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登上国际头条。他宣称若俄罗斯干扰“停战努力”将对俄石油征收高达50%的关税,另一边又威胁伊朗如果不就核问题谈判,美国将动用军事打击。几个小时内,特朗普将外交政策变成了战术表演,言语犀利、动作激烈,甚至连“谈判信”都亲自写了。
当一个总统在一天之内,对两个大国接连“放狠话”,不管是不是他的支持者,都不得不承认:这很像是被精心编排的政治戏。
3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登上国际头条。他宣称若俄罗斯干扰“停战努力”将对俄石油征收高达50%的关税,另一边又威胁伊朗如果不就核问题谈判,美国将动用军事打击。几个小时内,特朗普将外交政策变成了战术表演,言语犀利、动作激烈,甚至连“谈判信”都亲自写了。
不过真正让我们好奇的是:他为什么此刻出手?又为何选择这两个对象?
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采访中,特朗普言语激烈地表达了对普京的“愤怒”,起因是后者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合法性提出质疑。
特朗普随即扬言将对俄罗斯石油施加“二级关税”,幅度高达25%-50%。这样的二级关税,本质上就是变相制裁第三方,只要任何国家和企业和俄罗斯石油打交道,就必须承担和美国贸易受限的代价。看上去是冲着俄罗斯来的,实际就是要搅动整个能源市场。
2023年,俄罗斯石油出口总值仍高达2110亿美元,这种策略的实际杀伤力,远比公开制裁更隐蔽也更狠辣。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特朗普又将炮口对准了伊朗。他表示,已经向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出信件,邀请就新的核协议展开谈判。不过口气极其强硬,若两个月内不达协议,美国将采取军事打击,并征收类似的二级关税。
这就是典型的“胡萝卜+大棒”,熟悉特朗普风格的人都知道,这是他惯用的谈判模板,制造高压氛围,再挤出对话的空间。但如今最大问题是,这套做法如今还灵不灵?
伊朗方面回应冷静但明确:拒绝直接谈判,但间接沟通仍可继续。外交渠道仍在,但底线也在。没有直接对抗,也绝不低头。换句话说,伊朗已经适应了“特朗普节奏”,极有可能比过去更知道如何反制。
把镜头拉远来看,虽然特朗普已经再次登上白宫的位置,但是他高调、对抗式的外交手法,依然贯穿始终。
重新执政之后,特朗普面临的现实难题并不比竞选时轻松。通胀问题没有彻底缓解,社会撕裂依旧,国会制衡还是很复杂。要维持政治主动,他必须时不时点燃一场外交烟花,转移焦点,强化自己的“掌控者”的形象。
在这样的氛围下,对外制造紧张态势,可能就是一张熟悉且有效的牌了。只需普京说一句让他不满的话,只需伊朗在核问题上表现出强硬姿态,就足以成为特朗普发动舆论攻势的催化剂。
这并非他的新手段。早在他上一个任期内,便多次以退出伊核协议、挥舞贸易战大棒、修建边境墙等操作,来打出“美国优先”的铁腕标签。现在,他只是再次让世界看到:权力换届了,但打法未变,只是平台升级了。
目前俄罗斯早就转向亚非市场了,能源格局也正去美元化;伊朗也和沙特缓和关系,包括和中俄深化合作之中构建起比较稳定的外交缓冲区。这些现实情况都让美国的传统威慑策略在实际落地时效果打了折扣。
换句话说,真正有影响力的外交不在于喊得多凶,一定是在于落得多实。美国如果还是倚仗“关税+威胁”的组合拳,收效恐怕只会越来越有限。
这次的“写信+威胁”双重操作,更大可能还是一种策略布局。他要传达的信号很清晰:新任期的外交立场将更直接、更强势、更不妥协。
这就是我们要看的重点:不是特朗普怎么说,是世界准备怎么回应。
来源:许大帅谈史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