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和机器人上春晚,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今年将发布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同时将围绕国家战略技术发展需要优化学科设置,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
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和机器人上春晚,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今年将发布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同时将围绕国家战略技术发展需要优化学科设置,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学科建设。
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我省多所高校早在几年前就已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有的高校人工智能方向招生已覆盖本硕博。当前,人工智能专业成为“香饽饽”,海南高校师生普遍看好该专业的深造和就业前景,个别高校甚至出现学生扎堆选修人工智能公共课或转专业的火热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海南高校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和研究方面已颇有成效,“AI+教育”理念正在深刻影响海南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并有力推动海南高校产学研融合达到新高度。
高校人工智能公选课、讲座受欢迎
不少学生为了转人工智能专业提前修相关课程
“为了转专业我付出很多努力,大二时就修完别人一倍以上的课程。”近日,海南大学2022级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邵浩介绍,他原是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2023年成功转入人工智能专业。“感觉人工智能专业前景不错,不论是毕业后找工作还是毕业继续深造,都容易很多。”邵浩说,目前他不但完成了离散数学、电路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主修课程学习,还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我去年参加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获得二等奖,还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目前属于在投状态。”
在海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从今年的公选课总体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公选课最受欢迎。”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苏婷表示,虽然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较难,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为了能转入人工智能专业主动选修相关课程。
记者从海南师范大学获悉,由该校精心设计的人工智能公选课即将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目前我们正在制订实施方案,以满足不同院系学生的学习需求。”海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刘晓文介绍,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该校将针对不同院系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以及人工智能与专业融合应用课程,“比如针对师范类学生,专门培养他们学习掌握AI教学辅助工具和技巧,以便他们今后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娴熟应用。而针对美术学院的学生,则提供人工智能与数字设计融合课程。”
“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和学习热情都很高。”刘晓文告诉记者,前不久,海南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师生举办的一场《DeepSeek大模型应用与实践》专题讲座,火爆程度超乎想象,可容纳600多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还有不少师生选择线上观看直播。
“人工智能赋能的领域很广,虽然我是学文学的,同样可以用得上,比如AI生成的诗词比我自己作的还要好,用AI查找文学资料更不在话下。”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孙同学说,她对人工智能兴趣很高,只要学校有相关讲座或课程她都“抢前排”听讲。
开设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建配套实验室,人工智能方向本硕博覆盖……
多所院校布局人工智能教育教学
记者了解到,我省多所高校几年前就已开设人工智能或相关专业,面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势崛起,各高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或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新路径。
海南大学是我省较早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之一。苏婷介绍,海南大学2019年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年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上一年度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外合办)专业招生4个班共120人,人工智能专业招生3个班共90人。“海南大学较早就实现了人工智能方向本硕博招生覆盖。”苏婷表示,2021年以来,电子信息专业博士点人工智能方向共招收硕士生160余人、博士生160余人,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配套软硬件设施设备较为齐全,其中仅实验室建设投入就达2000余万元。
海南医科大学在人工智能课程上也有大动作。近日,该校召开《神经系统疾病》AI课程应用研讨会议,标志着海南高校首门医学类人工智能课程正式落地应用。据了解,该课程深度融合AI技术,依托知识图谱、智能问答、AI助教等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精准推送、教案自动生成、试题智能批改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课程支持多版本教学,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如本科生、研究生)定制知识点,并通过“引导式学习智能体”模拟临床场景,提升学生临床思维与分析能力。“该课程的开设严格对标教育部‘101计划’及学校‘新医科’改革目标,旨在通过AI技术推动医学教育模式革新,是学校布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关键举措。”海南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其富表示。
记者从海南师范大学了解到,该校三年前已在数学与统计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主要侧重于不同学科的交叉应用。今年学校还计划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启动人工智能方向专硕和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首次招生,实现人工智能方向本硕博覆盖。
“专硕点预计招生5到10人,博士预计招生3到5人。”刘晓文表示,海南师范大学还与印度一家企业(中国分公司)合作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其中2个班就是人工智能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2018年的海南省人工智能学会就挂靠于海南师范大学,学会的会长、秘书长均为海南师范大学教授。
记者还了解到,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也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则于2024年联合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以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全力打造海南人工智能与数据产业学院。
“AI+”如何助推高校产教融合?
辅助教学,改变人才培养方向和方法,辅助科研、管理……
当前,如何学好、用好AI工具和技术,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记者近日走访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时,该学院院长王咸鹏正在电脑上用AI软件生成“课程数字人”。“‘数字人’可以模仿我的神态、口吻给学生讲课,效果不错。”王咸鹏表示,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AI技术的应用推广,简单且重复性的工作可能会由AI去完成。“同时,AI的应用推广也会衍生出很多新的就业岗位,比如AI培训师。”王咸鹏说,人工智能时代并非意味着大批人员失业,而是意味着社会对就业者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改变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方法。
在王咸鹏看来,人工智能对高校师生而言功能有三:一是教学端,AI可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辅助功能;二是科研端,将AI与高校科研紧密结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高度融合;三是管理端,可以借助AI对师生以及学校工作进行管理和评价。
“学科要建立在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需求的基础上。”王咸鹏表示,近年来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充分借助人工智能进行科研技术攻关,与海南有关部门联合实施了“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水务”“低空经济”等场景应用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效果。该学院近期还计划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推动“数智产业创新研究院”落户澄迈。
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学科优势促进产教融合方面,海南师范大学提交的成绩单同样亮眼。尤其是今年以来,该校“产教融合”捷报频传——由该校申报的“人工智能与知识计算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获批第二批海南省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自贸港数智化国际传播现代产业学院”获批第二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我们学院还与美术学院共同申报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智化传承技术’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非遗的魅力呈现出来、把非遗的文化传承下来。”刘晓文说。
在人工智能管理应用上,海南高校也在拼速度。海南大学现已正式上线自主研发的校园智能体“小海”众测版,并本地化部署满血版DeepSeek-R1,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服务,为校园师生提供高效、稳定的本地化人工智能服务。而在2月21日,海南师范大学DeepSeek-R1(671B)“满血版”本地服务正式上线,全校师生均可在校园网环境下免费体验“满血版”DeepSeek。同日,海南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完成了DeepSeek-R1大模型在学校高性能计算平台华为昇腾AI节点上的本地化部署并上线运行,此举将有力推动AI技术赋能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助推“智慧校园”建设。(记者 王小武 编辑 符宛宜 林秋怡)
来源:海南特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