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的华人故事:在运河畔续写三代人的融合传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10:03 1

摘要:2025年3月30日清晨,巴拿马城的中巴公园,当巴拿马省(巴拿马共和国的10个省份之一,首府巴拿马城)省长科雷亚将象征中巴友谊的青花瓷瓶赠给华人代表时,台下掌声雷动,这既是对先辈的缅怀,更饱含着当地政府对当代华人社群的认可。

2025年3月30日清晨,巴拿马城的中巴公园,当巴拿马省(巴拿马共和国的10个省份之一,首府巴拿马城)省长科雷亚将象征中巴友谊的青花瓷瓶赠给华人代表时,台下掌声雷动,这既是对先辈的缅怀,更饱含着当地政府对当代华人社群的认可。

这个被官方定为“巴拿马全国华人日”的特殊日子,如今已不仅是纪念历史,更成为展示巴拿马华人当下生活的窗口——从殖民时期的铁路劳工后裔,到掌控商业半壁江山的企业家,再到活跃在政商学界的新生代,他们用三个世纪的时光,在加勒比海畔谱写出跨文化融合的生动篇章。

老唐人街的关帝庙前,92岁的麦杞佳轻抚着庙内百年前从广州运来的铜钟,鬓角的伤疤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作为第三代华人移民,他的祖父曾参与巴拿马运河开凿,父亲在1941年排外政策中失去杂货店,而他如今不仅是连锁超市的老板,更是巴拿马中华总会的资深理事。

“当年父亲把店铺改成本地名字,娶了巴拿马妻子,才让生意延续下来。”麦杞佳的经历,正是早期华人融入当地的缩影——通过通婚、本地化经营,他们在法律限制中寻得生机。

如今的巴拿马,330万人口中约15万拥有纯华人血统,含华裔血统者超过30万。这个数据背后,是华人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蜕变:

首都巴拿马城的“杜拉多”新区,60%的商铺由华人经营,粤式早茶店与西班牙海鲜饭摊位比邻而居;

在政府部门,祖籍台山的张俊华市长正在推动“中巴青年创业计划”,而拥有华人血统的安娜·梅·冯议员,刚在国会通过了保护少数族裔权益的法案。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2015年成立的“巴拿马中华民族委员会”,首次将华人代表纳入巴拿马国家决策层,标志着这个群体从“经济参与者”升级为“社会共建者”。

正午的唐人街,张雪云的中国文化中心飘出龙井茶香。这位在巴拿马生活了24年的企业家,正通过视频会议与义乌的供应商洽谈中秋礼品订单。

她的经历折射出华人商业的迭代:从祖辈的“一元店”到父辈的连锁超市,再到她这代的跨境电商,巴拿马华人的生意经始终紧扣时代脉搏。

数据显示,当地90%的超市、60%的建材市场由华人掌控,年营业额超过50亿美元,而年轻一代更将业务拓展至物流仓储、电商平台等领域——28岁的陈嘉豪创立的“运河通”APP,已成为中巴贸易的线上枢纽,日均处理订单量突破3000单。

在科隆自由区,林氏集团的货轮正卸载来自中国的光伏设备。作为运河物流的重要参与者,这家由第三代华人创立的企业,不仅垄断了中美洲30%的小商品进口,更在新能源领域与中国企业展开深度合作。

“我们的祖辈用扁担挑出了生存空间,现在我们用数据和资本搭建新桥梁。”林氏集团CEO林欣怡的话,道出了华人商业的传承与创新。如今,巴拿马华人企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低端零售到高端制造,从家族作坊到上市公司,他们用“勤劳+智慧”的双引擎,驱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下午三点,巴拿马大学孔子学院的课堂里,20岁的玛丽亚正在练习书法。她的祖父是华人移民,祖母是本地印第安人,这种文化混血在新一代中极为常见。

“我会说粤语、西班牙语和普通话,春节吃饺子,圣诞节烤火鸡。”玛丽亚的多元身份,正是巴拿马华人文化的真实写照——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当地元素,形成独特的“华巴文化”。

这种融合在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唐人街的舞龙队里,拉美面孔的舞狮者熟练地踩着鼓点;中文电台的广播里,既有粤曲小调,也有西班牙语的巴拿马民谣;而每年的“华人日”庆典,更是一场文化盛宴,广东醒狮与巴拿马传统舞蹈“丹扎”同台献艺,中式点心与拉美烤肉的香气交织弥漫。

更具影响力的是教育领域,3所中文学校、12个孔子学院教学点,每年培养数千名精通双语的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中巴贸易的桥梁。“我的学生中,有50%进入中资企业工作,他们是两国合作的天然润滑剂。”孔子学院巴方院长巫俊辉说。

黄昏时分,巴拿马城滨海大道的“华人创业园”灯火通明。26岁的张雁迴正在向当地企业主介绍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技巧,他的咨询公司成立三年来,已帮助500多家巴拿马企业打开中国市场。

“我们这代人不再局限于开超市,而是利用语言和文化优势,成为跨国合作的中间人。”张雁迴的话,代表着新生代的转型——他们大多接受过中西双语教育,擅长利用数字技术,在国际贸易、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领域开辟新赛道。

在社交媒体上,“巴拿马华人Vlog”话题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年轻华裔们用镜头记录生活:既有老唐人街的早茶文化,也有参与本地狂欢节的热情;既有回乡祭祖的寻根之旅,也有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发言。

这种自我表达,打破了外界对华人“只会经商”的刻板印象,展现出更立体的形象。正如网红博主李安娜所说:“我们既是巴拿马公民,也是中华文化的使者,这种双重身份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拥有独特优势。”

当夜幕降临,中巴公园的纪念碑亮起暖黄色灯光,碑文中“华人与运河同辉”的字样格外醒目。

2025年的“华人日”庆典上,巴拿马总统特别提到:“华人社区的奋斗史,就是巴拿马国家发展的缩影。他们修建的铁路和运河奠定了国家根基,他们的商业网络激活了经济命脉,他们的文化融合丰富了民族精神。”这种官方认可,是对171年历程的最高礼赞。

从被史书遗忘的劳工,到被国家铭记的功臣,巴拿马华人的故事证明:真正的融合,始于生存智慧,成于文化包容。

当第三代华人麦杞佳的孙子用西班牙语背诵唐诗,当新生代企业家张雁迴在中资企业与本地政府间高效沟通,当巴拿马街头的春节庆典吸引越来越多本地人参与,这些日常片段汇聚成一个真理——跨越海洋的不仅是货轮,更是文明的对话;扎根异土的不仅是根系,更是开放的胸怀。

在运河与海洋的交汇处,巴拿马华人用三代人的时光,书写了一部关于奋斗、适应与共生的壮丽史诗,而这部史诗,仍在继续。

来源:千年兰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