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女士拿到体检报告时,白细胞计数旁刺目的↑让她心头一紧。连续三月复查,数值始终徘徊在18×10^9/L,外周血涂片惊现粒细胞分叶过少。血液科医生凝视着化验单:"必须做骨髓穿刺。"
徐女士拿到体检报告时,白细胞计数旁刺目的↑让她心头一紧。连续三月复查,数值始终徘徊在18×10^9/L,外周血涂片惊现粒细胞分叶过少。血液科医生凝视着化验单:"必须做骨髓穿刺。"
结果显示:慢性髓系白血病。靶向药治疗后,她的BCR-ABL融合基因定量逐步下降,血常规箭头终回正轨。这串数字,曾是生命的警报,如今成了康复的见证。
血常规检查如同一扇精密的窗口,透视着我们身体的内在健康状况。这项检查不仅能够有效映射出血液疾病的状态,更可能在癌症早期便发出预警信号。
▲关注医食参考 成为养生达人▲
血常规这4个异常指标或是癌
1. 白细胞
正常范围:成人(4.0-10.0)×10^9/L
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变化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当计数持续超过50×10^9/L,且外周血涂片中发现未成熟细胞时,需警惕急性白血病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晚期实体肿瘤(如肺癌、胃癌)发生骨髓转移时,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
2.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关键指标:血红蛋白(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红细胞沉降率(ESR)
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提示贫血可能,而显著升高的红细胞沉降率(如持续>50mm/h)可能与慢性炎症或某些实体肿瘤相关。在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中,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呈串珠样特殊排列,这种现象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3. 血小板
正常范围:(125-350)×10^9/L
血小板数量异常需引起重视。持续高于450×10^9/L可能提示骨髓增殖性疾病,其中极少数病例可能进展为白血病。肿瘤患者出现血小板显著降低(<50×10^9/L)时,可能与脾功能亢进等因素相关,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4. 炎症相关指标
C-反应蛋白(正常<10mg/L)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持续升高,可能与肿瘤微环境中的炎性反应相关,但需排除感染等常见原因。
血常规检查:前后细节决定结果准确性
血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常规体检项目,虽然广为人知,但其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却常被忽视,这不仅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导致抽血部位出现淤青等不适。那么,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 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3天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饮食及饮酒。检查前1天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睡眠。如需同时进行生化检查(如血糖、血脂等),建议检查前8~10小时禁食,但可适量饮水(特殊用药需遵医嘱)。
2. 检查时注意事项
建议选择上午7:30~10:00采血,采血前静坐休息5分钟。采血过程中保持放松状态,可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晕针者可选择侧卧体位,避免直视采血过程。
3. 检查后护理
采血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延长按压时间),避免揉搓穿刺部位。如出现皮下血肿,可进行冷敷处理。检查后保持正常饮食,适量补充水分。
来源:医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