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结束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送出大礼,与普京达成重要承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16:34 1

摘要:普京参加中方阅兵,可以说是赢麻了,他在中方地盘上见到了那么多的各国元首,等于是在4天时间内搞了一次多国外交,完全打破了西方对俄的孤立政策。更让普京享受的是,在中方他见到了最大的支持者金正恩。现在的俄乌战争,朝鲜给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编辑丨hx

普京参加中方阅兵,可以说是赢麻了,他在中方地盘上见到了那么多的各国元首,等于是在4天时间内搞了一次多国外交,完全打破了西方对俄的孤立政策。更让普京享受的是,在中方他见到了最大的支持者金正恩。现在的俄乌战争,朝鲜给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两国代表团谈了一个半小时还多,之后还单独聊了聊。上车的时候,俩人互相让着先上,镜头特意给了特写;车子挂的是中国牌照,两个“8”特别显眼。这些看着像小细节,其实都是有讲究的——说明这次互动规格不低,俩人聊得也挺融洽,彼此的信任度在往上走。

九月三日,一场纪念活动刚刚落下帷幕,北京的空气中还弥漫着仪式感,但真正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金正恩与普京并未在公开场合过多停留,而是从人民大会堂一同乘车,径直驶向了钓鱼台国宾馆。这趟行程本身,就是一则无需言说的外交公告。

他们乘坐的是普京的总统专车,一辆悬挂着中国牌照的座驾,车牌号里两个显眼的“8”字,似乎在暗示着某种东方哲学。官方镜头捕捉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金正恩在登车时,主动向普京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示意对方先行,自己则绕到另一侧上车。

车内空间不大,除了两位领导人,只有一名女性译员。他们的核心团队,包括各自的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总统助理等高官,则乘坐其他车辆随行。这场在一个半小时以上的会谈,以及后续的私下交流,就在这样一种高度亲密又绝对核心的氛围中展开。

外交场上的措辞,向来是字斟句酌,但这次双方的表态却异常直白。金正恩几乎是把底牌都亮了出来,他承诺将“倾尽一切所能帮助俄罗斯”,并且将这种支持定义为一种“兄弟间的义务”。这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更像是一种不留后路的全面投入。

普京的回应同样饱含分量。他特别感谢了朝鲜士兵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并强调俄罗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牺牲。他用“非常特殊”来形容两国关系,郑重地提到了“信任、友好和同盟”。在这样的场合,如此坦率的言辞并不多见。

有意思的是,金正恩选择了“兄弟”这个词,而非更具法律约束力的“盟友”。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兄弟”一词,侧重于态度和交情,比“盟友”更具温和性与弹性,巧妙地绕开了外界对于“出兵”或“集体防御”条款的过度担忧。这为双方的实际合作构建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既表达了最大的善意,又避免了过度刺激地区紧张局势。

金正恩的承诺,绝非一句空话。这份“兄弟义务”有着沉甸甸的物质基础。根据韩国方面掌握的数据,平壤已经向俄罗斯派遣了至少一万四千名士兵,其中不乏身经百战的特种部队。这还不是全部,后续计划再增派约六千名士兵和工程技术人员,目前已有上千人抵达俄罗斯境内。

除了人力,军火支援的输送带也从未停止。大量的炮弹、导弹以及远程火箭系统,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对于深陷战局的俄罗斯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般的增援。这笔交易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笔划算的战略投资。

朝鲜用自己的人力和军火,换来的是俄罗斯的战略依赖与安全捆绑,这是在国际孤立中寻求“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这种“分模块”的支持方式,涵盖了从弹药到工程再到政治站台的方方面面,比“一刀切”的死板承诺更具韧性,也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需求,让平壤牢牢掌握着支援的节奏。

为什么这次历史性的会晤地点会选在北京?这背后是极其高明的战略算计。在中国这个“主场”进行互动,无形中将双边关系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之下,让所有第三方观众都能看到、读懂其中的信号。

这次会晤,让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朝鲜,重新回到了大国博弈的叙事中心。而中国,则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舞台管理者”的角色。朝俄之间的互动,始终在中国可控的视野与框架内进行,确保了整个过程不会偏航,更不会出格。

普京在会谈中对中方举办的纪念活动大加赞扬,称其“精彩、水平高”,这番话被外界解读为一种心照不宣的信号——我们是来“稳住节奏”的,不是来搅乱局势的。

中国作为半岛问题的“稳定器”,其客观理性的立场,既为朝俄提供了平台,也为地区安全的可控度上了保险,更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杂对话预留了接口。

对金正恩而言,这更是一次成功的“破圈”行动。他巧妙借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突破了长久以来的外交围墙,将原本可能发生在莫斯科或平壤的闭门会谈,变成了一场全球瞩目的外交活动,刷足了存在感。

金正恩显然没有将所有筹码都压在俄罗斯一端。在北京会晤之后,他随即向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发出了访朝邀请。这一举动,清晰地展示了朝鲜“以华为枢、向外编网”的全新布局。

与俄罗斯的深度绑定是获取“硬安全”的再保险,而对白俄罗斯的示好,则是为了增加回旋空间,拓展外部联系。

有趣的是,俄罗斯方面也懂得“留有余地”。普京在招待会上与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进行了交流,甚至主动询问是否有话需要转达给朝鲜领导人。这表明,莫斯科并未完全切断与首尔的沟通渠道,这种做法有助于稳定半岛的整体局势,避免走向极端。

结语

这次北京峰会,让普京心里彻底有了底。他听到了金正恩最坚定的承诺,看到了朝鲜实实在在的行动,也确认了中国这个稳定可控的大环境。

这种“承诺、行动、环境”三位一体的确认,远比任何一纸空洞的协议都来得实在。这场会晤,也为之后的中朝高层会谈做足了铺垫。

真正的悬念在于,这次北京投下的临时聚光灯,能否转化为一个稳固的、常态化的外交架构。朝鲜能否借此机会,真正长久地站稳国际舞台,实现结构性的突破,这需要后续更多的行动来验证。

来源:青史难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