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不想上学、厌学的情况,并非 “故意叛逆”,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有效改善,需先理清背后原因,再针对性采取调整策略。以下从厌学常见原因、5 大核心解决方法及辅助改善方案三部分,为家长提供可落地的指导:摘要:孩子厌学并非突然发生,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家长可先对照排查:学业压力:作业量过大、成绩排名压力、学习难度超出能力范围,导致孩子产生 “学不会、做不完” 的挫败感;家庭关系:亲子沟通少、家长过度关注成绩(常指责 “怎么又考差了”)、家庭氛围紧张(如父母争吵),让
一、先搞懂:孩子厌学,可能是这些原因在 “作祟”
孩子厌学并非突然发生,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家长可先对照排查:学业压力:作业量过大、成绩排名压力、学习难度超出能力范围,导致孩子产生 “学不会、做不完” 的挫败感;
家庭关系:亲子沟通少、家长过度关注成绩(常指责 “怎么又考差了”)、家庭氛围紧张(如父母争吵),让孩子把 “上学” 与 “负面情绪” 绑定;
心理与生理问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导致上课坐不住、作业效率低;焦虑 / 抑郁等情绪障碍让孩子对校园产生恐惧;
校园适应问题:与同学相处矛盾(如被孤立、欺负)、对老师教学方式不适应,导致孩子抵触去学校。
二、5 大核心策略:针对性解决孩子厌学问题
1. 优化家庭沟通:从 “对抗” 到 “共情”,建立信任基础
亲子间的负面沟通(如指责、说教)是厌学情绪的 “催化剂”,调整沟通方式是第一步:用 “非暴力沟通” 替代指责:不说 “你怎么这么懒,作业都不写”,而是 “我观察到你今天作业没完成,是不是遇到了困难?我想听听你的感受”,先共情再解决问题;
固定 “专属倾听时间”:每天留出 15-20 分钟,放下手机、不打断孩子,让他主动讲校园里的事(哪怕是小事),比如 “今天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想跟我分享?”;
家校同步,减少冲突:定期(如每周 1 次)和老师沟通孩子在校情况,了解作业的 “核心重点”,避免因 “家长额外加作业”“对作业要求不一致” 引发矛盾;
记 “情绪笔记本”:记录孩子每天的情绪波动点(如 “今天因数学口算错得多哭了”“提到体育课很开心”),帮孩子梳理 “哪些事让他难受,哪些事能带来快乐”。
2. 调整学习环境:减少 “压迫感”,让学习变 “轻松”
过重的课业负担、杂乱的学习环境,会直接加剧孩子的逃避心理,可从这 3 点优化:
协商 “个性化作业方案”:若孩子作业总写到深夜,可主动和老师沟通,优先完成核心科目(如语文、数学),暂时减少重复性作业,避免 “为了完成而应付”;
打造 “无干扰学习空间”: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学习角落(如书桌放在书房),移除电视、游戏机、手机等干扰项(家长也尽量不在旁边刷视频);
用 “番茄工作法” 拆分任务:不要求孩子 “一次性学 1 小时”,而是从 25 分钟专注学习、5 分钟休息开始(低龄孩子可缩短到 15 分钟),逐步延长专注时长,完成后给予口头鼓励(如 “你刚才 25 分钟都没玩小动作,进步很大!”)。
3. 及时心理疏导:警惕 “长期拒学”,专业干预很重要
若孩子 “不想上学” 已持续 2 周以上,甚至出现 “装病、哭闹不肯出门”,别硬逼,需寻求专业帮助:先做专业评估:带孩子找专业心理机构的老师,通过 “房树人测试”(用绘画投射内心情绪)、亲子互动观察等,判断厌学是否与焦虑、抑郁或校园创伤相关;
针对性选择疗法:若孩子是 “焦虑型厌学”(如怕考试、怕老师批评),可尝试系统脱敏疗法(逐步让孩子适应 “提到上学 - 走进校园 - 坐在教室” 的过程);若有抑郁倾向,沙盘治疗能帮孩子释放压抑情绪;
坚持完整疗程:心理咨询不是 “一次就好”,通常每周 1-2 次,6-8 周为一个完整周期,家长需耐心陪伴,不中途放弃。
4. 用 “兴趣引导”:把 “要我学” 变成 “我要学”
强迫孩子学习只会适得其反,不如把学习和他的兴趣绑定,重建 “学习 = 快乐” 的认知:
兴趣与学科结合:若孩子喜欢动漫,可通过角色梳理历史(如用《火影忍者》里的 “忍村” 理解古代部落文化);若爱玩乐高,用积木搭建 “长方体、圆柱体”,理解体积计算公式;
多做 “体验式学习”:带孩子参加博物馆研学(如自然博物馆对应生物知识)、科学小实验(如用小苏打做火山爆发,理解化学反应),让知识 “活” 起来;
设 “阶段性小奖励”:不奖励 “考 100 分”,而是奖励 “努力的过程”,比如 “这周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周末带你去参观科技馆 / 做手工”,用孩子期待的事做动力。
5. 必要时医学评估:排除生理与神经发育问题
若孩子同时有 “上课坐不住、容易走神、作业拖拉严重、冲动易怒”,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问题导致的 “继发性厌学”,需医学干预:先做专业检查:带孩子去儿科或儿童精神科,通过 “持续性操作测试”(评估注意力集中时长)、行为量表等,明确是否有 ADHD 或其他神经发育问题;
遵医嘱用药:若确诊 ADHD,医生可能会开具哌甲酯(中枢兴奋剂,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定期监测身高、体重);若伴有抽动症状,可能会用阿立哌唑(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需警惕嗜睡、食欲变化等副作用),所有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药物 + 行为训练结合:用药的同时,配合专注力训练(如拼图、舒尔特方格),效果会更明显。
三、辅助改善方案:从生活细节帮孩子 “找回状态”
除了针对性策略,日常的小调整也能帮孩子缓解厌学情绪:每天 1 小时户外运动:跳绳、篮球、蹦床等弹跳类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帮孩子调节情绪、提升专注力(避免睡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深海鱼(三文鱼、鳕鱼,富含 ω-3 脂肪酸,帮助大脑发育)、坚果(核桃、杏仁,适量吃避免上火)、全谷物(燕麦、糙米,补充维生素 B 族),少给孩子吃高糖、高油的零食(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保证充足睡眠:小学阶段每天 8-10 小时,初中阶段 8-9 小时,固定作息(如晚上 9 点半睡觉、早上 7 点起床),不熬夜写作业;
家长先稳住情绪:不在孩子面前抱怨 “上学多累”“成绩不好将来没出息”,不拿孩子和别人对比;每月安排 1 次 “家庭日”(短途旅行、亲子做饭、户外野餐),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释放压力。
孩子厌学是 “信号”,不是 “问题”—— 它在提醒家长:孩子可能需要帮助了。不用焦虑,只要找准原因、用对方法,耐心陪伴,大多数孩子都能重新适应校园,找回对学习的信心。来源:天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