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四川警方成功打掉一个以“高薪招聘网约车司机”为名的诈骗团伙。该团伙以“月入过万”“公司保底”为诱饵,诱骗求职者高价购车并办理贷款,通过套取车辆差价、赚取返利回扣牟利。所谓的“招聘企业”实则并无实际业务与用人需求,求职者上岗后无单可接、退车无门,陷入“求职
□ 李丽
近日,四川警方成功打掉一个以“高薪招聘网约车司机”为名的诈骗团伙。该团伙以“月入过万”“公司保底”为诱饵,诱骗求职者高价购车并办理贷款,通过套取车辆差价、赚取返利回扣牟利。所谓的“招聘企业”实则并无实际业务与用人需求,求职者上岗后无单可接、退车无门,陷入“求职变购车、入职即负债”的“套路运”陷阱。
尽管此类骗局并非首次出现,剧本甚至算不上“新颖”,却仍不断有人中招。这背后不仅反映出诈骗团伙的狡猾,更折射出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就业困境、社会监管漏洞与维权机制不完善等深层问题。
“高薪骗局”屡屡戳中年轻人的软肋,表面上看是不法分子利用了求职者的焦虑心理,实则折射出年轻人在多重压力下的脆弱心态。在就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不少年轻人正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房贷、房租、赡养与教育等多重生活成本,迫使部分人长期处于“负债前行”的状态。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一旦出现“无门槛、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赌一把运气。骗局所承诺的“月入过万”“公司兜底”,恰好契合了他们渴望快速摆脱困境的心理诉求。
更值得警惕的是,“套路运”骗局的设计比传统招聘诈骗更具迷惑性。它不再以简单收取报名费、培训费为手段,而是通过注册公司、设置办公场所、签订正式合同等方式为其披上合法外衣。再加上“租车不如买车”“公司回收车辆”“无风险”等话术的运用,逐步降低了受害者的判断力。许多人直至贷了款、背了债,才发现所谓高薪工作根本不存在,而退车需要承担高额违约金,维权过程更是耗时费力,最终只能自“认栽”。
杜绝此类骗局,不能仅靠警方事后打击,更须多方发力、系统治理。首先,求职者应增强防范意识,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薪保底”“轻松入职”等话术保持警惕;在签订合同、办理贷款前主动核查企业资质与实际运营情况。其次,招聘平台须切实承担审核责任,对可疑岗位及时下架、主动预警,阻断诈骗信息的传播渠道。此外,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强对新业态、新职业的政策扶持与技能培训,缓解年轻人的就业焦虑;另一方面,应强化行业监管,对网约车、租赁车等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的行业实施重点监督,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高校及基层社区也应当将防骗教育纳入就业指导体系,提升求职者识别陷阱、规避风险的能力。
四川这起案件的成功侦破值得肯定,但我们更应思考如何从根源上杜绝此类骗局。当年轻人不必靠“赌一把”改变命运,当“勤劳致富”成为普遍共识,当就业市场规范有序,“高薪陷阱”自然会失去土壤。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为每一位奋斗者创造公平、健康的就业环境。
编辑:王克审核:刘 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