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都不敢直说的话,被赖清德说了,11字评价九三阅兵,真的嚣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15:54 1

摘要:九三阅兵那天,气势震撼的不只是天安门广场,连屏幕前的观众都能感受到那股力量。

| 人文社

| 人文社

«——【引言】——»

九三阅兵那天,气势震撼的不只是天安门广场,连屏幕前的观众都能感受到那股力量。

美日两国的政客看到这样的场面,要么沉默,要么客气地夸几句,生怕在这个节骨眼上多说什么惹出麻烦。

可赖清德偏偏不走寻常路,甩出一句“台湾不拿枪杆子纪念和平”,一下子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还被国台办点名痛批。

他是真有底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呢?

环球盛事背后的信号

今年的九三大阅兵,不只是一个军队的检阅仪式,更带着特殊的历史温度。

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只是日历上的纪念,更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骄傲。

场面恢宏,装备阵列整齐划一,方阵中既有步履铿锵的仪仗队,也有光芒夺目的高端武器,东风系列导弹、歼-20、无侦机、无人战车,琳琅满目。

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这不仅是在展示“肌肉”,更是一种无声的声明:曾经被欺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今天的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捍卫和平。

美国的反应很耐人寻味,媒体报道算是客观,政界大人物基本选择轻描淡写,日本方面更是强调和平与合作,不触碰中国阅兵的“敏感地线”。

这其实是态度上的一种“默契”,大家都看见了实力,无需多言,更不想公开对着干。

赖清德的“逆行”表态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赖清德的11字,显得格外突兀。

这话的意思很直接:台湾不会像大陆那样用武器来纪念和平,还暗戳戳加了一句“保家卫国,不是侵略扩张”,明显是在影射对岸阅兵的意图。

问题在于,这种表态既不可能讨来国际好感,也未必能在岛内赢得共鸣。

前者是因为国际社会可不傻,大家知道阅兵是纪念历史、展示国力的组成部分,不是挑起战争的信号,后者是因为岛内民众通过网络直播也能看到,大陆装备的先进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已经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遮掩的。

更讽刺的是,这场他公开“批评”的活动,他自己也在看。

嘴上否定,眼睛却没离开过屏幕。

阅兵背后的硬实力

这场阅兵中,有个被媒体频频聚焦的主角,东风-5C洲际导弹,打击半径覆盖全球,具备全天候进入战备状态的能力。

这种战略威慑力,不靠喊话,不靠情绪,而是真正的实打实的国家实力。

除了战略核力量,阅兵里的各种空、海、地武器体系化、信息化的水平,意味着解放军早已形成合成作战的能力。

从高超音速导弹到隐形战机,从卫星通信指挥车到无人机蜂群,这些装备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已经成体系,能在实战中联动。

相比之下,岛内的军力展示就显得局促得多。

前不久的“军人节”,台军放出宣传片,亮相最“先进”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和海马斯火箭炮,可惜这两样在解放军的装备谱系里,已经有性能更优、部署更广的对应型号,而且大陆是自主研发生产,不依赖外部供应。

岛内的落差现实

台军的问题,不光在性能上差一截,更在数量和可持续性上差距悬殊。

艾布拉姆斯坦克再大块头,买的数量有限,火箭炮威力再好,要是缺少弹药储备也无用。

更尴尬的是,一些单兵武器,比如毒刺导弹,岛内真正熟练会用的人并不多。

征兵标准一再降低,训练时间缩水,导致装备到手,未必能用出全力。

岛内政治人物的语言,如赖清德的“和平说”,在这样的硬实力对比下,只会显得空洞。

因为和平不是靠一句口号来维系的,而是靠有实力的维护和稳定的政治预期来实现。

信息“茧房”的撕裂

过去,民进党当局依靠媒体和宣传,让不少人在认知中误以为大陆的军力不过尔尔。

所谓的“抗中保台”,在这些包装里看上去很振奋人心。

但九三阅兵这样的大型公开活动,是一种“破圈”,让岛内几百万观众通过网络和卫星信号,直接看到了真实画面。

当事实用影像呈现在屏幕上,纸面上的“强军”叙事自然会崩塌。

很多人意识到,台军想要在正面对抗中保护岛内,很可能是幻觉。

失去了信息茧房的保护,政客的口号式动员效果会迅速减弱。

美日为什么选择克制

美国和日本并非对中国的军事实力无感,而且在军事领域与中国存在竞争和博弈,但面对九三阅兵,他们都倾向保持低调态度。

一方面,公开激烈批评只会激化舆论对立,让自己陷入外交被动,另一方面,阅兵传递的更多是内部团结和历史纪念的象征,即便是竞争对手,也得承认这种场合的合法性。

特朗普曾用“美丽的仪式”来形容中国的阅兵,日本政府虽然和中国在某些历史叙事上观点不同,却在官方表态中不去触碰敏感神经,这就是政治判断力。

赖清德的政治算盘

赖清德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正面对阅兵“开火”,并不是因为他看不出风险,而是因为他面对的岛内政治困境已经十分明显。

党内有竞争派系,支持率波动大,还要面对基层对经济民生的不满。

对大陆放狠话,是他在固化部分选民的“底盘”上屡试不爽的手法。

不过,这种手法有很明显的副作用,国际社会会觉得他是问题激化的推动者,而不是缓和者。

尤其是在美日没有高调批评的前提下,赖清德的放话显得孤立而莽撞。

这种“逆行”,在政治学上其实是一种边缘化的信号。

岛内舆论的反弹

赖清德的11字一出,岛内并不是一片叫好。

有人直言:“和平是要捍卫的,可你得先让士兵会用武器吧。”

这样的声音戳中要害,如果防务体系本身存在缺口,再多的政治动员都是虚的。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一旦两岸发生冲突,在前线冒风险的不会是政坛大佬,而是普通年轻士兵和家庭。

口号无法抵挡导弹,演说也无法阻拦登陆舰。

现实与未来

两岸当前的僵局,赖清德的言论,只会让彼此距离更远。

大陆的统一目标不会因为几句批评而动摇,而军力发展的趋势也不会停下。

国际观察家注意到的,是一个国家在纪念历史、巩固国防的同时,通过实力告诉世界“不能再被欺负”。

这背后的核心是自信。

对于赖清德,多说可能徒增尴尬,不说或许还能留些余地。

但这一次,他选择了迎着风口泼冷水,换来的不是实质性的外交分数,反而是国台办直截了当的痛批:“丧失民族立场,背叛历史,注定失败。”

收尾与点题

事实是,美日都保持克制,是看清了大势,也懂得在特定时刻做出理性选择。

而赖清德的逆向操作,更像是在孤注一掷的牌桌上出了一张输面极大的牌。

和平,不能靠空喊来守,实力,不能靠外购来补,历史,不能靠歪曲来改。

在九三阅兵那一刻,镜头里的方阵和昂首的士兵,代表的是全民族的记忆与尊严。

这种场面不是谁的威胁,而是对战争与屈辱的回应。

任何试图在这样的日子挑起对立、制造裂痕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和现实所淘汰。

正义的方向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这个分寸,美日明白,赖清德却没明白。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外媒关注:大阅兵传递信号,中国不会再受欺侮

中国新闻网——赖清德发文对九三纪念大会说三道四 国台办回应

来源:渣叔罗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