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光岳楼下的六百年:揭秘不少接地气的小秘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15:54 1

摘要:在聊城老城区的中心,矗立着一座比北京鼓楼还高的楼阁——光岳楼。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六百余年间,既见证过运河漕运的“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也亲历过古城的风雨变迁,如今仍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把故事藏在青砖斗拱里。

在聊城老城区的中心,矗立着一座比北京鼓楼还高的楼阁——光岳楼。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六百余年间,既见证过运河漕运的“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也亲历过古城的风雨变迁,如今仍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把故事藏在青砖斗拱里。

光岳楼的诞生,本就带着“实用”的烟火气。明初,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了抵御外敌、瞭望军情,利用修城剩余的砖石木料,在原东昌土城的中心建了这座“余木楼”。起初它只是座军事瞭望塔,直到明弘治年间,吏部尚书李赞路过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景澄廓”,提笔改名为“光岳楼”,取“光辅岱岳”之意,自此,这座楼才算真正有了文人墨客青睐的“风雅气质”。

明清两代,是光岳楼最“热闹”的日子。彼时京杭大运河穿聊城而过,商船载着南方的丝绸、茶叶,北方的粮食、皮毛,在楼下的码头往来穿梭。运河岸边“漕船云集,帆樯如林”,南来北往的商人、学子、官员,总要登上光岳楼俯瞰全城。楼内的“乾隆御笔”匾额、历代文人题刻,记录着当时的盛景——有人写下“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有人描绘“楼外烟波接远天,城中楼阁起秋烟”,光岳楼成了聊城“运河古都”地位的最佳见证。

有趣的是,这座看似“严肃”的古楼,还藏着不少接地气的“小秘密”。楼基下有四个拱形门洞,过去是聊城老城的交通要道,行人、马车从门洞穿过,久而久之,门洞内壁被磨得光滑。当地老人说,过去赶车的师傅路过,总爱摸一摸门洞的青砖,说“摸一摸,走千里不颠簸”。楼内还有一口“古钟”,传说敲钟时声音能传遍全城,过去遇到火情、险情,钟声就是老城的“警报”,如今虽不再敲响,却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大家总爱围着钟拍照,说“沾沾六百年的福气”。

六百年间,光岳楼也经历过“考验”。明末清初的战火、近代的风雨侵蚀,让它一度受损严重。但聊城人始终把它当“宝贝”,从民国时的小规模修缮,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系统性保护,再到如今的数字化监测,光岳楼始终保持着原貌。如今站在楼下,抬头看那飞檐翘角、青砖灰瓦,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气势;登上楼顶,虽不见当年的漕船帆影,却能看到聊城新城的高楼林立,古楼与新城交相辉映,成了这座城市“古今交融”的独特风景。

如今的光岳楼,早已不是军事瞭望塔,也不再是运河繁华的“观察者”,却成了聊城人的“精神地标”。清晨,有老人在楼下打太极、练书法;午后,有游客围着楼基听导游讲过去的故事;傍晚,夕阳洒在楼身上,给青砖镀上一层金边,远远望去,像一幅穿越六百年的画卷。

一座楼,六百年,见证了一座城的兴衰,也藏着无数人的烟火日常。这就是光岳楼,不张扬,却足够厚重,把聊城的故事,轻轻讲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听。孟砚编辑

传播聊城历史、名胜古迹、非遗、美食等,欢迎条友们关注并提供信息,小编不胜感谢。

来源:齐鲁文化园聊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