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被哪一支南极科考队攻陷,也不是被一批批游客踩穿了冰盖,而是,它最隐秘、最强大的守护者——南极绕极流(ACC)——正在逐步崩溃。
南极,正在失守。
不是被哪一支南极科考队攻陷,也不是被一批批游客踩穿了冰盖,而是,它最隐秘、最强大的守护者——南极绕极流(ACC)——正在逐步崩溃。
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南半球海洋系统的中枢神经开始失调,是地球最后的气候防火墙开始塌陷,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自然平衡”露出了崩坏的缝隙。
绕极流,这个名字几乎从未出现在主流语境中。绝大多数人只听说过“洋流”,更熟悉的是大西洋暖流(比如墨西哥湾流)或者日本附近的黑潮,但绕极流并不如它们那样贴近人类的航道或国界线——它像一个孤独的巨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围绕南极洲奔涌。
逆时针,不停歇。
它的力量比所有人类建造的水坝加起来都要大得多。它的流量达到每秒1.65亿至1.82亿立方米,相当于五个墨西哥湾流,或者一百个亚马逊河。
这是地球上最强大的洋流,没有之一。
它是地球三大洋之间的润滑剂,是热量与营养物质在全球间迁徙的高速公路。没有它,全球气候系统的“传送带”将瘫痪。它也是南极洲的天然护城河,阻止温暖海水逼近南极冰架,防止外来物种(比如南方大海带)突破生态屏障,入侵极地系统。
也是人类尚未完全毁灭这个星球的最后防线之一。
但这条防线正在退潮。
根据澳大利亚最新的气候模拟——利用全国最强超级计算机和海洋模型ACCESS-OM2-01进行的高分辨率推演——如果全球高排放趋势不变,到2050年,绕极流将减缓至少20%。
20%的速度下降意味着极地冷水的下沉能力大幅降低,意味着整条洋流的热盐环流机制遭遇阻断,意味着南极的冰盖会更快接触暖水,从而加速融化,进一步释放淡水,又反过来干扰海水的密度结构。
全球洋流系统的热盐循环(thermohaline circulation)依赖的是密度差异驱动的垂向运动。而密度来自于温度和盐度的共同作用。南极冰盖边缘的海水,本应因冰冻而排盐,使得残余海水密度上升,从而下沉至深海,启动全球洋流系统的“发动机”。
但现在,融冰正不断注入大量冷淡水。这些水既不够热,也不够咸,不愿下沉。系统被稀释,驱动减弱,最终进入衰竭状态。
过去人们以为,这种变化至少要几百年。但模型显示,如果我们不减排,几十年内就可能见证全系统重构,甚至崩盘。
这不是第一次警告。
早在2022年,一项研究就警告,全球热盐环流的一部分可能会在本世纪内出现“灾难性崩溃”。这一次,新模型捕捉到更多细节,包括旋涡(eddies)和小尺度结构,更加确信:ACC,不再坚不可摧。
南极绕极流减速的直接后果,是更多暖流将能越过防线,侵入南极大陆架。这种变化,不只是冰面退缩那么简单,而是海水底部结构整体重构,导致冰架从根部失稳,冰山崩塌频率大增,海平面上升进入加速通道。
而且,绕极流减弱还会削弱全球碳汇能力。
全球90%的多余热量被海洋吸收,其中三分之二进入了南大洋。而南大洋,还吸收了全球人类活动碳排放的40%。如果它的深层对流机制失效,意味着热量和二氧化碳无法再被有效封存,将更多留在大气中,进一步放大温室效应。
这是一场加速的自噬。
更热的空气 -> 更强的冰川融水 -> 更淡的海表 -> 更弱的下沉 -> 更少的热量封存 -> 更热的大气。
循环再起。
这不是模型纸面游戏,而是有现实依据的数据支撑。南极洲的升温速率已是全球平均的两倍。根据IPCC评估,南极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年贡献已达0.6毫米。听起来不多?但这只是总账的开始。
如果南极洲所有冰层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57米。全球所有沿海城市都会消失。
目前没人认为这种崩塌会在几十年内完成,但路径已被开启。过去几十年,南极的贡献翻了三倍,而变化的斜率正在陡升。南极“不可接近”的神话正在被气温、洋流和人类一步步推翻。
人类开始前所未有地接近南极。
2024年,南极接待了12.2万游客。这个数字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增长。冰盖上的脚印、游客带来的微生物、船只表面的南方大海带孢子,都可能成为未来生态入侵的起点。绕极流曾经是它们天然的屏障,现在屏障开始漏风。
南极,正由一块神圣禁地,变为一块“市场未开发区域”。
旅游业是切口,资源勘探才是野心。这个星球最纯粹的一块冰,正被视作“可利用的资产”。
这正是最危险的信号。
我们在世界尽头留下名字,但带走的是冰川的稳定性、洋流的动力学和气候系统的自洽逻辑。系统性的崩溃,往往不发生在最弱的地方,而是最核心的节点。
绕极流,就是那个节点。
它是地球的血管主干,是深层交换的泵,是碳汇的阀门,是生态入侵的防火墙。一旦失守,极地的剧变将不是边缘新闻,而是全球暴风眼。
人类以为自己站在了山巅,其实正在拆除山下最后的支撑梁。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