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马化腾看好的晶泰科技终于盈利了,AI制药从“概念”走向“变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03:25 1

摘要:近日,港股“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公告。财报显示,晶泰科技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404%至 5.17 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 1.41 亿元,首次实现半年盈利。

近日,港股“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公告。财报显示,晶泰科技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404%至 5.17 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 1.41 亿元,首次实现半年盈利。

作为港股第一家18C公司,晶泰科技身上,从来不缺话题和流量:三位创始人均为麻省理工博士后;业务上以量子物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赋能,主打药物研发、新材料设计;背后投资者阵容更是强大,囊括了腾讯、红杉中国、软银愿景基金、谷歌等知名机构,堪称AI制药领域的“融资王”。

如今,这家集齐了众多“烧钱”要素的上市公司终于交出了首份盈利半年报。与此同时,从最早的一批小众开拓者出现到如今的商业化模式渐现,AI制药行业也已经走过了十年沉浮。以晶泰科技为代表,站在AI制药这个赛道上的一众风云企业,是否等来了他们的黄金爆发期?全球首个完全由AI研发的药物又将何时在何地诞生?

AI制药为新药研发带来变革

踩在风口上的“融资王”

晶泰控股的故事起源于三位物理学博士后。

2015年,温书豪、马健和赖力鹏三位80后物理学家从麻省理工结伴回到国内,在深圳创办晶泰科技,他们希望基于量子物理、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实验机器人等技术,为生物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提供服务。

用AI重新定义研发,当“新药”走向“芯药”——这一理念迅速点燃投资圈热情。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AI制药企业,自成立以来,晶泰科技就一直是该领域的“融资王”。

在IPO前,晶泰科技历经8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就通过股权融资筹集的资金总额而言,晶泰科技在全球的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发现公司中排名第一。

这些投资者的阵容豪华,囊括了腾讯、红杉中国、软银愿景基金、谷歌等知名机构,此外还有国寿股权投资、中信证券投资、中信资本、海松资本、顺为资本、方圆资本、Parkway基金、雅亿资本、峰瑞资本、人人公司等机构。

其中,腾讯自2015年参与A轮融资以来多次增持,累计持股13.66%,成为晶泰科技第一大外部机构股东。

风口上的故事还在续写。2024年6月,尚未实现稳定盈利的晶泰科技叩开了港交所大门,成为港股第一家18C公司,该规则旨在为尚未实现商业化但具有高增长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上市渠道,放宽了对盈利和收入的传统要求。

此次的IPO中还引入8名来自不同领域的基石投资者,包括Successful Lotus,IntelliMed,Mammoth Medical Solutions,海棠壹号,Bradley L. Pentelute教授,Ginkgo Fund I,百奥赛图及FaaS Capital Longevity Limited,他们累计认购3.37亿港元,以集资上限计,占29.89%。

其中,第一大认购方Successful Lotus浮现了香港地产大亨李兆基之子李家杰的身影。海棠壹号背靠国盛资本,是一家由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大型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公司。而Ginkgo Fund背后站着的则是著名天使投资人龚虹嘉。

资本蜂拥而至,晶泰科技市值节节攀高。截至2025年8月底,晶泰科技的市值超过410亿港元,是当前亚洲AI药物发现领域市值最高的企业。

AI制药概念兴起

一笔首付款助力打出业绩翻身仗

晶泰科技“融资猎手”的另一面,则是连年亏损。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晶泰科技的收入分别为6279.9万元、1.33亿元、7996.7万元;同期,亏损净额则分别为21.37亿元、14.39亿元、19.06亿元;经调整亏损分别为2.71亿元、4.37亿元、5.22亿元,合计亏损12.3亿元。

今年4月,晶泰科技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年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由此提前达成联交所对已商业化公司2.5亿港元的收入门槛要求,晶泰科技向港交所申请摘P并获核准,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规则18C章新规生效以来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的特专科技公司。

然而,公司亏损的状态仍未改变,尽管同比收窄12.5%,但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近4.57亿元,如果不考虑调整项,公司2024年亏损15.15亿元。

在此前的招股书中,晶泰科技的创始人们满怀憧憬地描绘着AI制药领域可能出现的变革——”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将像工业时代的水和电一样,成为支撑人工智能时代药物机材料科学研发不可或缺的基本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然而,只讲故事不见回报,市场的耐心也逐渐消磨。今天5月,红杉中国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减持362.5万股,套现金额约1700万港元,一度被外界解读为“AI制药资本退潮”信号。

在质疑与观望中,8月底,晶泰科技终于交出了一份盈利财报——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404%至 5.17 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 1.41 亿元,首次实现半年盈利。

从收入结构来看,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实现非常强劲的增长,从2024年上半年的 6085 万元增长 615.2 % 至 4.352 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重大合作获得了可观的首付款,及多条管线成功达到相应里程碑。

其中,根据晶泰科技公告,公司于今年6月与DoveTree Medicines LLC及其联属公司(简称“DoveTree”)完成总订单规模约470亿港元(约合59.9亿美元)的管线合作签约,并已收到协议约定的首付款约4亿港元(约合5100万美元)。

根据该协议,晶泰科技将利用其基于“AI+机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为DoveTree选定的多个主要针对肿瘤学、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失调领域的靶点,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类候选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合作创下了人工智能(AI)+机器人新药研发领域订单规模的新纪录,也宣告“算法+机器人”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现金流。

AI制药黎明时刻何时来?

在4亿港元首付款的加持下,晶泰生物成功交出了首份盈利财报,但这笔百亿新订单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它犹如给观望中的市场投下一个信心的火种——当概念性的AI制药开始兑现现金红利,资本和公众能否共同见证新药研发范式的历史性跃迁?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探究,AI为制药领域带来什么?

长期以来,新药研发领域有一个“双十定律”——“十亿美元,十年时间”,且成功率还不高。过去10年,全球新药平均研发成本突破26亿美元、周期长达12–15年、成功率不足5%。

而与传统新药研发模式相比,AI制药有望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投入,海通证券指出,AI技术能将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的时间缩短近40%,将临床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从12%提高到约14%。

看好AI可能给药物研发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早在2013年前后,全球最早一批AI制药企业就已经陆续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过20家AI制药公司上市。

而近年来,随着lphaFold和ChatGPT等AI工具的问世,以及英伟达和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公开表达对AI医疗的重视,“AI制药”从小众赛道走到了聚光灯下。

具体到中国市场,2014年起,晶泰科技、英矽智能等率先成立,成为了国内AI制药领域公认的最早探索者,随后,深度智耀、望石智慧、百奥智汇、冰洲石生物相继成立,AI制药生态蔚然成势,并受到了投资的热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当前AI制药赛道尚未诞生真正的商业化产品。据波士顿咨询统计,截至2023年的底,全球范围内仅有24个AI发现的药物分子完成了I期临床,10个完成了II期临床,至于最为关键的III期临床,还是一片空白。在此背景下,绝大多数企业仍在亏损泥沼中挣扎。

2022年7月,在进入临床阶段一年多以后,英国AI制药企业Exscientia开发的用于治疗强迫症的候选药物DSP-1181宣布停止开发,原因是I期临床研究未达到预期。自此,开发世界上首个由AI设计的药物分子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步入2022年后,随着全球科技投资进入“寒冬”,生物科技板块指数也大幅回调,投资市场显现出了更为谨慎和务实的态度。在医疗这个大领域中,AI+新药研发的项目比起其他直接面向C端的AI+医疗服务的回报周期更长,投资者们也逐渐意识到了,AI制药虽然能够缩短早期药物发现阶段的时间,但该阶段仅仅是药物研发流程中的其中一环而已,更严峻的考验依然来自临床试验阶段,此外,AI模型的可解释性、数据隐私及算法偏见依然受到监管与伦理的制约。

整体来看,随着投资的理性回归,资本也正在走出前几年的狂热,从愿为“愿景”埋单转向为“数据”埋单,更加关注管线的具体进展、临床数据结果等落地情况。

那么,全球首个AI研发的药物有望花落谁家?国金证券预测,这个“爆点”时刻最大可能发生在目前自研或合作临床开发管线较多的英矽智能、Recursion、晶泰科技等这类AI药企/CRO 或全球Top10跨国药企巨头之中。

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晶泰科技与智擎生技合作研发的PRMT5完成了临床前数据研究和IND申报,已经启动了临床试验,与希格生科合作的胃癌药在一期临床试验中进展顺利。英矽智能目前进展最快的则为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的强效选择性TNIK小分子抑制剂,该药已经成功完成在中国的IIa临床试验,很快将步入三期关键性临床。

而身处新药研发“九死一生”的残酷赛道,在首个AI药物诞生的黎明时刻到来之前,除了依靠外部投资,企业们更多依然要依靠自救——探索出一条能够变现的商业化路径。

晶泰科技此次拿下百亿新订单,既是行业爆发期的缩影,也预示着AI制药将从“概念验证”迈向“产业现金流”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晶泰科技还宣布将加码新材料领域,在商业化阶段”多条腿“走路;同样在今年上半年,英矽智能宣布与意大利美纳里尼集团二次达成合作,以5.5亿美元总额对外授权一款潜在同类最佳(best-in-class)肿瘤候选药物。

对于AI制药企业而言,长期竞争力仍取决于临床转化能力与商业化兑现,而在产业爆发前夕,活下去是当下最重要的事。

文|记者 陈泽云图|AI生成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