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徐福”此人,中国历史上从来是争议不断,至今都无法定论。中国之大,造就了大批“考古”专家。凡中国历史上有点名气的人物,其祖宗十八代都能被高深莫测的专家们速“考”出来,之后再挖个底朝天。唯独这徐福,异常神秘,不但把秦始皇忽悠得老实巴交、服服帖帖,而且“隐身”
(作者:谷建)
对于“徐福”此人,中国历史上从来是争议不断,至今都无法定论。中国之大,造就了大批“考古”专家。凡中国历史上有点名气的人物,其祖宗十八代都能被高深莫测的专家们速“考”出来,之后再挖个底朝天。唯独这徐福,异常神秘,不但把秦始皇忽悠得老实巴交、服服帖帖,而且“隐身”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只能循着他的踪迹,望洋兴叹。秦始皇到死也没见到徐福,这“不老仙丹”非但杳无踪影,救不了他的性命,而且成了徐福快活一世、造福万代的“绝妙借口”。
那就说说徐福的“庐山真面目”吧。虽然这“真面目”也极其有限,但好歹算是有了点“历史记载”。比如:“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从这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信息;其一,徐福者,实有其人也;其二,徐福者,才高德厚也,在民间颇有名望;其三,徐福者,师出名门也,既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当与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李斯等同门;其四,徐福出海采仙药乃受秦始皇派遣。
倘以上史料属实,至少可以判断徐福在当时是个很有名望的人,并非民间所痛骂的坏人或骗子之类。不过网络媒体对于徐福的评价倒是"异彩纷呈"。有人说,徐福就是个大骗子,利用秦始皇急于“长生不老”的迫切心理,谎话连篇,骗走了秦国大笔的财物,还骗了秦始皇的一片“真心”。言者虽因气愤而毫不客气,但咱也确实拿不出反驳的话来,不管怎样,徐福的“航海”并未像唐朝的鉴真与明朝的郑和,在中国历史上被大书几笔,“明明白白”地为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世人所瞩目。有人说,徐福是知识分子,他不满秦的暴政,但又无能为力,于是表面上热衷于寻找仙药,实际上是寻找合适的机会移民。也有人说,徐福的多次出海是为了帮助秦始皇进行“海外大开发”。当然,还有人说徐福在海上遭遇不测,葬身海底了。不过,据厉害的考古专家们所“挖”出的各种史料来看,徐福应当没有死,而且活得威风八面,子孙满堂,十分滋润。
《史记》有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于是徐福于公元前219年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秦始皇干脆派徐福亲率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预备好的够吃用三年的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去拜访神仙,以求长生不老药。徐福出海后数年未果,却因秦始皇“东巡至琅琊”,来了个“迎头碰”,既无法躲避,干脆再忽悠一把,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当即应允,遂派射手射杀了一条大鱼。此后,徐福再次率众出海,当然又带走了秦国的大笔财富。这次远行,再也没有回来。徐福究竟去了哪里,至今无可靠而权威的说法。有史料说徐福去了日本,带去了孔子的全部经典,并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捕鱼、农耕、捕鲸、沥纸。日本的一些史料对此也有相关记载;也有专家说徐福从日本又去了美洲,并在美洲自立为王。证据是:“檀香山遗留下带有中国篆书刻字的方形岩石,旧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国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这些古代文物是当时徐福这批秦人经过时所遗留的。而墨西哥湾地区有批居住山区的黄种人,据称是秦采药人的后代。”
对于徐福的最后归宿,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却也在情理之中。徐福乃鬼谷子学生,想必是“绝顶聪明”,再加上当时“最著名的方士”之头衔,去对付一个连做梦都想着如何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大概不是什么难事。在自己的承诺无法兑现之后,为了免遭伤害,突然隐身,令人无法找到,也应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秦始皇是伟人,不过再伟大的人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徐福的聪明便是抓住了秦始皇的弱点不放,转而肆无忌惮地挥霍着国家财富,高高在上地享受着“环球旅行之乐”,非但避开了秦始皇的暴戾,而且逍遥快活一世。徐福之举,倘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大多觉得秦始皇是个大傻瓜,徐福之所以能忽悠住他,就因为秦始皇太执着于长生不老之术,实际上哪有什么“不老仙丹”呢?古人却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徐福,如《尚书》中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
秦始皇也好,徐福也罢,终究是历史的尘埃,随风飘散了。不过,想想今天的那些携巨款外逃的各路“官员”们,还能有徐福那么“幸运”吗?今天的科技腾飞,是秦始皇做梦也想不到的,而这个八面玲珑的徐福,若有幸生于今朝,没准也能做个挺有学问的好官吧。遗憾的是,始皇帝之盖世伟业,在秦朝的徐福面前,大概只有仇恨和不屑,或许还夹杂不少鄙夷和嘲弄呢!
(作者介绍:谷建,著名散文家、杂文家、评论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入伍至北京空军,后成长为军事记者、军旅作家,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在全军获奖,散文代表作品有《心雕》《感动》《深秋,那金色的阳光》《有一种精神叫执着》;军事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笑傲长天》《追寻红格尔》《大江边,那夺目的桔红色》《他,挺立在智慧高地》《大山一样的承诺》。转业后一度转向杂文领域的创作活动,著有杂文集《生命的本真》。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纪律监察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杂文作品。代表作品有《闻道之思》《防止公仆变老爷》《生命的本真》《识破“两面人”》《大炮的威力》,其中《防止公仆变老爷》被收入国考教材,《闻道之思》荣获第五届长征文艺奖(全军最高文艺奖),另有多篇杂文作品被省市杂文刊物列为“佳作欣赏”向读者力荐。)
来源:文坛叙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