的肩膀红肿、手心磨的脱皮。汗水抖落了星辰,脚步惊醒了黎明。满地的砂堆就像劳动的音符,背砂的小路就像生活的源流,初升的太阳就像心中的希望……

彼时,各生产队涌现出一批批背砂的“拼命三郎”:像西水沟队的:杨玉堂、桑长生、刘生红;马家梁队的:王曰禄,张明智、马玉普;沟口队的:赵有前、张兆仁、马成彪;石坡队的:李能弟、郑希禹、方万功;太阳沟的:王保国、李全基、赵同文;新井队的:刘禄德、党兆得、石生彦……等,他们是背砂战线上的肯干分子,也是勤劳刻苦的突出代表,更是献身集体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太阳沟、沟口两个队在远离村庄十多里地的五个墩子压砂,吃住在地窝铺里,冬天没有新鲜疏菜吃,只有黄米稠饭加酸菜,住宿环境艰陋,生活条件艰苦,一干就是几个月……为了压砂,有人险些付出生命代价:如西水沟队社员王忠信挖砂时,丈几高的砂崖突然塌落,窜起冲天尘雾,人们听到“轰隆”声响,一起扑向出事地点,只见整个身子全被压在沙堆下面,只有头部露在外面,由于抢救及时幸免于难,造成大腿骨折,留下了终身残疾。

在压砂的日日夜夜里,母亲食不甘味,夜不成眠,惦记着全大队的压砂进度,牵挂着各队的压砂安全,天不亮就出门,脚不停点地奔波在各个压砂工地上,察看砂层的薄厚,验收砂石的大小。

母亲公而忘私的精神,一心为民的情怀,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刻在人们的口碑里!在她的带领下,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创业精神,每年利用冬春两季农闲时间,干群同心,愚公移山,坚持不懈,压砂不止,一块块青砂地不断延伸,一片片稳产田不断出现。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辛勤的劳动收获了丰收的喜悦。从此,青砂地,旱麦子,成了石坡人的骄傲。“秃头麦子”这个代表家乡地理标志的农特产品,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以极具抗旱的品质,靠天生长,靠青砂独特的保护和充足的阳光成长,不施任何农药和化肥,成为家乡闻名远近的无公害绿色产品。行面拉条,寸寸面条,旱地馍馍,旱地面粉,成为家乡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美食品牌。

说到石坡砂地的西瓜,不得不说一段真实而耐人寻味的历史佳话:据说“文化大革命”中,县委书记朱炳麟用架子车拉着铺盖卷到全县各地轮流接受批斗,路过石坡大队太阳沟生产及五个墩子西瓜地时,高温酷暑,干渴难忍,看瓜老农拿出甘甜的砂地西瓜“款待”当权派,使受批斗干部深受感动,牢记于心。七十年代,打井抗旱,机井配套指标异常紧张,大队干部前去申请,听说来人是石坡大队的,平反昭雪的朱书记感念石坡人民的厚道善良,一次性批给石坡大队机井配套设备六套(六个队),为打井抗旱,平田整地,尽快改变贫困面貌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石坡人民欢欣鼓舞,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在干旱山区的几十年时间里,铺砂压田后的青砂地,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贡献了一年又一年公购粮,为人民群众解决温饱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对它怀着深深的眷恋。

母亲,是铺砂压田的倡导者、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实践者,人民群众对她怀着深深的敬意。她是永远活在石坡大队社员群众心中真正的共产党员。昌灵山青松向她鞠躬,南泥沟绿水向她致谢!今天的美好生活如她初心所愿,今天的盛世华夏如她理想所盼。但愿她在天堂能够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含笑九泉永远为之欣慰。

回望历史的天空,有的景象已经模糊,有些却历历在目。铺压砂回后,青砂地,旱麦子,这个曾经温饱了石坡人民的历史名词,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它。它凝聚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凝聚着一位老红军战士的高尚情怀;它曾像一束明亮的灯光,点燃人们生活的希望,指引人们前行的方向;它更像一缕飘香的瓜果,带给人们一种久久回味,源远流长,弥醇弥香……大队书记刘万寿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参考资料:1.《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赵多鸿张万忠

2,《无悔的初心》张万忠

作者简介:闫向真,甘肃古浪县人,1951年11月出生,大学学历,共产党员,从军20年,历任技术员、技师、工程师,站政治处干事,计算机队副教导员、教导员,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司令部训练处参谋、处长,正团职上校军衔。曾荣立三等功三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学习雷锋“标兵”,五次获军队科技成果奖,科技优秀论文散见于《科学技术情报与信息》。1996年转业山东省威海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历任环翠区支公司副经理,威海市公司营业部副经理。2011年退休。2023年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威海市分公司评为退休干部“榜样力量”的先进个人,并推荐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山东省公司。近几年,偶有作品刊登在互联网文学平台。2025年1月主编、著《心中的丰碑》上下册两本书,由香港科学技术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