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葡萄酒,你是不是下意识就觉得这是个洋玩意儿,讲究风土,讲究年份一套一套的。但今天我得告诉你,这事儿啊,咱们老祖宗1300多年前就玩明白了。
谁说葡萄酒就是洋玩意儿?唐朝的李白第一个不答应!
说到葡萄酒,你是不是下意识就觉得这是个洋玩意儿,讲究风土,讲究年份一套一套的。但今天我得告诉你,这事儿啊,咱们老祖宗1300多年前就玩明白了。
当然,我得先说清楚,今天咱们喝的这套葡萄酒体系确实是西方人完善的。但要说咱们自己的葡萄酒文化,那在大唐绝对有过一个黄金时代。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好,咱们先来拆解第一个问题。
大唐这葡萄酒它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这根儿啊得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说起,是他把葡萄种子带回了中原,但真正让他发扬光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40年,唐朝平定了高昌,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鲁番,不但带回了当时最好的葡萄品种马乳葡萄,还把酿酒的法子一块给学来了。这位千古一帝可不是把东西拿回来就完事了。
史书记载啊,我们亲自下场,在皇宫里头改良工艺,自损一造酒。
意思就是啊他亲自调整配方,改进工艺,甚至传说酿出来的御酒凡有八色,芳香酷烈,8种颜色,香气浓郁扑鼻。
您瞧着镜头,亲自下场打磨产品,跟今天最厉害的那些产品经理一个思路,这一下就在京城长安的顶级圈子里火了。
不光皇帝爱,连他手下的明臣魏征都爱自己琢磨酿酒,传说还酿出了一款叫翠涛的酒。
光有酒还不行啊,还得有人喝,有人写得有文化把他给顶上去。
这时候谁出场了?诗仙李白
李白这辈子就是为酒生的。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对葡萄酒那是真爱。你看他写的葡萄酒,金叵罗上来就点名了,喝的是葡萄酒。
用的还是从西域传过来的金杯,透着一股贵气。还有那句更有画面感: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
他说汉江的水绿的像鸭子脑袋上的毛,正好就像刚开始发酵的葡萄酒。
那会儿啊古人管刚发酵、还没澄清的葡萄酒叫绿酒。李白能把这出发酵的细节写出来,说明他是真见过,真懂行。
有学者就考证,李白自己就出生在西域一带,所以他对葡萄酒和胡人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
那这酒当时上哪儿喝最地道呢?
答案是长安的西市胡姬酒肆。胡姬指的就是那些从西域来的少数民族姑娘。
在长安开酒馆,你想想那个画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一个像花儿一样好看的西域姑娘站在柜台后面,对着你这么一笑,这酒还没喝呢,人就先醉了三分。
当时长安城的这些文人墨客、贵族公子就爱往那儿扎堆儿。
但是把葡萄酒文化推到顶峰的,还得是那首千古绝唱——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短短4句,画面全出来了。边塞的军营里,战士们端着夜光杯倒满了葡萄酒,刚要喝,战前的琵琶声就响,喝吧。醉倒在战场上,你也别笑话我,自古以来出去打仗了,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这骨子豪迈劲,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今天咱们喝葡萄酒,有时候还在讲究一堆西方的繁文缛节,但你看大唐,人家喝的是沙场的豪情,开放的胸襟,是醉卧沙场的洒脱。
这杯酒里装的不仅仅是西域的风情,更是盛唐的气象。就像现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既传承了马乳葡萄的基因,又融合了现代工艺,酿出的赤霞珠干红,单宁细腻如丝绸,果香浓郁似当年八色御酒。
从长安的胡姬酒肆到贺兰山的酒庄,葡萄酒始终是中国人味觉记忆的活态传承。
所以说葡萄酒从来不是什么舶来品,它早就流淌在咱们的文化血脉里。这杯酒,装着的是从大唐延续至今的开放与自信,是那条味觉上的丝绸之路,把长安的繁华、边塞的苍凉、诗人的浪漫和酿酒师的匠心,全都酿在了一起。
古今对话:唐代胡姬酒肆的开放精神与当代酒庄旅游的沉浸式体验,哪种更能传递葡萄酒文化?
味觉传承:从李白绿酒到贺兰山岩韵,中国葡萄酒的独特风味密码究竟藏在历史里,还是未来的创新中?
欢迎分享您的见解:您认为最能代表中国葡萄酒精神的,是盛唐的豪迈,还是当代的匠心?
来源:舌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