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流传的众多宋庆龄照片里,她大多神情端庄,鲜少展露笑容,不过,有这样一张照片十分特别,它完美捕捉到了宋庆龄先生灿烂无比的笑容。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有幸见过宋庆龄女士的人往往会赞叹她的魅力,那种集合了美丽、高贵、智慧、坚韧、悲天悯人的东方魅力。
在我们的印象中,她一直是国家名誉主席,是那个身着旗袍、气质沉稳优雅的典范。
但鲜为人知的是,青春时代的她,也曾是个年轻活泼、朝气蓬勃的少女,浑身洋溢着英姿飒爽的气息。
在流传的众多宋庆龄照片里,她大多神情端庄,鲜少展露笑容,不过,有这样一张照片十分特别,它完美捕捉到了宋庆龄先生灿烂无比的笑容。
平日里她总是笑不露齿,尽显温文尔雅,可这张照片里她笑得那么开怀,不知道碰上了什么好事?
在宋家三姐妹里,每个人都各有各的光彩,但若说谁最受敬仰和爱戴,那必然是宋庆龄。
在三姐妹的合影中,宋庆龄最出彩,一眼就能看到她,宋庆龄不光长得好看,而且还聪明好学,1908年赴美国留学,获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学士学位。
上面这张照片,正是宋庆龄的毕业照,照片里的她,目光沉稳而坚定,仿佛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表情自信满满,透着一股不服输,那双眼和额头,更是自然而然地流溢出内心闪耀的光彩。
当时同学们在毕业预言里似乎认为她将来会是一个出色的医学专家,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来自中国的罗莎蒙德.宋,日后会成为中国的“圣女贞德”。
宋庆龄回国之后,便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担任起孙中山的秘书一职,并且开展了大量积极且卓有成效的工作。
她不仅要起草和处理孙中山与列宁之间往来的函件,为了能精准完成这项任务,还专门刻苦学习俄文。
同时,她也积极参与到孙中山和早期中共党员李大钊、林伯渠等人的交往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孙中山晚年着手改组国民党,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宋庆龄起初对此并不理解,她疑惑地询问孙中山,为何要让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孙中山语重心长地回答:“国民党如今正在堕落中走向死亡,要想救活它,就必须注入新的血液。”
在一年多的相处接触中,尽管孙中山和宋庆龄年龄差距较大,但两人从相知、相恋,逐渐发展到决定互托终身。
1915年3月,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协议离婚,同年10月25日下午,二人在日本举行了结婚仪式,此时新郎孙中山49岁,新娘宋庆龄22岁。
1916年4月24日,在友人的陪伴下,宋庆龄和孙中山前往照相馆补拍了结婚照,照片里的两人十分登对,尽管年龄差距不小,却毫无违和感,宋庆龄更是美丽动人,气质出众。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军,宋庆龄全力声援,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奔赴前线慰问将士,还积极组织救治伤员。
在今普陀区真如前线那满是断壁残垣之处,她手持未爆炸的敌军炮弹留影,彰显出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
可惜命运弄人,夫妻二人相互陪伴、携手同行的美好时光太过短暂,1925年,孙中山不幸因病离世,这如同一记重锤,让宋庆龄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这张照片是年轻的宋庆龄站在丈夫的灵柩前,她的表情从容,面容很清秀,神情也有悲伤,这么年轻就没了丈夫,这样的画面让人动容。
孙中山逝世后,一怀愁绪,宋庆龄搂着孙科子女拍了一张照片,画面中两个孩子都还年幼,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宋庆龄却是笑不出来,脸上布满了悲痛。
孙科和孙婉是孙中山原配妻子所生,在宋庆龄的眼中,孙中山的子女就是她的孩子,并无亲疏之别,她对待他们就像亲生的一样好。
孙科和孙婉的孩子们对宋庆龄也满怀敬爱,1947年11月20日,孙科的大女儿孙穗瑛与林达文喜结连理,宋庆龄以祖母的身份出席了这场温馨的婚礼,见证了他们的幸福时刻。
还留下了上面的这张照片,参加孙穗瑛的婚礼时,宋庆龄已经不年轻了,但是她依旧保持端庄的气质,端坐在中间,非常的大气,充满了贵妇感。
婚后,孙穗瑛和林达文这对小夫妻移居到了美国,但他们和宋庆龄之间的联系并未中断,时常有书信往来。
宋庆龄在英文信里总是亲切地称孙穗瑛为“最亲爱的阿瑛”,字里行间尽显浓浓的祖孙深情。
在丈夫去世后,宋庆龄也只是悲伤一阵,随后毅然决然地继承了孙中山的革命信念,勇敢地挑起了复兴祖国的千钧重担。
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宋庆龄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那些违背孙中山革命原则的势力展开了不懈的斗争。
她与蔡元培、鲁迅等志同道合之人,在上海共同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照片中,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合影,左起第一位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最右边是廖承志。
通过广泛开展社会活动,运用多种斗争形式,成功营救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和爱国进步人士。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宋庆龄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医疗救济与儿童保健事业里,照片中,她正认真检查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工作。
她心怀大义,积极凝聚、组织众多国际友人和国际医疗队,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奔赴中共抗日根据地,给根据地民众送去急需援助,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实在令人敬重。
二战时期,不少国际友人心系中国革命,加拿大医生白求恩、著名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等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们能顺利进入解放区开展工作,离不开宋庆龄的精心安排,在华期间,他们不惧危险,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彼时宋庆龄身处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可她的心却紧紧牵挂着解放区,她四处奔走、积极号召,募集到数量可观的医药物资。
面对重重困难与阻碍,她毫不退缩,费尽心思将这些物资成功运往解放区,给前线战士和百姓送去温暖与保障,以默默奉献助力新中国建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隆重召开,宋庆龄凭借卓越的贡献和崇高的威望,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始终初心不改,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劳累,宋庆龄的身体越来越糟糕。
1981年3月,邓颖超受党中央委托,前往探望重病卧床的宋庆龄,两位老友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亲切交谈,两人还拍下了这张照片。
照片中的邓颖超笑的十分开心,看起来就很和蔼温柔,一旁的宋庆龄或许是因为病痛的折磨,笑起来都有些勉强,面容也很憔悴。
交谈时,宋庆龄特意表明,不要称呼她为副委员长,而是真诚地对邓颖超说:“叫我庆龄同志。”
不久后,宋庆龄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在她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终于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为她举行了庄重而隆重的国葬仪式,遵照她的遗愿,骨灰被送回上海,让她得以叶落归根,长眠在父母身旁。
其实换个视角看,若暂且抛开宋庆龄辉煌的政治生涯,她也只是茫茫人海中平凡的一员。
在日常生活中,宋庆龄有着广泛且高雅的兴趣爱好,堪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她一生都对读书满怀热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会抽出时间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她还会拿起画笔,精心绘制一些花卉和动物小品,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活的美好。
有时,她会坐在钢琴前,一边弹奏着悠扬的乐曲,一边轻声哼唱着小时候父亲为她唱过的歌曲,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中。
宋庆龄还特别喜欢养鸽子,每天都会亲自给鸽子喂食,然后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嬉戏。
照片中就是宋庆龄在喂鸽子,她一手端着食物,一手在喂着鸽子,能看出来她是真心喜欢鸽子。
她甚至学会了模仿鸽子的叫声,每当她发出熟悉的声音,院子里的鸽子便会纷纷飞到她的身边,仿佛在和她亲密互动。
她选择养鸽子,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孙中山同样喜欢鸽子,鸽子象征着和平,这或许也寄托着她对未来世界和平的美好期望。
在那个风云变幻、不平凡的年代里,宋庆龄毅然选择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她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强不屈、矢志不渝,确实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铭记的伟大人物。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宋庆龄:嫁给爱情的同时,她走上了一条艰辛路2018-11-01
新华网——宋庆龄心酸影像:孙中山去后独守空床2011-09-04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