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造行星防御系统!千万公里外撞击小行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20:29 1

摘要:宇宙深处,一场精心策划的“太空狙击”正在酝酿。中国科学家们正在规划对一颗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这项任务将验证人类守护地球的能力。

宇宙深处,一场精心策划的“太空狙击”正在酝酿。中国科学家们正在规划对一颗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这项任务将验证人类守护地球的能力。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宣布,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

这项计划采用创新的“伴飞+撞击+伴飞”模式:观测器先期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详细勘察,随后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观测器则再次伴飞评估撞击效果。

吴伟仁院士表示,科学家需要对着约1000万公里外迎面而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交会后产生极大动能以改变小天体轨道,确保它至少几十年到一百年内不会再撞击地球。

小行星防御:从科幻到现实

消息一出,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前列。“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成为全民关注焦点,阅读量短时间内突破数千万。

网友们纷纷感叹:“最近有点信息过载啊,现实科技比科幻还科幻!”“下一步射程覆盖太阳系?我快成保守派了!”“会直播吗?这个是真想看!”

许多人直接喊话《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导演郭帆:“导儿,别睡了别睡了,起来修改剧本了”“再不改剧本就要变‘古装片’了”。

央视新闻官微也加入了调侃行列,发文称:“一觉醒来郭帆白改了”。这已经不是郭帆第一次被科技进步“逼着”改剧本了。

“伴飞+撞击+伴飞”:中国方案的创新模式

据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创新的“伴飞+撞击+伴飞”任务模式。计划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组成的双器系统。

观测器将先期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将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

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这种模式兼具主动防御与技术验证的双重目标,为人类应对近地天体威胁提供首个系统性中国方案。

国际合作:共建行星防御共同体

中国主动向全球发出合作倡议,推动“行星安全网”建设。合作领域包括联合监测、共享近地天体跟踪数据、提升预警能力、开放任务设备搭载席位,以及建立小行星特性与撞击效果全球数据库。

吴伟仁院士强调:“每一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是有局限性的,如果全球来共享数据,共同掌握科学成果,最后可能得出来更加精确的结论、科学的认知,这对我们整个人类都是有好处的。”

这一框架彰显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防御技术升格为全球公共安全产品。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太阳系中有超过数十亿颗小行星,它们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小行星防御的验证价值远超安全范畴,既能验证动能偏转技术的可行性,为地球防护提供技术储备,也能获取小行星成分一手数据,助力太空矿产开发。深空机动、高精度撞击等技术还可应用于火星采样、星际探测等任务。

从荧幕到现实:中国科幻的甜蜜烦恼

中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给科幻创作者带来“甜蜜的烦恼”。《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导演郭帆最近就被网友频频喊话修改剧本。

九三阅兵当天,郭帆就被网友调侃“要边看直播边改剧本了”,现在又被小行星计划“追着跑”。网友们笑称咱们郭导“不是在改剧本,就是在改剧本的路上”。

这场因国家硬实力催生出来的创作焦虑,折射出每个中国科幻迷的骄傲。科技进步正在为中国科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有网友表示:“实在不行,还能把《流浪地球3》当纪录片看呢!”这种幽默背后,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自信和认可。

星辰大海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守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的小行星防御计划,展现的是大国担当与技术自信。当科幻电影中的情节逐渐变为现实,我们正在见证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某些领域的“领跑”。这场跨越天地的人类的共同使命,不需要票房,但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宇宙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守护它是每个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是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主持人阿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