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行业从“月赚4亿”暴富神话到盗版泛滥,谁在赚,谁在亏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10:10 1

摘要:今年春节,文娱行业热闹非凡,大银幕上《哪吒 2》掀起观影热潮,而微短剧市场同样竞争得如火如荼。倪虹洁监制并主演的《夫妻的春节》成为 2025 年首部观看用户破亿的短剧;舒畅主演的《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题材新颖,上线十几个小时播放量便突破 105 万。抖音、红果

今年春节,文娱行业热闹非凡,大银幕上《哪吒 2》掀起观影热潮,而微短剧市场同样竞争得如火如荼。倪虹洁监制并主演的《夫妻的春节》成为 2025 年首部观看用户破亿的短剧;舒畅主演的《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题材新颖,上线十几个小时播放量便突破 105 万。抖音、红果、芒果 TV 等平台更是在春节期间争相上线数千部微短剧,部分短剧甚至免费观看,这场面堪称 “史上最卷” 。回顾过去两年,竖屏微短剧如同风暴一般席卷网络,让无数网民深陷其中,“上头” 不已。“爆款短剧编剧月入超 10 万”“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 4 亿多” 等话题频繁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关注,也吸引了众多人投身这个看似遍地黄金的行业。

微短剧行业创业者许文强回忆起 2023 年国内短剧上升期的景象,依然难掩激动。当时,他从发行业务切入行业,从了解到决定入行仅仅用了 1 天时间。“当时头部发行公司一天流水就几百万元,月营收能到 1 个亿,日进斗金,这样的赚钱速度太惊人了。” 他说道。2023 年被视为短剧行业的爆发年,那时一部短剧的拍摄成本通常仅 30 万 - 50 万元,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投流,常常能收获十倍甚至百倍的票房。像在短剧行业稳坐 TOP5 的九州文化,在 2023 年已成为集生产、制作、发行一体化的头部平台公司。许文强去其总部嘉兴交流时得知,当时业内头部公司基本月流水过亿,行业内毛利率在 5% - 10% 不等,最高月盈利可达千万元,单日进账百万元的情况屡见不鲜。

短剧从拍摄制作到上线发布,周期通常在一个月左右,涉及剧本撰写者、平台方、承制拍摄方、发行方、投流平台、上线平台等多个环节和团队。与传统影视发行不同,短剧发行主要通过信息流投广告,能直接触达 C 端用户。早期的 IAP 模式(付费剧)让用户充值解锁剧情,后期 IAA 模式(应用内广告)出现,用户可通过刷广告解锁观看。这种 To C 的投放模式收益链路短、回款快,赚钱效率极高。2023 年处于行业相对早期阶段,业务开展顺利。许文强迅速从南京迁至杭州创业,短短两个月,团队就扩张至 20 人,月流水突破百万。“业务增长肉眼可见,那种正反馈来得特别快,让人热血沸腾。” 他兴奋地回忆道。

西安短剧导演北枫也亲身感受到了行业的狂热。2023 年初,短剧拍摄需求井喷,拍摄时间紧迫,演员变得异常抢手,薪酬模式也从传统的 “按天结算” 变为 “每 4 小时一档,超过自动上调”。器材租赁市场更是供不应求,最火的时候,西安当地甚至买不到拍摄器材。北枫的公司原本有 20 套拍摄器材,紧急加购至 40 套后,每天几乎全部出租,一天能同时供 20 个剧组拍摄。“那时节奏快到什么程度呢?抢手演员都是无缝连接,今天晚上杀青,明天早上直接进下一个剧组。有些剧组每天工作 15 小时,7 天就能拍完 100 集的短剧。我们公司一个月最多拍过 6 部剧。我们男一号和女一号现在的片酬在 3000 元 - 1 万元 / 天。普通演员如果满档,每天片酬也能有上千元收入。以前看不上网络电影的人,后来好多都投身短剧拍摄了。” 北枫说道。云南星樾传媒联合创始人张林昕也证实了 “做短剧月入过亿” 的传闻,不过她也指出,那是行业早期的现象,现在已很难达到那样的收入水平 。

然而,行业的暴富美梦在 2023 年底突然破碎。随着资本大量涌入,行业预期被推高,发行环节的快速盈利又让从业者们野心膨胀。许文强在 2023 年下半年不满足于仅做短剧发行,开始试水短剧拍摄,大量招募内容创作团队,希望从上游分一杯羹。但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算了一笔账,尽管每部剧拍摄成本看似不高,但各项开销加起来十分惊人。员工成本方面,假设 30 人团队,每人月薪 1 万元,半年就是 180 万元;10 部剧的拍摄成本约 300 万 - 500 万元;每部剧小规模投流测试还需 3 万 - 5 万元,10 部剧共 50 万左右。半年总投入最高可达 700 万元以上 。

最终的结果令许文强痛心不已:“短剧根本不像网上吹嘘的那么赚钱,10 部剧只有 1 部勉强回本,票房 200 万元,投流成本超 150 万元、拍摄成本 50 万元,总体还是亏损。靠发行业务赚的钱很快就亏空了,公司差点倒闭。” 总结下来,短剧拍摄环节不赚钱主要源于拍摄成本高、投流现金消耗大以及盈利分成不透明。北枫认为盈利分成不透明是最大的痛点。平台掌握着数据后台,制作方分成比例(业内为用户充值票房的 4% - 6%)全由平台决定。比如一部充值 1 亿元的短剧,制作方最多获得 600 万元,而拍摄成本甚至投流成本都需自行垫付。

许文强进一步解释,平台将短剧小程序提供给发行方推广,用户充值营收流入平台账号后台,平台再按约定结算和分成。这意味着发行方要先垫付前端投流广告费,而平台分成时还可扣除成本。而且,平台会把一部短剧分给多个发行方竞争投放,发行方很可能入不敷出,平台却能稳赚不赔 。北枫还提到,短剧拍摄成本模式经历了从平台提供剧本和资金,到双方资金对投,再到制片方自己出钱拍戏的转变。如今,平台方不出钱只出剧本,制片方不仅要自己找资金拍戏、剪辑、制作,最后收益数据还看不到,全凭平台 “良心” 结算。“身边好多人都觉得被割韭菜了,投入和收益严重不匹配。大平台合作可能还有保障,和普通私人老板合作,根本没法验证票房真实性。” 北枫无奈地叹息 。

除了分成问题,行业自身也陷入困境。随着短剧行业逐渐成熟,内容同质化严重,观众审美疲劳,用户增长和付费意愿持续走低。年轻人宁愿找盗版也不愿付费,免费短剧 App 兴起,进一步挤压了制作方和发行方的利润空间。在电商平台,只需花费 2.68 元就能买到包含 9999 部网盘短剧素材且 “永久更新” 的商品,盗版现象十分猖獗 。北枫气愤地说:“‘夫妇做短剧月入 4 亿’这类报道把行业炒得很火,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 许文强也懊悔地表示:“当时行业发展太好,人都飘了,看到上游公司赚钱就盲目跟风,没有综合评估业务团队能力,误以为自己也能做大平台的事。结果业务不相关,资源、资金分散,全都打了水漂。”

面对行业的种种问题,短剧行业的治理势在必行。2023 年 11 月,国家广电总局启动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对内容低俗、粗制滥造的微短剧进行打击,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也纷纷下架近千部问题微短剧,行业进入洗牌期。进入 2025 年,影业格局更加复杂,国内短剧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海外市场也开始兴起。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短剧内容合规问题,广电总局将微短剧治理工作常态化,并实施管理新规。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也发布了微短剧备案细则通知,规范行业制作与传播 。

在行业退潮的大背景下,从业者们开始积极调整策略。许文强砍掉内容生产团队,重新专注于短剧发行业务;北枫不再承接平台剧本,转而拍摄自有版权短剧,力求打造精品,他表示:“宁可少赚点,也要掌握主动权。” 张林昕则强调版权价值,其公司拒绝将短剧版权出售给头部平台,希望凭借版权布局海外市场 。同时,以 AI 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2024 年 12 月,OpenAI 旗下的 Sora、谷歌的 Veo2、腾讯混元大模型等纷纷提升视频生成能力。星樾传媒投入 1600 万元自建 XR/VR 虚拟影棚,这种虚拟影棚可实时呈现拍摄效果,省去场地布景、器材运输、后期制作等环节,估算每年能节省 800 万元服务费,后期制作成本也有望降低 20% - 40%。影棚除自用外,对外租赁报价 6.8 万元 / 天,吸引了不少咨询者 。

来源:上海艾盯保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