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1岁的王阿姨正在给花浇水,面色却有些发白。近一周以来,她一直觉得头痛无力、嗓子发紧,但心想“小感冒,多喝点热水就好了”。就在这天,她忽然觉得胸口发闷、呼吸异常费力,站都站不稳。家里人慌忙将她送医,经检查震惊地发现,王阿姨的双肺已出现大片“白肺”,几乎导致呼吸
51岁的王阿姨正在给花浇水,面色却有些发白。近一周以来,她一直觉得头痛无力、嗓子发紧,但心想“小感冒,多喝点热水就好了”。就在这天,她忽然觉得胸口发闷、呼吸异常费力,站都站不稳。家里人慌忙将她送医,经检查震惊地发现,王阿姨的双肺已出现大片“白肺”,几乎导致呼吸衰竭!
这样的情况,绝不是个例。就在不久前,一则“女子硬扛流感10天,两个肺全白了”的新闻冲上热搜。流感真的可以严重到这样的地步吗?哪些症状其实已经埋下了健康隐患,却总被大家忽视?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小孩或者原本就体弱的人,哪些信号你绝不能“靠扛”?
我们平时说的“感冒”,其实多半是指病毒性感冒,但“流感”则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和危害性都远高于普通感冒。
流感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起病急,进展快。全身症状明显:高热、肌肉酸痛、严重乏力、头痛。部分人症状会更复杂,如咳嗽、喉咙痛、持续胸痛,甚至呼吸困难。
根据权威医学数据,普通成人感染流感后,大约10%有出现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对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这个风险大幅增加,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俗称“白肺”)和危险的呼吸衰竭并非个案。
回到热点新闻,江苏51岁陈女士因自认为“小病不算个事”,结果十天后被直送ICU急救,肺功能几近丧失。医生表示,关键在于“出现严重症状”,仍迟迟没有就医,反而胡乱使用一些家庭感冒药,在病毒和并发症的多重打击下,“白肺”出现,随时有生命危险。
那么,哪些信号在医学上属于“拖不得”?
不是所有流感都能“自愈”!以下四种症状,拖延就医非常危险,尤其是家中老人、儿童、慢病患者,一定要迅速送医!
持续高热、退烧药无效
体温持续超过39℃,服退烧药后也没有明显缓解,超过3天还没退。
这种情况常说明炎症反应强烈,病毒活跃,甚至出现并发严重感染的可能。
特别提醒:儿童和老人一旦高热不退,更易全身性并发症发生。
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感明显加重
有些人在流感早期仅为咽喉部不适,但发展到胸口闷痛、喘不上来气甚至呼吸频率加快,这时必须警醒。
这可能意味着病毒已侵袭下呼吸道,出现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白肺”)。
医院观察发现,“白肺”CT表现为肺部大片磨玻璃阴影,说明肺泡基本失去应有的气体交换功能,易致生命危险。
咳嗽持续、痰中带血、或严重乏力
正常流感恢复后,咳嗽会逐渐减轻;反之,如果咳嗽咳痰3-5天未缓解,甚至痰液带有血色,是支气管或肺损伤信号。
严重的全身无力、持续头晕,或者伴有尿量减少及四肢水肿,更应警惕病毒性心肌炎、肾损伤等并发证。
意识改变、嗜睡、反应迟钝
如果感染者突然变得“嗜睡、叫不醒、神智不清”,尤其是儿童与年老体弱者,这是中枢并发症或重症感染重要信号。
医学数据显示,流感病发重症的患者有约5%出现神经系统损害。
医生特别表示:出现以上症状,绝不能硬扛,更不可依赖“自行服药、拖着再说”的侥幸心理!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即使症状不重,也应尽早请医生评估。
不让流感恶化,关键在于“早防、早查、早治”。以下三点建议,人人可行,尤其建议中老年家庭立刻行动:
打疫苗,早一步保护自己和家人
流感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流感及重症的最有效措施。权威临床数据显示,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重症并发症发生率能下降约50%-80%。
每年秋冬重点关注疫苗接种信息,65岁以上老人、儿童、孕妇、慢病患者要做优先群体。
坚持科学卫生习惯,阻断病毒传播
勤洗手,及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有效阻止病毒沾染。
居家、办公场所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半小时,清新空气有助降低飞沫病毒浓度。
在流感高发季,特别是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减少不必要聚会,减少交叉感染。
合理用药,绝不滥用抗生素 - 流感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如青霉素等无效。只有合并细菌感染才需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一旦出现高热、气短、胸闷、慢病加重等情况,请第一时间去医院,请专业医生评估和处理。
切勿自行“加大剂量用药”或使用“家传土方”,以免加重病情。
家中有老人孩子,更要防“拖病不治”
发现发热、咳嗽、乏力等流感典型症状,及时居家休息并监测体温和呼吸情况。 一旦发生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或意识障碍等信号,第一时间送正规医院,切忌等待拖延。
健康从来不是靠“硬扛”得来的。流感并非每一次都能“自己好”,及时识别重症信号才是真正负责任的自护之道。医生指出,早诊断、早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有效康复,避免可怕的“白肺”“呼吸衰竭”。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华医学会病毒性感染疾病诊疗指南》 3.《国家流感中心流感监测周报》 4.《北京协和医院流感重症救治手册》 5.《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感专题研究》 6.《流感疫苗免疫与社区防控项目报告》 7.《中华医学杂志:流感并发症与高危人群研究》 8.《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病科官方解答》 9.《WHO全球流感研究动态年报》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健康之道牛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