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球台前后,跑道内外,赛场上下,每一项竞技,总有一些故事口耳相传,成为最吸睛最走心的经典,讲述热爱、坚持和挑战,以及生命能量与救赎,见证运动之美、运动之魅。
球台前后,跑道内外,赛场上下,每一项竞技,总有一些故事口耳相传,成为最吸睛最走心的经典,讲述热爱、坚持和挑战,以及生命能量与救赎,见证运动之美、运动之魅。
英伦足球名帅香克利说得好,足球无关生死,但高于生死。在我看来,每一个伟大的运动故事,都承载运动竞技高于生死的那部分,是体育文化的沉淀与结晶。
PART.1
当桑巴足球王国因为胜利而疯狂,里约热内卢莫罗多阿贫民窟成为欢乐的海洋,甚至有社区电工醉醺醺爬上屋顶,将家里自制的铁丝球台漆成金色。这是4月那天,巴西人拿出像被足球点燃的狂热与劲头,欢庆同胞雨果在乒乓世界的破天荒胜利。
雨果,这个28岁巴西小伙,没有教练团队,没有队医,也没粉丝与流量,但他成为“一个人的国家队”,上月在澳门世界杯,一路击败世界排名前三的张本智和、王楚钦、林诗栋,完成不可思议的草根逆袭。捧杯后,雨果一段含泪讲述,被不少媒体点赞缔造了乒球史一个最伟大时刻。当时,新科冠军向记者展示了存在手机里的一段童年视频:烛光摇曳的地下室,8个孩子轮流用断柄球拍练习,每次击球,都在斑驳墙面投下巨大阴影。雨果指着那些叠影说,“看,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在孤军奋战,其实早就在黑暗中彼此支撑。”
无论何时,发自内心的热爱、坚守和敬仰,都是体育竞技最持久、最澎湃的力量。
PART.2
读到雨果的故事,我的第一反应,马上联想起“足坛文豪”迪马利亚的那篇雄文——《在雨中,在寒冷中,在黑夜中》。
卡塔尔世界杯阿根廷队神勇夺冠,令梅西封神,也为队友迪马利亚早年这篇文章带来泼天流量。回望人生与足球路,回望贫穷、伤痛与泪水,迪马利亚的讲述,节制,深情。最后,他写道:我觉得,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在Instagram或YouTube上关注你,他们只看到结果,但看不到代价,看不到你走到这里一路经历了什么坎坷······他们观看世界杯决赛,但看到的只是夺冠。他们看不到,为走到这一步,我们许多人经历了怎样的拼搏。他们不知道,我家客厅的墙壁从白染成黑。他们不知道,我父亲在铁皮屋顶下劳作。他们不知道,我妈妈为了她的孩子们,骑着那辆格蕾夏拉黄色生锈的老旧自行车,在冷雨中不断前行。
PART.3
那么,当来自深圳的赵心童,这个与雨果同龄的神奇青年,5月初在斯诺克最高竞技舞台——英国谢菲尔德市克鲁斯堡剧院,创造一连串历史纪录:世锦赛首位中国冠军,首位亚洲冠军,首位以“业余选手”身份,从资格赛杀进正赛,豪取冠军奖杯与50万英镑大奖,这是怎样的传奇?赵心童的斯诺克故事,可以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英国《卫报》说,斯诺克新王的英国居所,离克鲁斯堡不过10分钟脚程,但这次大胜,会在万里之外的祖国,被最真切感知,斯诺克的世界版图,摁下了改写重塑的快进键。
这是一个运动天赋、选择与努力,被看见被聚焦的励志故事。
赵心童的妈妈告诉深圳卫视深视新闻记者,当年因为年纪小,个矮,儿子穿着轮滑鞋练球,他是中国第一个穿轮滑鞋打斯诺克的小球员,练就出杆果断的明快球风。英国《快报》转载评论说,赵妈妈分享了一个最有趣的冠军故事。
作为天才选手,赵心童被台球爱好者父亲带上球桌那一刻,就展现对球感、空间和出杆节奏的过人判断力。斯诺克“巨人”奥沙利文,赞扬赵是“斯诺克运动的天赐之礼”。但知情者强调,赵的天赋,不是一夜成名的偶然,而是一点一滴经年练习磨出的直觉与手感。
在接受深视新闻专访时,我的同事何王子彧提问,因为什么样的契机,走上了斯诺克之路?赵心童回答:我觉得我喜欢斯诺克,主要就是喜欢和热爱,对,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契机。
这也是一个有关传承与托举的故事。
球星亨德利网络直播中调侃,赵心童夺冠,丁俊辉难免失落,换作他,甚至难过至死。毕竟,丁俊晖在中国,曾是斯诺克的别名,但一夜间,新王加冕,丁不再是中国“斯诺克先生”。
饶是斯诺克大牌,亨德利也低估了这对深圳昔日同门的格局。
2016年杀入斯诺克世锦赛决赛的丁俊晖,上周在社交媒体发文:在这条跑道,终有人冲到终点!恭喜赵心童夺冠!……我们共同走过的黑暗,就为让大家看到光。赵心童回复,谢谢晖哥当年的坚持和突破,让我们今天能站在更宽跑道上继续奔跑。他在专访中告诉深视新闻记者,中国斯诺克选手有个特点,人多,团结。
中英两名斯诺克“火箭”选手(球迷爱称)的忘年交与惺惺相惜,亦师亦友亦对手,更是斯诺克世界的美谈佳话。
奥沙利文与赵心童隔代,但球风球技与场上气质极像,前者作为斯诺克第一人,绰号“火箭”,后者被戏称“东方小火箭”。奥沙利文多次喊话,赵让他想起“年轻时的自己”。甚至在赵陷入人生至暗时刻的2023年,“火箭”是为数不多继续私下发信息给赵打气的人。“他没告诉我怎么赢球,他只是说,‘你生来是打球的料,不用怀疑这个’。那时我什么都不想听,只听得进这句话。”赵心童在采访中回忆。
今年那部催泪韩剧,带火讲述家族代际托举的一句经典台词:外婆在海里游,母亲在地上跑,才有我在天上飞。从儿时家中阳台第一张简易球台,到在深圳追随名师伍文忠,与丁俊晖等名将“同门”,再到15岁起赴英接受更系统训练,直至走向克鲁斯堡最高领奖台,赵心童的冠军路,离不了家庭、社会乃至圈内前行者一路托举助推。
这又是一个救赎与重生的故事。
西方人常讲,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站上顶峰的高度,而是跌下谷底的反弹力。赵心童的职业生涯,并非没有瑕疵,他以业余球员身份打斯诺克资格赛,也不是没有隐情。两年前,因卷入集体赌球事件,他被世界职业台球和斯诺克协会以及中国台球协会相继作出处罚。他公开发表了道歉声明,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反思。
夺冠后接受新华社与BBC采访,赵心童并不讳言,他犯过错。有媒体评论,体育冠军的职业道路,不应只是竞技成就的象征,不应只有熠熠生辉,也应容忍瑕疵污点。因为,这瑕疵污点,背后可能是一个运动员的救赎与重生。
在禁赛至暗时刻,赵心童没沉沦,没放弃希望,坚持每天8小时魔鬼训练,这让他哪怕是以业余选手身份重返球台,参加低等级Q Tour巡回赛,也保持了炙热手感。夺冠前,赵心童在44场赛事中连赢42场。《卫报》评论,这是难以置信的胜率,克鲁斯堡观众对赵的欢呼意味着,更多人相信,应给他“第二次机会”(second chance)。
PART.4
放到更大时空背景看,当赵心童命运的齿轮转动,这又是一个见证改革开放与全球化潮流的大时代故事。这是赵心童的时代,这更是大时代塑造的赵心童。
《卫报》称,赵来自深圳,在他出生的年代,一批批中国人涌往经济特区寻梦。受益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斯诺克台球厅如雨后春笋,深圳成为国内斯诺克文化最发达的一块高地。
《泰晤士报》评论,赵的胜利,象征斯诺克运动中心,开始从英国向中国转移。目前,中国举办了全球1/3排名赛事,坐拥30万家斯诺克球厅,5000万斯诺克人口。《经济学人》称,中国1.5亿人次观看了赵心童决赛的电视与流媒体直播,共同见证斯诺克王朝更迭。
正如赵心童以克鲁斯堡的历史性胜利,实现对职业生涯与“干净球员”的救赎,斯诺克组织者,也一直期待来自东方的冠军,推动运动的再度复兴。是的,斯诺克更大市场与观众群,在东方,在中国。
世界职业台球和斯诺克协会主席弗格森说,赵的胜利有望推动斯诺克进入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正式项目,因为中国的巨大市场,也因中国在奥组委的巨大影响力,弗格森强调,赵心童的胜利,堪称斯诺克的“政治胜利”。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赵心童半决赛击败自己的偶像奥沙利文,决赛击败“马叔”威廉姆斯,他俩都已50岁,后者刷新了打入世锦赛决赛的高龄纪录。当中国台球人从学习西方走向并肩同行,赵心童在更宽跑道上,冲过克鲁斯堡终点线。
现在,这位新王被看好,在职业生涯挑战奥沙利文的世锦赛七冠纪录。刚刚接受深视新闻专访,赵心童信心十足,强调不是拿完冠军就退役,肯定要往更高处走,要拿更多冠军,因为,这是他最喜爱最享受的运动。
中国更被看好,甚至被公认,正在营造更先进的斯诺克融合文化:亨德利成为中式8球代言人,“火箭”奥沙利文、目前排名第一的斯诺克运动员特鲁姆普,都已通过优才计划,成为香港居民。这预示着,深港所在的大湾区,因为大小火箭齐升,有望成为斯诺克的全球高地。
斯诺克明天上演的东方故事,一定更加精彩。这也充分见证,在斯诺克世界,全球化与开放交融,永远是不变的伟大主题,是第一动力。
来源: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