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生活就一定过得不好吗?来自中年人的感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09:27 1

摘要:现在不知有多少人是这样:手机也不响了,微信也没有人聊天了,平时也没有人约了,每天的生活就是拿起手机,打开朋友圈,看着别人发布的动态,把现实的生活变成了一种“线上”的社交。

现在不知有多少人是这样:手机也不响了,微信也没有人聊天了,平时也没有人约了,每天的生活就是拿起手机,打开朋友圈,看着别人发布的动态,把现实的生活变成了一种“线上”的社交。

对很多人来说,日常社交几乎等同于用手机聊天,比如到处评论、点赞、收藏,或者跟网友互动等。

与此同时,各大社交媒体都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鼓励大家经常和他人交流互动。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三个月可见,甚至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很长时间都不发一条朋友圈,把自己的状态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探到自己的真实想法。

对于那些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发一条朋友圈的人,人们不禁会想,会主动猜测他们的生活是不是过得很不好?

这话听起来让人觉得心理不是滋味,发不发朋友圈见仁见智,毕竟朋友圈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发不发,发什么,其实都只是个人的选择。

但话说回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朋友圈中“沉默”,其实,原因可能很简单,也可能很复杂。

01.害怕被定义,被贴上标签。

人都会有比较心理和攀比心,会下意识的给人贴上某种标签,人为的赋予某一特定群体某种意义。

尤其是当一个人初次与他人交往时,甚至只是从别人口中听说某个人时,就会下意识地给对方“贴标签”。

比如听说对方开豪车,就会标记为“有钱人”,潜意识觉得对方物质生活优越但可能缺乏内涵;听说对方长得好看,就会标记为“花瓶”,觉得对方只有颜值而缺少才华;听说对方学历高,就会把对方标记为“知识分子”,潜意识里觉得对方有知识但可能有些古板……

当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主要的交往方式后,头像、签名/状态、空间/朋友圈等资料,更是成了人们“贴标签”的重要依据。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因为父母生日,带了父母去尝试体验一下他们未曾体验过的餐厅吃饭,并顺手发了一条朋友圈,结果就引来了一堆评论“有钱人啊”“发达了”,言语之中让人觉得很不愉快,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发朋友圈了。

害怕被人定义,害怕被人贴上标签,也许是很多人不再发朋友圈,或者将朋友圈设置为一段时间可见的最常见的原因。

02.朋友圈“变味了”。

朋友圈原本只是分享生活的点滴日常,或者一个人的心情,当成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可如今,各种“炫富”、“晒”和“凡尔赛”行为,让社交媒体平台变了味,好像只有让人开心的、令人羡慕的、值得赞叹的事情才能公开分享,而那些不愉快的、牢骚的不能分享。

比如,同事小张在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回家途中又遇堵车后,发了一条朋友圈表达自己的牢骚或愤懑。结果下面一堆人评论为“灌毒鸡汤”、“散播负能量”,甚至还有人会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为他的不如意而暗自高兴。

03.保护自己的隐私,享受宁静的生活。

不想因为一条朋友圈,就暴露了自己的行踪和生活习惯,害怕这些信息暴露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再追求表面的热闹和喧哗,而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丰盈和宁静的生活。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小李,是一个旅游达人,每去到一个旅游景点,都会发一条动态,结果引来了不少嫉妒评论,自此,他变选择了更加私密的生活方式。

中年万事和,岁月静如水。

以上就是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背后的3种心理。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人们变得浮躁、焦虑和流于形式,社交媒体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明明存在的真实感受,却不敢在委屈的时候分享出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哪怕一丝安宁。

社交媒体平台本应是一个宣泄情感的场所。中年人作为自媒体时代最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上有老,下有小,周围全是依靠他的人,而没有可以依靠的人。

如果这些感受都憋在心里,得不到及时宣泄,会对个人产生心理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主动宣泄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比如运动、静坐、徒步等方式,都可以把内心的消极情绪释放出来。

*作者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十六夜初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