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雪公主》作为经典童话故事,承载着无数人童年的回忆。当这一经典被再度搬上大银幕并以真人形式重回公众视野时,大家不免心生期待——经典的故事是否能再次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童真与期待?
《白雪公主》作为经典童话故事,承载着无数人童年的回忆。当这一经典被再度搬上大银幕并以真人形式重回公众视野时,大家不免心生期待——经典的故事是否能再次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童真与期待?
近年来,迪士尼制作了很多真人演绎的动画电影,但大多数影片票房不佳。《白雪公主》仿佛也难逃这一窘境,选角失当、叙事断裂、人物塑造扁平化等问题频出,使得承载无数人童年记忆的经典故事,在真人化改编的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从电影选角开始,影片就深陷舆论的漩涡。在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被描绘为美的化身,她皮肤“白里透红像雪和血”,头发“像乌木般黑亮”,嘴唇“赤红如血”。这种描述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中成为对白雪公主形象的一种固有认知,成为一种文化符码。主演瑞秋·齐格勒拥有健康的小麦肤色,这与原著中白皙如雪的皮肤设定截然不同,导致演员形象与经典形象产生了割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外貌上的变化,更打破了观众对经典形象的固有期待,产生了强烈的“间离感”。2023年上映的电影《小美人鱼》,导演选用黑人演员海莉·贝利饰演爱丽儿,也引发了类似的争议。当演员的选择遮蔽了角色核心形象,观众失去的不仅是视觉上的认同感,更是对经典意象的情感投射。这种创新尝试,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在观众心中激起真正的共鸣。
影片在剧情改编上的缺陷,使得叙事呈现出严重的断裂感。数十年来,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的公主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嬗变,从早期的纯洁、善良,没有任何的反抗精神,到后期开始展现出独立与自主的特质。真人版《白雪公主》也延续了这一趋势。主演瑞秋·齐格勒在采访中透露,此次改编将弱化“真爱”元素,白雪公主不再等待王子的拯救,也不会将追求真爱作为人生梦想,而是立志成为一名引领者。同时为了突出白雪公主的人物光环,这一版的《白雪公主》还更改了王子的设定,将其角色设定为强盗。
从导演的创作初衷来看,真人版《白雪公主》以经典ip为基础进行现代化创新,帮助白雪公主实现从“被拯救者”向“自我主宰者”的蜕变。这种紧跟时代潮流、打破传统叙事的想法,无疑应该得到肯定。但在实际的影片中,这一转变却流于台词表面,缺乏实际行动支撑。在与皇后的对决中,白雪公主本来应该依靠自身智慧与皇后周旋,最后却依然需要依靠男性“强盗”的搭救才能脱险,这种剧情安排不仅使影片前半段塑造的“独立”形象崩塌,也使整个叙事逻辑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沦为一场自我否定的闹剧。
影片在角色塑造方面同样有诸多问题,例如人物塑造过于扁平、单一。白雪公主被设定为纯粹的正义化身,正如父亲对她期许的那样“无畏、公平、勇敢、真实”。但影片中人物动机都过于标签化。例如,当白雪公主在树林中被士兵追杀时,她不假思索地选择与强盗们共患难,这种决策缺乏心理纵深,更像是为了强调其正面形象而刻意为之。
而盖尔·加朵饰演的皇后,则被塑造成邪恶的代言人。皇后在影片里完全脸谱化,被困在“邪恶—更邪恶”的简单叙事闭环中。一味地谋划阴谋、处心积虑地想要除掉白雪公主,缺乏人性闪光点。这种脸谱化的塑造方式,极大地削弱了正邪对抗的戏剧张力,让本该充满道德思辨的冲突沦为一场幼稚的正邪闹剧。
即便真人版《白雪公主》拥有动人的歌舞、技术的奇观、现代化的叙事转译,却依然难掩童真内核的褪色。真人版电影《白雪公主》的困境,实则是迪士尼过度依赖ip变现的症候。好莱坞以造梦艺术闻名,对经典ip的过度消费,也是对观众美好梦境的破坏。迪士尼如果继续这一短视行为,终究会辜负观众的信任。那个曾让梦想照进现实的魔法王国,也将逐渐失去它的光彩。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