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9年春天的一场大雨过后,巴林右旗那日斯台村的蒙古青年布和朝鲁像往常一样出门放牛。雨后的草原清新湿润,他的目光不经意间被坡地上一个温润的物体所吸引——那是一件精美的玉器。
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的草原深处,一件偶然的发现改写了人们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认知,揭示了五千年前蒙古草原上可能存在的蚕桑文明。
1969年春天的一场大雨过后,巴林右旗那日斯台村的蒙古青年布和朝鲁像往常一样出门放牛。雨后的草原清新湿润,他的目光不经意间被坡地上一个温润的物体所吸引——那是一件精美的玉器。
激动的他急忙回家取来二齿钩,在发现玉器的坡地上挖掘起来。不大的工夫里,他竟挖出了数十件玉器。
布和朝鲁的父亲丹巴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将这些玉器精心收藏在家中的大木箱里。直到1979年,巴林右旗文化馆馆长韩仁信和工作人员青格勒来到丹巴家中,这些珍贵的玉器得以被征集并收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成为研究红山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而这片发现玉器的地方,被考古家称为那日斯台遗址。
那日斯台遗址(也称那斯台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查干木伦河西岸的坡地上,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前3000年。1981年,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派人和巴林右旗博物馆一起对遗址进行了复查。
遗址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是目前西拉木伦河以北发现的超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地表暴露有房址、壕沟等遗迹,以红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包含少量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遗存。
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的众多玉器中,4件玉蚕和1件石蚕尤为引人注目。这些玉蚕质地细腻坚韧,色泽多彩洁润,多为淡黄绿色软玉制作。其中一件玉蚕直径9.3厘米,长3.8厘米。前端略粗,尾端稍细,头部面平,中浮雕两只圆眼,上下端各刻“八”字形纹,颈部背面饰四道凸棱纹,腹下无纹饰。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玉蚕雕刻精细、形态逼真,显然出自技艺高超的工匠之手。它们不仅是装饰品,更可能具有礼仪或宗教意义。
红山文化时期的制玉工艺已经相当高超。学者们推测,红山人制玉分为采玉、解玉、钻孔、打磨、镂刻、抛光等几道工序。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新石器时代,红山人可能采用野兽皮做成线来解玉,并筛选细腻如面粉、硬度高达7度左右的解玉砂作为辅助材料。
钻孔则可能使用动物的骨头或者竹管,在玉器上钻出大小不同的穿孔以便佩戴。最后一道工序抛光,学者推测古人通常使用兽皮在玉器上反复摩擦,使玉器表面光可鉴人。
这些玉蚕的发现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被认为“不事农耕”的蒙古草原上,为何会出现如此多且精美的玉蚕?
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印染和刺绣的文明古国。1926年,山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半个蚕茧,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河北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陶制蚕蛹,被鉴定为家蚕。浙江河姆渡遗址第四层的象牙雕杖端首以及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陶罐上都有蚕纹装饰。
红山文化玉蚕的确认,将史前育蚕的范围扩大到了燕山以北的辽西地区,将玉与蚕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关于那日斯台遗址中的玉蚕,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对蚕蛹的宗教崇拜,另一种是实际存在的蚕桑养殖活动。
从宗教象征来看,蚕在红山先民眼中可能是一种神奇的生物。蛹能够破土而出,蜕变成能飞的妖异美虫,这种蜕变可能被红山人视为复活和再生的象征。
另一方面,那日斯台遗址作为红山文化时期高规格的中心性居住遗址,显示了氏族社会的繁荣景象。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工艺之精,表明这里绝非普通的游牧聚落。
考虑到红山文化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文化,在那日斯台这样的大型聚落中出现蚕桑活动并非不可能。
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的玉器质料大都为软玉,多为淡黄绿色。经过比较判断,材质为辽宁岫岩河磨玉。巴林右旗与辽宁岫岩相隔数百里,红山先民们可能是通过河流到达岫岩取玉。他们在夏季乘船顺流而下,到达岫岩取玉后,在冬天河流封冻的时候划着冰回来。
这种跨地区的交流活动表明,红山文化时期的人群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广泛的交往和贸易网络。玉蚕的出现可能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既可能反映了实际的蚕桑活动,也可能是对中原地区蚕崇拜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那日斯台遗址玉蚕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草原人“不事农耕”的固有印象。
红山文化虽然至今尚未出土丝绸或蚕茧,但玉蚕作为祭祀法器的出现,表明了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对“蚕文化”的至尚崇拜。这种崇拜不可能凭空产生,很可能基于实际的蚕桑活动经验。
这些玉蚕是中华五千年“玉文化”“桑蚕文化”“丝绸文化”演进的实物佐证。它们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华夏大地已形成独立且先进的蚕桑认知、驯化利用体系。
这些五千年前的玉蚕,不仅改写了我们对北方草原文化的认知,更将燕山以北的辽西地区纳入中华蚕桑文明的发展图谱中。
走在今天的巴林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似乎与五千年前别无二致。但那日斯台的玉蚕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更为复杂多样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态,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丰富多彩的文明。
对此您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瑞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