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拉到佩通坦,不信任动议为何成了泰国总理的“必修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00:27 1

摘要:2025年3月26日,泰国总理佩通坦,以319票对162票,在不信任投票中获胜。这场“胜利”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执政党的实力,更揭示了,泰国政治生态的深层逻辑。

2025年3月26日,泰国总理佩通坦,以319票对162票,在不信任投票中获胜。这场“胜利”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执政党的实力,更揭示了,泰国政治生态的深层逻辑。

佩通坦(资料图)

自1932年君主立宪制确立以来,泰国国会共发起几十次不信任动议,从深受民众支持的英拉到军人出身的巴育,几乎所有总理都曾经历这一程序。

这种看上去“照章办事”的监督机制,到底是国家治理的调节工具呢,还是权力博弈的既定流程呢?由于里面包含的复杂关系,所以答案不是那么容易看出来的,不过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来研究!

泰国国会(资料图)

历史惯性:从江萨到佩通坦的权力试金石

不信任动议,在泰国的生命力,源于其政治结构的特殊性质。

王室军方与民选政府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制衡关系,这种机制,是各方面权衡的彼此试探,能够起到调整策略的过渡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江萨·差玛南总理,尽管多次经受住了不信任投票的考验,但是最终还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不得不辞职;而在2008年,沙马·顺达卫凭借280票的支持,顺利保住了职位,却因法院的一道裁决,而遗憾地离开退场。

沙马(资料图)

这些案例表明,动议本身,未必致命,但是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常成为了权力更迭的导火索。

佩通坦获得胜利,接着延续了这一传统。反对派指控的“家族干政”以及“经济政策失衡”,其实就是对西那瓦家族影响力的一种试探;而佩通坦通过详细的数据来回应质疑,既展现出新一代领导者的实干精神,又透露着传统政治家族对规则的认识在发生改变。这场较量,从表面上看是围绕具体政策进行的,实际上却是新旧阵营对权力边界的一次重新划定。

佩通坦(资料图)

普遍性法则:高人气总理的必经之路

即便在民众中声望颇高的总理,也难以避开不信任动议的考验。

他信·西那瓦在执政期间(2001-2006),其“30泰铢治百病”等惠民政策,支持率长期超过60%,却仍遭遇了多次动议;当他的妹妹英拉2012年以308票通过信任投票时,支持率仍然维持在48%。

这些案例,揭示了泰国政治的一种独特逻辑;高人气其实并不等同于拥有豁免权,而且反倒有可能会刺激反对派采取更为密集的制衡行动。

他信(资料图)

现任总理佩通坦的处境,恰为历史的一个缩影。身为泰国首位“80后”总理她所推行的数字钱包政策,覆盖了60%的国民青年群体的支持率达到58%。这些并没能阻止反对派发起动议。其实此种现象印证了泰国政治学者素拉南的观察:“在泰国不信任动议并非是对总理能力的否定,而是维持政治平衡的一项必要仪式。”

佩通坦(资料图)

实际意义:压力释放阀与权力平衡器

虽然不信任动议很难直接将总理罢免,不过其实际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程序上的意义。在2019年,巴育政府历经四次动议之后,无奈地撤换了两名存在争议的部长;并且在2021年的辩论期间,旅游部长皮帕由于在防疫方面做得不好而选择了辞职。这种“像钝刀割肉一样”的压力,通常会促使政府对政策方向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

巴育(资料图)

更深层的作用,体现在权力重组之中。佩通坦此次获得的319票里,其中有47票来自中小政党——这些“关键少数”的支持既是对现政府的认可,也是在为未来政治互支埋下伏笔。正如前总理阿披实所言:“动议结果,从来不是简单的胜负,而是各派系利益计算的平衡点。”

阿披实(资料图)

象征意义:合法性建构与民意剧场

在泰国,不信任动议为其政治赋予了独特的展现平台。反对派借着质询这一方式,塑造出了“监督者”的形象;而执政党则凭借答辩的契机,系统性地展示了政绩成果。佩通坦在持续了两天(约32小时)的辩论中,用可视化的数据呈现了“数字钱包计划惠及800万人”,还呈现了“中泰高铁项目进展顺利”,其实是向公众传达了执政效能的信号。

这种程序性的交锋,其实反映了代际政治手法的差别。他信那时候,其支持者借助街头集会来声援政府;英拉时期,则电视直播成了主要阵地;而到了佩通坦这,TikTok短视频以及Instagram的幕后花絮变成了新的阵地。当她在辩论间隙发布“深夜批阅文件”的短视频时,收获的不只是点赞,而更是对传统政治沟通模式的一种变革。

佩通坦(资料图)

制度的困境:制度设计与现实的脱节错位

泰国不信任动议存有一定局限性,这把制度设计层面的结构性矛盾给揭示出来了。宪法规定,总理仅需取得简单多数的支持就能留任,这样一来,此动议更犹如一种“压力测试”,并非“生死判决”;而在2017年,修宪赋予了上议院250名带有军方背景议员的总理选举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削减了民选机构的制衡作用。

英拉(资料图)

更深入的矛盾,潜藏于司法权与立法权相互缠绕的关系之中。2008年,沙马因“电视主持兼职”这一问题,被法院判定予以罢免;到2014年,英拉却是由于“大米补贴案”而遭受到弹劾。然而这些关键的转折,并非由国会提出的动议所引发。这样的“间接罢免”情形使不信任动议的实际作用明显降低,并且它逐渐演变成了权力转移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

英拉(资料图)

未来挑战:在传统框架中寻找新世代的突破

佩通坦的这个案例或许意味着动议功能发生了转变。她把政策辩论给拆解成了在社交媒体上的“政策小课堂”,这样一来将年轻网民的注意力,从对抗方面引导向了具体的治理方面。这种“去冲突化”的策略不但规避掉了街头政治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开辟出了新的民意动员渠道。

但根本性难题依然存在。泰国在东盟国家中,经济增速垫底,青年失业率高达15%,农业收入多年未增长。这些问题,无法通过议会辩论直接解决,不光只需要提供制度效能上的不满,更是需要改变生活的政策辩论平台。

佩通坦(资料图)

总结:超越程序的政治进化

泰国几十次不信任动议的历史,本质乃是各方在既定规则之下的力量磨合。从江萨到英拉再到佩通坦,这项机制既没能阻止军方的演变,也未曾催生完美的民主监督,不过其持续的存在,证明了某种制度的韧性。

真正的突破或许在于超越动议本身。当泰国能建立更透明的利益协商机制、更独立的司法体系,以及真正代表多元声音的选举制度时,不信任动议或许才能从“政治的平衡术”进化为“治理的改进器”。在此之前,这项“泰国特色”的政治程序,仍将在变革与守旧的张力中寻找自己的历史坐标。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