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陈明编辑| 高向东初审| 王楠
文| 陈明
编辑| 高向东
初审| 王楠
还记得那个曾经刷爆全网的"数学天才"姜萍吗?
这个17岁的中专女生,曾经因为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第12名的好成绩而一夜成名,被媒体包装成"寒门出贵子"的励志典型。
阿里达摩院的调查结果出来后,真相大白于天下,原来这一切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如今新学期已经开始,姜萍却没有回到学校,她的一家人也不知去向,有传言说她现在在某个服装厂打工。
这个曾经的"网红少女"现在过得怎么样?
姜萍的家在涟水县红窑镇万民村,这个偏远的小村庄里,她的家境并不富裕。
作为留守儿童,姜萍从小就缺少父母的陪伴,平时的学习成绩也很一般。
中考的时候,她的数学只考了83分,这个分数在农村孩子中算是中等偏上,但距离数学天才还差得很远。
进入中专学习服装设计专业后,姜萍的数学成绩更是平平无奇。
月考的时候,她的数学成绩只有51分,在班里排名靠后。
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谁能想到她会因为数学竞赛而走红全网呢?
村里人都知道姜萍家的情况,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下她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家里的经济条件根本无法支撑她参加什么高端的数学竞赛,更别说购买昂贵的学习资料和软件了。
王闰秋是姜萍的数学老师,也是这起作弊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这个中年男教师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曾经三次参加数学竞赛,成绩都不理想,这让他在同事面前很没面子。
开设数学补习班本来是王闰秋增加收入的一个途径,可是由于自己的知名度不高,招生一直很困难。
看着别的老师因为学生成绩好而名利双收,王闰秋心里很不是滋味。
姜萍进入他的视线,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出色的数学天赋,而是因为她听话、配合,最重要的是家境贫寒,容易被人同情。
王闰秋觉得,如果能够包装出一个"寒门天才"的形象,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还能为自己的补习班招揽更多学生。
王闰秋的作弊手法并不高明,但却很有效。
他以帮助姜萍"整理学习资料"为借口,获取了她的账号和密码。
在比赛期间,王闰秋实际上是亲自代替姜萍答题的。
2024年6月,当姜萍以全球第12名的成绩进入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决赛时,王闰秋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他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但也担心会被人发现破绽。
姜萍对于这些复杂的数学题目其实一窍不通,她甚至不知道什么是LaTeX软件,更别说熟练使用了。
每当有人问起她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时,她总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姜萍成名后,各种荣誉和赞美纷至沓来。
媒体把她包装成"数学天才""寒门贵子",各种励志故事层出不穷。
学校也因为有了这么一个"明星学生"而倍感荣光,校领导在各种场合都要提到姜萍的名字。
方舟子这个职业打假人很快就嗅到了不对劲的味道。
他仔细分析了姜萍的背景资料,发现了很多疑点:一个中考数学只考了83分的学生,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到如此高的水平?
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女孩,哪来的条件参加这种高端比赛?
方舟子在网上发表了质疑文章,指出姜萍的数学基础根本不足以支撑她取得这样的成绩。
他还质疑姜萍对专业软件的陌生,认为这说明她并没有真正参与答题过程。
2024年11月,阿里达摩院公布了调查结果,证实了方舟子的质疑。
调查显示,姜萍确实存在作弊行为,她的优异成绩是由老师王闰秋代为完成的。
这个消息一出,网络上一片哗然。
那些曾经为姜萍点赞、为她的励志故事感动的网友们感到被欺骗了,愤怒的情绪在网络上快速蔓延。
姜萍从网红瞬间变成了网上人人喊打的对象,各种恶毒的评论和谩骂涌向这个17岁的女孩。
她的照片被人恶意传播,个人信息被人肉搜索,家里的电话被打爆。
王闰秋作为作弊的主要策划者,受到的处罚却相当轻微。
他只是被诫勉谈话,取消了当年的评优资格,依然可以继续在学校任教。
这样的处理结果让很多人感到不满,认为对真正的罪魁祸首处罚太轻。
2025年9月,新学期开始了,姜萍却没有出现在学校里。
同学们说,从暑假开始就没有人见过她,她的家人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
有村民说,姜萍一家在事情败露后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天都有记者和网友跑到村里来骚扰他们。
无奈之下,全家只能选择搬离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到外地寻求安静的生活。
网上有传言说,姜萍现在在某个服装厂打工,还改了名字,希望能够重新开始生活。
17岁的她本该在学校里安心读书,现在却不得不提前步入社会,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这起数学竞赛作弊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姜萍本人。
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她在这场成人世界的造假游戏中被人当作工具使用,最后却要承担最严重的后果。
网络暴力的威力是巨大的,它能够轻易摧毁一个人的生活。
姜萍从被人捧上神坛到跌落谷底,这中间的心理落差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一个17岁的女孩,本该享受青春年华,现在却要躲在某个角落里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王闰秋为了自己的私利,毁掉了一个学生的前途和名誉。
他的行为不仅是学术造假,更是对一个未成年人的伤害。
可是他付出的代价却微乎其微,这样的结果让人深感不公。
媒体在这起事件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他们为了流量和热度,不加核实地传播所谓的励志故事,助长了造假的风气。
当真相曝光后,他们又迅速转变态度,参与到对姜萍的批评和指责中去。
结语姜萍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时代造神和毁神的残酷现实。
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在利益驱动下被包装成数学天才,又在真相曝光后被推向深渊。
她的遭遇提醒我们,网络世界里的热点和话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性的阴暗面。
这个17岁的女孩现在在哪里,过得怎么样,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来源:以苒Zran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