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夫妻淮安开店事件舆情,官方的通报太晚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10:11 1

摘要:事件始于东北夫妻在网络发布视频,痛陈在淮海第一城广场开店的遭遇:装修投入200万、试营业期间遭遇恶意停电、与商管公司矛盾升级等细节。

近日,东北夫妻在江苏淮安投资200万元开烧烤店却因“刁难停电”被迫关门的视频引发全网热议。

3月30日,淮安市清江浦区市场监管局淮海分局发布的情况通报,犹如一盆冷水浇在持续发酵的舆情火焰上。

这份看似盖棺定论的通报,却因时间滞后、内容存疑等问题,反而将事件推向更深层次的讨论。

事件的核心脉络,是从200万打水漂到押金退还

事件始于东北夫妻在网络发布视频,痛陈在淮海第一城广场开店的遭遇:装修投入200万、试营业期间遭遇恶意停电、与商管公司矛盾升级等细节。

视频中“烟雾弥漫却无电排风”“多次协调无果”等具象化场景,迅速引发公众对“营商环境差”的共情。

随着3月27日当事人宣布“已拿回4万押金和3650元电费”,事件看似解决,但官方通报直至30日才姗姗来迟,此时舆论场早已形成“淮安欺负外地商户”的负面印象。

通报内容的三个硬伤

从3月27日双方签署协议到30日官方通报,72小时的“信息真空期”让谣言四起。期间网络出现“新旧物业纠纷”“房东专业坑租户”等猜测,若官方能第一时间介入发声,本可有效遏制舆情扩散。这种“事后灭火”的处理方式,反而加深了公众对“官商勾结”的怀疑。

通报将停电归因于“过负荷超容量用电”,但公众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同在商场的其他商户未受影响?商管公司是否尽到用电风险告知义务?商户拍摄的“多次断电”视频如何解释?这些关键问题未被回应,使通报显得避重就轻。

虽然提到“押金和电费退还达成协议”,但没有披露协议中“删除网络视频”等争议条款。这种选择性公开,让网友质疑是否存在“封口费”嫌疑,反而刺激了有隐情的阴谋论传播。

此次舆情应对的教训

在自媒体时代,政务响应速度应以小时计。该事件3月27日出现转折点时,相关部门就应主动发声,而非等到舆情蔓延三天后才被动回应。这种迟缓导致#淮安营商环境#等负面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修复形象的成本倍增。

通报通篇使用“座谈走访”“积极协调”等官僚化用语,与当事人视频中“烟雾呛得客人流泪”的生动叙事形成鲜明对比。舆情应对需要将“技术语言”转化为“人话”,例如公布商管公司历史投诉记录、展示电路负载数据对比等,才能有效对冲情感化传播。

事件涉及市场监管、电力、商务等多个部门,但通报仅以市监部门名义发布。如果能联合多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出示第三方检测报告、商户用电记录等证据链,其说服力将大幅提升。

对营商环境有啥启示

虽然当事人收回了4万元押金,但200万投资血本无归的现实,暴露出中小投资者维权渠道的匮乏。建议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平台”,公示商铺租赁纠纷案例,避免更多人踩坑。

该事件早期在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已形成传播势能,相关部门却未能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及时捕获信号。引入AI情感分析、热点追踪等技术手段,才能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通报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的表述过于抽象。具体到执行层面,可建立“商户服务专员”制度,对投资超百万的项目配备专职联络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可以说,官方迟到的通报的警示我们: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政府部门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精通“说话的艺术”。否则,再多的情况通报,也难逃越描越黑的尴尬境地。

#商户称开店遭“刁难”停电 官方回应#

来源:丛林的蝴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