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建成17年,已经淤积18亿吨泥沙,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08:38 1

摘要:关于三峡大坝的故事,其实我们中国人多少都听过些。小时候进影院、新闻联播上讲“镇国重器”,镜头里都是那壮观的大坝,白汽蒸腾、江面宽阔得像没有边。可真要说起它经历了什么、现在又面临什么麻烦——比如那堆积如山的泥沙,到底算不算个隐患?大伙心里的答案其实并不总那么清晰

关于三峡大坝的故事,其实我们中国人多少都听过些。小时候进影院、新闻联播上讲“镇国重器”,镜头里都是那壮观的大坝,白汽蒸腾、江面宽阔得像没有边。可真要说起它经历了什么、现在又面临什么麻烦——比如那堆积如山的泥沙,到底算不算个隐患?大伙心里的答案其实并不总那么清晰。

我今天就想唠唠:这座传奇大坝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有了18亿吨淤泥这个棘手问题,又会带来什么麻烦——咱老百姓平时未必这么关注它,但有些事只要一变,大半个中国都能跟着受影响,谁都绕不开。

先说点有烟火气的事。三峡工程最早可不是什么今天才有人盯着的活,早到清末民初,四川那片水患年年,种地的、赶船的人人心里就琢磨:“要是能挡住这江水,日子准能太平些。”孙中山在他那本厚厚的“建国计划”里,真把“大坝方案”郑重其事地写了进去。后来民国、又到新中国成立,各种试验队、专家不断往三峡跑,勘探队住在江滩棚房里,一年换几茬人。等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风刮起来,国家更坚定了“咱也要做世界一流水利工程”的决心,大坝的规划一锤定音,九十年代中,机器隆隆、工人彻夜干活,这才算真真正正开了工。

修那么大坝,可不是看谁敢“拍脑袋”,谁都知道,下这么大本钱,得顶多少年旱涝风险、承受多少批评和反对。其实每一步都带着怀疑、焦虑,还有占整个国家命运的赌注。2003年主坝合龙时,围观的百姓和记者里,真有人当场掉眼泪——谁说中国做不来世界级工程?

可大坝再气派,也挡不住泥沙往下流。这事说起来玄乎,实际又很生活化。江水流到三峡这里,被大坝一截,速度慢下来,那么多山里冲下的杂泥、腐土,全往库底一沉,每年都新添一摊。你去宜昌看大坝,不少游客都满怀敬意拍照,其实脚底下好些亿吨的泥沙,正慢慢把库底填高,大江水位一年一年往上抬。这会不会出事?旁人光看风景,专家们却皱着眉头,每年都多出一道算不完的账。人说“一客不烦百家事”,三峡的泥沙,却能让多少科学家睡不好觉。

别说三峡一座坝,泥沙问题困扰水利工程已有一百多年了。像之前的葛洲坝,修成后只是“热身赛”,泥沙淤积没那么厉害,倒让大家更有信心。可三峡特殊在规模太过庞大,又是横亘在江水要道,每次洪水季才开闸放流,库里泥沙发了闷久,年增一亿多吨。坝下游的渔民,一到夏末,常常抱怨小鱼小虾少了,江里透明度不比往年,这些都和退不出去的泥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淤泥堵坝”最头疼不是眼前的事,而是慢性积累,像谁家厨房下水道天天洗菜往里倒点泥,头一两年还好,时间久了,水流变缓、排水困难,问题慢慢都显出来了。比如库区面积变浅了,泄洪能力跟着打折,甚至极端年份,洪峰来得更猛,坝能扛多久谁也不敢拍胸脯。更别说,江里多少濒危动物,水质一脏命运更堪忧。

这事有人肯定要问:“国家修这么大坝,难道没想过后果?”其实咱国家也不傻。大坝论证阶段,像黄万里、林一山这些“死磕型”老专家,都曾反复拉警报,说“别低估泥沙的麻烦”。还有人干脆坚决不签字,把名字空着留在档案里。到现在这些文件都安安静静摆在三峡博物馆展柜,成了一个时代技术和人心的注脚。有意思的是,也有不少科学家清楚,把长江水流按住了,该来的难题都得真刀真枪面对,“对症下药,总比眼睁睁饿死在水患里好”。

最近几年,不只围着“挖泥”这事打转,学界还有不少新主意。前两年重庆那边有团队搞“生态调度”——把雨季的水位变动表和泥沙流量一块算进去,在特定时段把上游的水急速放出,利用天然洪峰“冲库排沙”,而不是死守“满水位”。四川巴东一带的小型水库,还试过用“定向水流诱导”技术,特制闸门,把底部高密度泥沙集中引导到出水口。不过,要说这办法能解决所有问题,那还早。挖泥沙,是一门细水长流的学问,急不得。

有些企业倒起了歪心思。前阵子有人说干脆“搞工业采沙”,把淤泥拖出去产砖。想来倒也利国利民,但三峡那段泥沙矿物质并没多少真值钱的,两头算账都不怎么划算,有点赔本买卖的意思,更何况,如若管控不严,盲目开采还可能毁了刚恢复点生态元气的江滩——两头不是人,干脆现在大都没真正做下去。

说回最让人揪心的隐患。泥沙淤积最怕影响大坝安全,小到水门卡滞,大到年景极端,库内排洪延迟都是大麻烦。泥沙里头带着大量磷和重金属,滞留久了,江底变质,鱼儿吃不得,人喝了也肚子闹腾——湖北那边渔民有时就抱怨说“水里腥味重了,鱼不好卖”。

挖跟不挖?专家们一年挨一年争。有讲究生态优先的,主张放流护鱼,有看重工农业用水的,说得靠定期“排沙流”救场。每年会议吵成一锅粥,政策老变。你看,外人说“国家早想好对策吧”,其实决策也躲不掉“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国家是真下了决心。从这两三年起,针对泥沙治理的预算一次比一次厚:设立了库区专门泥沙监测站,启动人工干预、调度排沙,一点点摸着门路“开方下药”。沿江各省市也动员起来,社区层层巡查,甚至试点小型生态补救项目。虽然步子慢,可到底不是完全听天由命。

三峡大坝这事,说到底,是技术理想和现实脆弱的碰撞。大坝于国是荣光,于江水沿岸百姓,是靠山、风景,也是麻烦。淤泥这里卡着,问题就搁这儿了。后面会有什么新办法?会不会哪一天新一代技术突破?还是说,咱们真只能学会和它长期共处,哪怕头发都白了,看着那坝永远气派地横着江面?

我偶尔自己想,三峡这段水,千百年来极盛极衰都有过。你看人类一回回“驯服大河”,总有意外和遗憾。但也正是这些疙疙瘩瘩的难题,让我们娓娓讲起:“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大坝,到底会走到哪里去?”谁也说不准。或许,有些答案,要让子孙后代慢慢见证吧。

来源:清闲的露珠v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