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遇到兵,煮水说“茶经”——遇到一个有为青年和三峡名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4 23:21 2

摘要:人在年轻的时候,喝茶是没有味儿的!常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年轻人只有诗和远方,懂茶的不会太多!当然,我们的主人公除外!我闻到茶香味儿,至少是到了甲子,结束40多年的军旅生涯,坐在山间云端泡一杯茶,便感觉到了茶味,几乎所有的酸甜苦辣,通过几片树叶用水

人在年轻的时候,喝茶是没有味儿的!常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年轻人只有诗和远方,懂茶的不会太多!当然,我们的主人公除外!我闻到茶香味儿,至少是到了甲子,结束40多年的军旅生涯,坐在山间云端泡一杯茶,便感觉到了茶味,几乎所有的酸甜苦辣,通过几片树叶用水冲陶,便慢慢显示出人生的轮廓,有甜润苦涩的,有前味后味的,有寡淡和浓郁的!

总是微笑着向长辈请教的阿杜(左)

不过,起初喝茶的人,并不是品味的如此仔细。如同我开始端起茶杯,只觉得有品牌就好,新鲜的好,有时候觉得人们说的古树茶也好。这个时候多数是人云亦云,其实这是不懂茶的。然而,当我走进三峡南津门前的滨江茶城,坐在一位茶博士面前喝茶时,我才知道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子,每一片茶叶都有自己的茶性,而且茶的道行比人生和社会更深!

“茶博士”已经是一个崭露头角品牌,茶桌前的主人是30多岁的年轻人阿杜,他已经体会到茶的性灵:茶是时间的琥珀,以沸水唤醒沉睡的春秋。陆羽煮泉为经,千利休削庭见寂,东方哲思在茶烟中流转升腾。执盏时,茶叶浮沉如众生相,茶汤澄澈如明镜台,以物观心,方知沸腾后的沉淀才是生命的真味。阿杜讲这一番话时,我已知道他已经超过了面前那一杯浓茶的年龄。

阿杜先教我焯水泡茶,然后教我闻香品味,最后传道茶的哲学:一饮涤昏寐,再饮得清静,三饮破执念。茶道非仪式,是让滚烫现实在杯中降温的过程——我们终要学会与万物和解,像茶叶般在无常里舒展自己!小伙子一说一笑,嘴角像茶叶一样在水中绽放,既舒缓而又温顺。这让我开始注意他,而他和他的茶、以及和茶相关的事业也自然浸润了我,并使我们成为忘年交。

阿杜小小的年纪是怎样领悟茶的?这和他的母亲分不开。据了解,他的母亲杜老师最早在体制内,最早和茶好像没有太大的渊源。她虽然是宜昌宜都茶乡的女儿,但原来的工作同医疗行政相关。我听她讲过未找对方结算喝酒的事,她那个时候20多岁,三两三杯子的白酒能喝三杯。按照广东人的说法,喝酒和喝茶的人不在一个频道,那个时候她其实不太懂茶的。更谈不上用茶文化来熏陶自己的后代。

每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宿命和生命轨迹。杜妈妈放弃体制内的工作,闯荡江湖在茶文化中杀开一条血路,按他隐隐约约的说法和我的理解,是她在人生的过往之后,突然体会到茶的况味。而从此纵身跃入茶山茶海,参与了宜昌茶城的创建。最终,有了自己的公司、茶园和包括“茶博士”在内的多个品牌。这个过程不仅是她的人生历练、感悟和修行,而正如她说:是茶文化齐家!她如数家珍的两个孩子、儿媳和孙辈成长,都得以茶文化的养护。

阿杜在事业的专注度上如同母亲。他少年体格健硕,性情就像一杯清茶一样温顺如酿。看得出来他有一些早熟,事实上他10来岁就会自己做饭洗衣。当年学校毕业之后,他就随着母亲喝茶、研茶和制茶。据他自己介绍,除熟悉茶文化和产业的产业链,他们兄弟俩最早专注的是电商。毕竟每一代人都有对茶的敬畏,父母这一代人播种的是口碑、门店和希望,而年轻人更直接,他们直接站在电商的风口,用互联网把作品送到千家万户。但这并没有给这个“茶家”带来满足。

阿杜的母亲曾经把我们一行人带到三峡大坝背后的青云顶,这里有几百亩茶园,绿油油的茶叶通三峡大坝互为辉映,云在山间飘,船在水中行,茶气迷人恍若仙境。在山上打理茶公园,种茶和制茶的是她的丈夫,当年“天下第一军”54军退役的老兵。老兵不仅种一片好茶,而且还写一手好字。据说,他从春天上山,下山已经是秋末。他们所守望的,不仅是家庭和儿孙们的福祉,而更多的是三峡人家对茶文化的创新贡献。

青云顶茶园,不仅是在坝区的云水之间,更重要的这里是“南山茶”的核心产地。许多人都认为好茶在福建或者云南,殊不知三峡茶有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周朝时宜昌就有产茶的诗歌和文字符号。唐代著名茶圣陆羽走过千山万水,在《茶经》中尤为看好三峡茶。他曾经精确定位“山南,峡州上”,也就是古峡州南津关之上盛产“茶中上品”。恢复历史文化品牌,也是几代宜昌人的希望!

曾几何时,或许正是老一辈人对三峡茶今天拥有的市场份额还有某种不甘。杜妈妈和老兵带领孩子想在这里恢复茶园,打造新的品牌。但谁都知道在改荒造田、绕山修路和高山引水等,所需要的经费并不是一个小数。正在他们筹措之际,有人意外的点悟,让三峡古茶的重生与国家最高领导人当年在上海的战略布局联系在一起。

众所周知,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当时,还在福州和上海工作的有关领导同志就对援助三峡库区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4月,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到宜昌考察,并将宜昌作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立规之地!因为建设三峡茶核心产地的项目与国家战略耦合,有人便建议向上海援建方求助。就在这一年,上海援建100万元青云顶项目,终于使三峡青云顶茶梦成真。

一边是历史的责任,一边是国家的厚望,还有老一代人为儿孙造梦的希翼,这让家中两个儿子重担在肩。身为长子的阿杜自知自己的使命,父母这一代是传统的茶叶和物业两条腿走路,而他选择的是多种经营。但看到“上海援建”的标牌竖起来之后,他便明白即将上市的一杯茶其源流、色泽和厚重度。为此,全家不仅是横跨了产业链的种制销,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恢复传统中创新,打出自己的品牌,这就是今天已经悄悄在路上的中国“茶博士”。

做中国的“茶博士”,阿杜依靠家传的经验,他开始恶补相关知识和文化。包括世界茶文化、中国茶历史、各种红绿黄白黑茶的标志性产地和标准,特别是针对三峡地区的茶叶优势,推动茶业生产同有机对标。与此同时,围绕质量和品牌,在富硒茶叶上大做文章。自从阿杜回到茶叶的本真,他如同茶园里一棵正在生长的茶树,不仅借助天地之气生根发芽,而更重要的是其知识和修养开始爆棚。

还是那一杯色泽鲜艳的“茶博士”茶,阿杜把一把树叶子递到我跟前:杀青之际,高温炽烤,令青涩草气消散无踪;揉捻之时,重压磋磨,使内在汁液自经络中被逼出;干燥之刻,文火慢焙,收敛锋芒,静心沉淀。直至沸水倾灌,蜷缩的叶片舒展似蝶,于沉浮之间释放出千回百转的醇厚韵味。人又何尝不是被命运反复揉制的茶叶?他说:那些被生活灼伤的裂痕,最终会在岁月之中化作琥珀色的璀璨光芒,苦涩过后回甘,暗香长久留存!

自从认识了阿杜,老兵也对茶文化有了兴趣。长江三峡两岸都是属于半高山茶区,这里地势起伏,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维持在16度到18度之间,年降水量都超过1200毫米,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土壤以富含有机质的花岗岩风化砂质为主, PH值控制在4.5~6.0的适宜范围,这样峡谷小气候,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为人们提供了宜红、邓村、五峰、肖氏和延安黄茶等多种品牌,今天的“茶博士”要杀出一条路来,的确任重道远。

但阿杜是一个有志向的青年。除了以茶养茶、平台销售和质量取胜,他和我这个忘年交谈的最多的,还是建立“茶博士”对标和评估体系。最近我们在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品牌从宜昌、三峡和中国走出去,一套“理论博士化、产品精品化、品牌国际化、服务高端化”的思路正在他的思想上形成。当然,年轻人早已突破了老一代人的思路,阿杜最近让屈原和陆羽跨时空对话,他将茶和果的有机结合,这可能正是“茶博士”的新质生命力!

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子!莱布尼茨说这句话的时候似乎没有人注意,有的叶子可能成为花红,但年轻人阿杜已把它变成游走的仙气。深秋的指纹在叶脉间游移,每一道裂痕都通向歧途,虫噬的缺口是未破译的碑文,褶皱里藏着迁徙的候鸟。当西风翻动森林的账册,枯叶正用锈蚀的铜钟计数年轮,腐烂的弧度与抽芽的向度,在泥土深处交换代数公式。所有向光而生的锯齿,都在阴影里拼合出完整的圆,露珠坠落的瞬间,整座峡谷里雨林已经在都市的森林校准自己的经纬。阿杜是盘上树丫攀爬叶子的一个如仙青年!

来源:老军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