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教授专访:动出健康——科学运动助力高血压防治管理

B站影视 2024-12-02 21:10 1

摘要: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都有益。202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2024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26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盛大召开。会议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都有益。202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2024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26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请

北京医院汪芳教授

进行专访,就高血压患者个性化安全运动方案制定、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高血压患者运动管理中的应用以及高血压患者运动管理当前的挑战和未来展望等话题分享了独到见解。

医脉通:

适宜运动有助于预防疾病,而不恰当的运动也会引发包括猝死或疾病进展在内的多种问题。请结合指南及经验分享一下,在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干预中,如何评估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以制定个性化和安全的运动方案?

汪芳教授

北京医院

所有的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初期诊断或者是已经应用降压药物的患者,都应将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举措。在高血压患者开始运动前,我们要进行评估:

首先,测量血压,如果血压在180/110mmHg以上,患者暂时不适合运动;若血压在160/100mmHg以上,则要避免抗阻运动以及高强度运动。

其次,对高血压患者合并的器官损伤进行评估。如果高血压患者已经存在靶器官损伤,例如有大量蛋白尿、左室肥厚、冠心病等,起始运动应从中低强度开始,同时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这些脏器的改变。例如,若蛋白尿增加,说明该患者不适合该等量级的运动,需要降低运动强度,缩短运动时间。

对于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如合并血脂异常及其他代谢异常,我们也需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冠脉的问题,可进行运动评估试验,尤其是心肺运动试验。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既能观察到患者运动过程中是否有缺血改变,也可以观察到患者的血压变化、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同时,能够非常好地判断患者的无氧阈心率、有氧阈心率以及最大脂肪氧化强度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对于肥胖患者,我们通常建议在最大脂肪氧化强度指导下进行中低强度运动,保障患者安全,更重要的是能够显著提高脂肪酸消耗效率,减脂效果更明显。

对于血糖异常的患者,我们要密切关注运动对其血糖水平的影响,关注患者运动后血糖水平。此外,应考虑将运动安排在餐后一定时间后进行,避免在空腹状态下运动,因为空腹运动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

对于有冠心病或有缺血情况的患者,例如患者心率达到140次/分可能会出现缺血表现,则运动时心率基准值下调10次,即限制在130次/分。对于严重缺血的患者,则需要进行再灌注治疗。

对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导致心室肥厚或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行负荷超声检查,评估患者在不同强度运动下压力阶差是否有明显增加。

这些运动前评估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指导,特别是在确保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医脉通: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穿戴设备和健康应用程序的普及,您认为这些技术在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干预中能够发挥哪些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您是否观察到患者的依从性和运动效果有明显改善?

汪芳教授

北京医院

当前,运动不足的问题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低风险人群往往缺乏运动的积极性,而高风险人群则因安全顾虑而不敢运动。智能可穿戴设备有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低风险人群,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提供运动指导,在患者运动积极性不足时进行提醒与鼓励,提高运动依从性;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以测定其安全运动界值并实时监测和反馈,在安全范围内进行锻炼,让患者更加安心。这种科学的运动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其健康指标,还能进一步提升其运动的依从性。因此,我们鼓励大家配备智能手表或心率监测带,以便实时了解自身的心率状况。

然而,目前在运动中对血压的监测仍面临技术挑战,这不仅涉及到血压测量准确度,还包括接触材料等方面的高技术要求,这一领域亟待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尽管如此,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心率监测技术已经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为用户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除了生命体征的监测外,我们也在探索将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以提升运动体验。这些技术能够帮助用户评估动作的规范性、肌肉的发力效果以及身体的平衡能力,在纠正运动姿势的同时增加运动的趣味性,也可以显著提高运动效果与运动依从性。所以,未来在人口众多而医生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这种结合人工智能的可穿戴设备将有助于有效提升运动的普及率,促进公众健康。

医脉通: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运动干预的长期效果如何?您认为在维持运动习惯和效果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帮助患者克服这些挑战以实现可持续的健康管理?

汪芳教授

北京医院

运动可改善血压水平已经达成全球共识。长期规律运动能带来类似降压药的效果,通常能够使血压降低5-10 mmHg。此外,运动还能减轻体重,改善代谢,提升睡眠质量,改善整体健康状态。所以,我们特别建议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的运动干预。然而,目前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干预仍面临诸多问题。每个人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类型偏好不同,基础疾病情况也存在差异,精准地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非常耗时耗力,多数患者无法享受到精准的评估和指导。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运动。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医务人员中高血压人群也非常多。例如,我个人就是通过积极的运动成功控制了血压,目前已经停用降压药物,然而保持长期的运动习惯确实面临一定的挑战。我将个人爱好转化为事业的一部分,现在专注于研究心血管运动医学,探索更有效、安全且有趣的运动方式,让更多人能加入进来。

通过多年的运动实践,我们发现,除了关节问题外,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心脏冠脉钙化、心肌肥厚、左心房扩大及房颤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业人员提供科学的解释、准确的判断以及有效的指导,以确保高危人群能够长期坚持运动,并使中低危人群从中获得持续的健康获益。

运动所带来的健康效益是全方位的,不仅涵盖心血管健康,也涉及精神心理层面、消化系统疾病及癌症预防等多个方面。因此,这一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希望高血压运动干预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如果医务人员能够亲自体验运动的益处,将有助于他们更有效地与他人分享运动经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使运动真正惠及更多人群,让运动遍地开花。

专家简介

汪芳 教授

北京医院临床试验中心首席专家

北京医院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主任 、医学博士、协和/北医博导、主任医师

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常委

中国心衰联盟 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 会长

中国老年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 总干事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病影像学组 委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常务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 常委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

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专家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专家库专家

米兰冬奥会特聘专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医学影像》《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等编委

已发文章百余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负责人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