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其他的中国新能源品牌,iCAR 时不时有点“不合群”:友商们还在讨论“冰箱彩电大沙发”是不是应该标配,iCAR的高管却在反复强调一个看似与主流背道而驰的词——“风格”。
原创|路知遥 编辑|Cong
相比其他的中国新能源品牌,iCAR 时不时有点“不合群”:友商们还在讨论“冰箱彩电大沙发”是不是应该标配,iCAR的高管却在反复强调一个看似与主流背道而驰的词——“风格”。
在成都车展的 iCAR 展台专访中,我们又一次窥见一个更加立体但也很定力的 iCAR:它背靠奇瑞这棵参天大树,却决心在集团的羽翼下,走进一片充满未知的“无人区”;它渴望规模,却又明确表示“不追求成为一个年销三五百万的品牌”。
这种看似矛盾的背后,恰恰藏着 iCAR 在“内卷”时代最真实的生存哲学与品牌野心。
01
宁做“品类第一”,不做“红海炮灰”
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iCAR 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iCAR 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李东春为他们的品牌战略定下了调子:“我们坚持做‘风格车’和‘特色车’,专注于为用户创造独特价值,而不是投身于同质化的‘红海’市场竞争。”
在奇瑞集团的庞大版图中,iCAR 的角色定位是清晰的——它聚焦于“趣、年轻化”,要成为“奇瑞的小米”。这意味着,它并不需要像奇瑞的主品牌那样,去承担成为“大众、丰田”这样的规模化重任。它的使命,是在主流之外,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品类赛道,服务那些心态年轻、追求个性的用户。
这是一条更窄,但也可能更宽的路:窄,在于它主动放弃了对最大多数用户的“通吃”;宽,则在于一旦成功占据品类心智,它将拥有极高的品牌护城河和用户忠诚度。从 iCAR V23 上市后稳居细分市场销冠,并有望在年底冲击月销万台的表现来看,这条路,iCAR 至少已经走通了第一步。
正如李东春所言:“做品类不代表不要规模。如果 iCAR 未来能通过几款经典车型在全球做到百万规模,并形成良好的商业循环,这就是巨大的成功。”这可以看作一种务实且充满智慧的“错位竞争”,也是 iCAR 作为一个更有个性的品牌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为自己找到的生存之道。
02
“不惊艳,不立项”
无论多么辉煌战略,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而 iCAR 的产品哲学,则被 iCAR 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马永东凝练为一句内部口号:“不惊艳,不立项”。
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 iCAR V23 能凭借其无可替代的“方盒子”造型,在市场上一炮而红。它并非简单地复刻经典,而是与智米团队深度合作,将汽车打造成了一件“科技时尚单品”,精准地满足了用户对乐趣和情绪价值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iCAR 的产品规划并非只有“方盒子”一张牌。专访中透露的 V 系列(风格越野)、X 系列(百变大空间)和 S 系列(极致性能操控)三大产品序列,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多元化、风格化的产品矩阵。从已经在迪拜完成首秀的、尺寸更大的 V27,到未来形态更大胆的 X 与 S 系列,iCAR 正试图告诉市场:它的“风格”,将以更多元的形态呈现。
当然,创新意味着试错成本。但 iCAR 的聪明之处在于,它的创新并非天马行空。马永东解释,iCAR 充分利用了奇瑞集团成熟的技术底蕴和验证体系,在安全、三电等核心技术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得以将资源更聚焦于实现差异化的“局部和微创新”。
03
从“卖车”到“一起玩”
当下的新能源市场,早已不是传统“品牌+性价比+渠道”的打法。iCAR 显然深谙此道,并将营销模式的转型,视为其从“短跑选手”进化为“长跑选手”的关键。
“新势力品牌的成功逻辑是:好产品+好舆论+好服务+好口碑。”李东春表示,iCAR 的营销将全面向新势力的逻辑看齐,而核心中的核心,是用户运营。
iCAR 发现,他们的用户群体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爱玩”。因此,未来的重点,将是把用户社区打造成一个“玩到极致”的平台。这不再是简单的卖车,而是构建一个以车为载体的生活方式社群。
从推出联名自行车、积木模型等周边生态产品,到计划每个季度都推出新的官方改装方案,再到推动经销商从“产品展示厅”向“生活方式体验中心”转型……iCAR 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试图强化与用户的“高粘性”连接,创造更高的用户推荐值,让用户成为品牌最好的传播者。
车云小结
成都车展的这场专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清醒且坚定的 iCAR。它没有被“内卷”的洪流冲昏头脑,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但也可能更有未来的“窄路”。
“我们正走在一条‘无人区’的探索之路上,走出来就是先驱。”李东春的这句话,或许正是 iCAR 品牌当下心态的最好写照。在这条路上,它有奇瑞集团作为坚实的后盾,有智米团队作为前沿的伙伴,更有“不惊艳,不立项”的产品哲学和“一起玩”的用户运营理念作为航标。这条路能走多远,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来源:车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