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大教授戴锦华教授曾批判《八佰》《南京!南京!》等抗战电影采用“隔岸观火”的叙事姿态——通过外国记者、日本士兵等“他者”视角呈现民族创伤,使观众成为自身历史的“旁观者”。
北大教授戴锦华教授曾批判《八佰》《南京!南京!》等抗战电影采用“隔岸观火”的叙事姿态——通过外国记者、日本士兵等“他者”视角呈现民族创伤,使观众成为自身历史的“旁观者”。
这种疏离感将悲壮历史转化为银幕奇观,却难以触及苦难深处的精神内核,甚至因迎合国际市场的叙事偏好而模糊了历史主体的真实声音。例如《南京!南京!》大量依赖日本士兵日记的素材,导致影片中“没有强暴,只有慰安妇,没有对平民的屠杀,只有对战俘的杀害”,这种选择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再现的权力让渡。
然而,近年来的创作实践正试图突破这一困境。2025年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以平民视角切入,讲述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百姓冒死保护记录日军暴行底片的故事。影片通过“照相馆”这一微观场景,展现普通人在绝境中对历史真相的坚守,以内部视角争夺叙事话语权。其国际反响(如匈牙利首映时观众无声致敬)证明,唯有根植于本土经验的叙事才能真正引发跨文化共鸣。同样,即将上映的《731》以细菌实验受害者视角切入,依据文献1:1还原场景,以近乎档案式的冷峻让史实本身发声。这些创作标志着从“他者代言”到“自我命名”的转向——历史不再需要借助拉贝式的第三方视角才能被讲述,而是由亲历者及其继承者直接言说。
93阅兵则从现实维度为历史叙事提供了庄严注脚。受阅装备与徒步方阵展现的不只是国防力量,更是一种对历史教训的深刻铭记——唯有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守护和平,避免悲剧重演。阅兵式与抗战影像共同构成民族记忆的一体两面:前者以现实力量宣誓捍卫历史的决心,后者以艺术形式追问如何讲述历史。
从《八佰》的争议到《南京照相馆》《731》的探索,再到阅兵式展现的国家意志,中国抗战叙事正在经历从“隔岸观火”到“触摸历史”的转型。然而,真正的挑战仍在于:如何避免历史被简化为民族主义情绪或商业奇观,如何让创伤记忆成为叩问人性与战争本质的永恒警钟。唯有摒弃疏离与迎合,让历史回归人的温度,才能完成对民族记忆的真正重建。
来源:我热ai的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