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二十来岁的时候,心里那团火烧得旺啊,总觉得天底下就没我干不成的事儿。升职、加薪、买房、买车,恨不得把所有世俗的成功标签都贴自己脑门上,觉得那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二十来岁的时候,心里那团火烧得旺啊,总觉得天底下就没我干不成的事儿。升职、加薪、买房、买车,恨不得把所有世俗的成功标签都贴自己脑门上,觉得那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这事儿不丢人,一百多年前,那个后来被捧上神坛的曾国藩,年轻时也是这么个“俗人”。
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你要问他最大的愿望是啥?他肯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升官!
那时候的他,就是个标准的“京漂”。出身湖南一个普通地主家庭,好不容易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在北京当个不大不小的官。可北京是什么地方?人精扎堆儿,权贵遍地。他那点儿才华,扔进去连个水花都听不见。
他又是个什么性格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愤青+社交恐惧症”。脾气臭,情商低,看谁都不顺眼,还总爱跟人抬杠。在官场上,这种人就是个行走的“炮灰”。他每天焦虑得不行,白天想着怎么巴结领导,晚上在日记里把自己骂个狗血淋头,骂自己虚伪、骂自己沉不住气、骂自己又一天啥正事没干。
他的人生,就像一根绷紧了的弦,全部的力气都用在“往上爬”这件事上。为了升官,他可以研究厚黑学;为了升官,他可以强迫自己去参加那些根本不适应的应酬;为了升官,他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内心充满了拧巴和痛苦。
三十岁,是人生的分水岭。对曾国藩来说,更是灵魂开窍的一年。
他好像突然想明白了,自己这么玩儿命地追逐,到底是为了什么?官做大了,然后呢?银子多了,然后呢?名声响了,然后呢?他发现,这条路的尽头,非但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反而是一片更深的焦虑和虚无。
尤其是当他看到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看到那些爬得很高的人,一个个活得如履薄冰,今天风光无限,明天可能就人头落地。他开始害怕了。他意识到,自己以前追求的那些东西,太脆弱了,就像沙滩上盖的城堡,一个浪头过来就全没了。
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目标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他不再把“升官”当成唯一的追求。他放慢了脚步,开始做一件看起来最“没用”的事——修身。他给自己立下日课十二条,读书、静坐、写日记、戒烟、戒掉坏脾气……他开始向内求,而不是向外争。
这时候你再问他,人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想要的,只有两个字:平安。
你可能觉得,这追求也太没出息了吧?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不想着建功立业,就想着“平安”?
朋友,你把这两个字想得太简单了。曾国藩追求的“平安”,是分三个层次的。
第一层,是内心的平安。一个人的情绪,就像他内心的风暴。没几个人能在一个天天刮台风的心里,把日子过好。曾国藩开始戒掉自己的暴脾气和傲气,学着谦卑、学着包容。他发现,当他不再跟别人较劲,不再跟自己死磕的时候,整个世界都顺了。内心不起波澜,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这比什么小聪明、小技巧都管用。
第二层,是家人的平安。后来,他奉命组建湘军,去跟太平天国打仗。那是什么日子?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他成了朝廷重臣,位高权重,但也成了无数人的眼中钉。他深知,自己一着不慎,整个家族都可能万劫不复。所以在他写给弟弟们的家书里,反复强调的不是怎么升官发财,而是怎么保身、怎么避祸,怎么让整个大家族平平安-安地延续下去。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把家人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前途更重要。
第三层,才是天下的平安。当他手握重兵,成为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时,他内心的终极愿望,已经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了。他看到的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他打仗,不是为了给自己封侯拜相,而是为了尽快结束这场动乱,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这是一种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内心安,则身安;家人安,则心安;天下安,则道安。这,才是曾国藩后半生真正的追求。
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当他不再拼命追求“升官”这个具体目标,转而追求“平安”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境界时,官位、权势、名望,这些他年轻时梦寐以求的东西,反而像潮水一样向他涌来,挡都挡不住。
他因为内心平静,所以决策沉稳,屡出奇招;他因为看重家人平安,所以行事谨慎,不给政敌留把柄;他因为心怀天下,所以格局宏大,赢得了人心。
最终,他成了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封侯拜相,位极人臣,实现了年轻时想都不敢想的成就。
你看,人生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你死死攥在手里的,往往会从指缝中溜走;而当你放开手,去追求一些更本质、更核心的东西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三十岁前”的焦虑里。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像曾国藩一样明白,追逐外界的认可,就像追逐自己的影子,永远也追不上。而当你停下来,向内看,求得一份内心的“平安”时,那份从容和笃定,会带你走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愿望,你的愿望是什么#
来源:砚边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