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鹧鸪与木梯》是从周瑟瑟1983年至2023年的创作中精心挑选出的一部短诗集,收录了诗人四十年来不同阶段的佳作。诗集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诗人对生命、爱情、自由、死亡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独特感悟。许多诗篇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
《鹧鸪与木梯》是从周瑟瑟1983年至2023年的创作中精心挑选出的一部短诗集,收录了诗人四十年来不同阶段的佳作。诗集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诗人对生命、爱情、自由、死亡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独特感悟。许多诗篇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和精神追求。如《冬天不恋爱》:“冬天不恋爱,我要上山去打鸟”简洁而有力的语句,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野性与自由的场景。在冰天雪地的冬日,诗人拒绝世俗的恋爱,选择奔赴山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种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如同冬日里的一把火,炽热而奔放。诗中对打鸟过程的描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洞庭湖一带的女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畔女子的纯洁与美好,以及她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人用“湖水一样的眼睛”“月光般的肌肤”等比喻,将女子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对女子在湖边劳作、生活的场景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她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仿佛她们就是洞庭湖的一部分,灵动而鲜活。
周瑟瑟的诗歌语言既传统又现代,既古典又前卫。他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在《鹧鸪与木梯》中,“鹧鸪”和“木梯”这两个意象贯穿始终,它们既是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也是对诗歌形式的独特创新。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布局,将这两个意象融入不同的诗篇中,形成了独特的诗歌意境。在《鹧鸪》一诗中,诗人以“森林里的隐士,我睡梦中的过客”描绘鹧鸪,将其视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映射。鹧鸪那自由穿梭于山林间的身影,就像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它在森林中若隐若现,如同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徘徊。而在《木梯》一诗中,诗人则以木梯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的记忆和家族的传承。那一级级木梯,不仅是连接不同空间的通道,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承载着诗人对家族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根源的深刻思考。
周瑟瑟的诗歌创作体现了重建先锋写作的美学追求。他摆脱了传统诗歌的束缚,通过“对话”的方式,建构了一种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的诗歌写作。他的诗歌不仅关注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更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在《鹧鸪与木梯》中,诗人通过对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视野。比如在一些诗篇中,他借古喻今,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命运的感慨,反思当下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他的诗歌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让读者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对社会和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周瑟瑟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将当下经验和生命体验带入到个人精神境遇的美学追求。他的诗歌往往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为出发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爱情、自由、死亡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在《鹧鸪与木梯》中,诗人通过对生命历程的回顾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其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呼唤,对死亡的坦然和接受。当读到那些描写生命脆弱的诗篇时,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对生命的珍视;而在描写爱情的诗篇中,那炽热的情感又如同一团火焰,温暖着我的心房。这种对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和对精神境遇的深刻描绘,使他的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共鸣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
《鹧鸪与木梯》荣获了极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2024年度十佳诗集”殊荣。这一奖项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主办,评选标准严格,旨在表彰年度内具有卓越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诗集。周瑟瑟的《鹧鸪与木梯》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精湛的诗歌技艺,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实至名归地获得此奖项。当得知这一消息时,我内心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仿佛自己也与诗人一同分享着这份荣耀。
周瑟瑟的诗歌得到了国际诗坛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他的诗集被译为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诗歌作品也在国际诗歌节上屡获殊荣。墨西哥著名诗人马加里托·奎亚尔对《鹧鸪与木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诗集不仅是诗人四十年的佳作精选,更是能够带领读者举目眺望一片广阔而又深邃的内心风景的佳作。这种国际认可不仅体现了周瑟瑟诗歌的普世价值,也为中国诗歌的国际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想象一下,在世界各地的读者手中,翻阅着周瑟瑟的诗集,感受着中国诗歌的魅力,那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啊!
阅读周瑟瑟的《鹧鸪与木梯》,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翻开诗集,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在那个世界里,有诗人的欢笑与泪水,有他的梦想与追求,也有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见解。
诗人的语言如同灵动的音符,跳跃在诗行之间,引领我走进一个充满奇幻与深意的诗歌世界。他用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在他的诗歌中,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体会到了自由的珍贵与难得。
周瑟瑟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诗歌的力量。他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布局,将普通的意象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让我看到了诗歌的无限可能和广阔天地。在他的笔下,一个普通的木梯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只鹧鸪可以成为自由生命的象征。这种对语言的创新和运用,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本文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在人民网人民智作、中国诗歌网等10几家媒体发布文学评论和诗歌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400多万字。
诗人介绍:周瑟瑟,男,当代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策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栗山诗歌学会会长。现居北京与深圳。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周瑟瑟诗选》《栗山》《暴雨将至》《世界尽头》《犀牛》《种橘》《屈原哭了》(繁体版)《鹧鸪与木梯》(英语)《桂花房间》(俄语)《向杜甫致敬》(多语种诗集)《周瑟瑟诗选》(西班牙语),诗歌评论集《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长篇小说《暧昧大街》《苹果》《中关村的乌鸦》《原汁原味》《中国兄弟连》等40多部,以及《诗书画:周瑟瑟》。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年鉴》《中国诗歌排行榜》(年选),以及诗歌民刊《卡丘》,编选有《新世纪中国诗选》《中国当代诗选》(中文版与西班牙文版)等。应邀参加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墨西哥城国际诗歌节、第三届(越南)亚太地区诗歌节、哥伦比亚首届里奥尼格罗文学节、墨西哥尤卡坦国际书香节、智利“中国诗歌工作坊”等。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金笔奖评委。
来源:主任记者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