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解读自己看到的一切,在多种选项中挑选最说得通的那个”|豆瓣一周新书精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6 13:57 3

摘要:琼·狄迪恩(Joan Didion)是美国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本书是她跨越50年的创作精选,收录了8部代表作,涵盖文化观察、政治报道、个人回忆等多个领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构建叙事来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本周豆瓣一周新书精选上榜了10本新书:

《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我生命的流转之光》《在门外谈话》《白鹤亮翅》《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世间的火》《人类生态动物园》《戈雅》《贾科梅蒂的画室与伦勃朗的秘密》《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

01《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

作者: [美] 琼·狄迪恩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原作名: 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
译者: 许晔 / 张之琪 / 周子寰 / 董牧孜 / 傅适野 / 徐亚萍
出版年: 2025-8

琼·狄迪恩(Joan Didion)是美国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本书是她跨越50年的创作精选,收录了8部代表作,涵盖文化观察、政治报道、个人回忆等多个领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构建叙事来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狄迪恩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尖锐的观察者”,她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记录。

豆友@南南的书斋

人人都爱狄迪恩,历史的阴影被光明褪去,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往昔永远不值得再去追寻,苦难也毫无意义。然而身处现实的困境,却需要勇敢的直面所有的问题。 坚韧也好,逃匿痛苦也罢,为了活下去,我们总要为自己编织一些什么,那些奇想的城堡,避世的花园中,若能潜藏住受伤的心灵,疗愈永远是我们能够也必须憧憬的明天。

02《我生命的流转之光》

作者: [意]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品方: 雅众文化
副标题: 安东尼奥尼谈电影
原作名: Fare un film è per me vivere Scritti sul cinema
译者: 卢玲
出版年: 2025-8

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随笔访谈集,包含对谈戈达尔、致信卡尔维诺、讲述《中国》拍摄始末等多篇珍贵文章。他借镜头挖掘红色内里深深的冰冷,审视喧哗背后的虚无与失落,将电影由新现实主义拉入更加疏离与切身的心理真实。所有人都是同一个人,每种生活都是一段相似的旋律。

豆友@Cu2 (OH)2CO3

无论电影、小说还是随笔、影评,安东尼奥尼总能掌握一种超越媒介的独特语态,一种不在场的重量。书中他谈《奇遇》《过客》时重述了许多未被纳入终剪的片段,并声称“发布它并没有任何理由”——然而他电影中保留下更多“没有理由”的画面与情绪,却给予观众沉甸甸的生命体验。这本书的力量正在于,安东尼奥尼叙述中这些没有理由却不得不讲的文字,展示了他近乎全部的生命。

03《在门外谈话》

作者: [英] 詹姆斯·坎贝尔(James Campbell)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艺文志eons
副标题: 詹姆斯·鲍德温的一生
原作名: Talking at the Gates: A Life of James Baldwin
译者: 吴琦
出版年: 2025-8-15

詹姆斯·鲍德温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本书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私人通信与亲历者回忆,将鲍德温复杂的人格与鲜活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细致刻画了这位“美国文学丛林里的王者”的一生。

豆友@慢懒

很难读完传记,但为了鲍德温我可以。“鲍德温的哲学偏向黑人,他的气质和天性却是彩虹色的。”多么美的评价。永远在拖稿,永远在酗酒,永远在调情,永远在呼唤爱。他的作品一如他本人,有多少瑕疵就有多少力量。之前对朋友说起读《另一个国家》的感受,像是鲍德温将自己灵魂撕扯成许多许多瓣,每一瓣都在叫嚣着“听我说!”。我曾以为这些文字是在漫长的夜里倾泻而出的,现在我知道了:并不是,这些文字是在酒精、恋爱、旅途、聚会之间细碎的空隙里写下的、呕出的,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困在里面,他穿过的空气就是他的牢狱。

04《白鹤亮翅》

作者: [日] 多和田叶子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林拳
出版年: 2025-8-1

日本著名女作家多和田叶子最新小说首度引进。独自搬到柏林的美砂通过太极拳课程渐渐熟悉身边的人事,迎接未知际遇。书名取自一个如仙鹤展翅般轻盈伸臂的招式,右手向斜上方抬起的同时,左手伸向地面。故事里登场的女性们各有烦恼,却在与生活的攻守之间,找到了如展翅白鹤般的痛快自在。

豆友@渡边

好玩有趣。这次竟是如此轻松可爱的日常风,写一位独居柏林的日本女性,在社恐邻居M先生的引导下,开始去上太极拳课,并和课上结识的几位女性友人,慢慢展开温和交际的故事。多和田招牌式动作几乎都有,“世界性”人设,和语言做游戏,不断插入的互文,让人噗嗤一笑的脱线脑洞,有几处情节甚至很像笨蛋节奏的日剧片段(如幽灵狩猎和最后的白鹤亮翅),谈不上什么深度,但写得轻盈巧妙,读完令人心情愉悦。

05《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

作者: 张怡微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5-9-1

本书是张怡微的散文作品,分为四辑。第一、二辑,作者讲述过往十年来路,一以贯之地从她的求学经历、家庭故事、成长见闻中提炼内省而深沉的情感;第三辑解读经典,如《伤心咖啡馆之歌》《我的天才女友》《难民》等;第四辑探讨韩国文学,探析韩江、金爱烂、崔恩荣等不同代际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读者由此对韩国文学拥有全景式了解,从中亦可看出东亚女性共通的境遇。

06《世间的火》

作者: 张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 铸刻文化 / 单读
副标题: 初为人母的故事
出版年: 2025-8-18

张畅首部非虚构作品,也是她初为人母的真实记录。她以生活史的写作视野,记述从职业女性到成为母亲的全部经历——从质疑到接纳的艰难抉择,在身体上凿下的生育之痛,琐细又庞杂的育儿经历,深刻而尖锐的自我省思。

豆友@马戏团

看到书名,我以为这本书会从生产那天或养育之难开始记录,没想到第一章写的是“居所”:在孩子降临之前,“我”住着怎样的房子、做着怎样的工作。孩子的居所是母亲的身体,而母亲的居所又是什么样?整本书特别打动我的就是这些“史前史”,尤其是讲述自己母亲的过往与现在,我个人觉得这部分是最动人的,写到母亲如何挣脱命运参加高考的那段实在忍不住落泪。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她关照这些人的“史前史”,没有人凭空降落在大地上,他们背后都有自己的生命经验。“初为人母”的痛苦蜕变,她也不想用“一切都是值得的”来简单概括。这种态度我想才是一种对经历的尊重,你身处其中确实有太多的痛苦无奈,也切实感受到代际之间流动的爱,它们复杂地汇入了这条新的生命河流中,很难用简化的方式去概括它。以及,末尾的照片真的非常动人。

07《戈雅》

作者: [英] 莎拉·西蒙斯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艺术与观念17
原作名: Goya
译者: 苗纾
出版年: 2025-9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是西方艺术史从古典主义走向现代主义这一变革时期的关键人物。他的艺术画风奇异、风格多变,既有驰骋想象之作,也有大量关注现实社会的作品。艺术史学家莎拉·西蒙斯生动的叙述将戈雅置于西班牙历史文化背景下,追溯了戈雅的生平经历和艺术创作,探讨了戈雅的作品在整个欧洲的巨大影响。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戈雅的创作涉及素描、油画、壁画、挂毯设计和版画等)与新的学术发现,西蒙斯为这位复杂的艺术家刻画了一幅全新而全面的肖像。

豆友@苏野

关于戈雅的极佳的入门读本。在政治轨辙和艺术语境中,在宫廷画师与天才艺术家、委托定制与自由创造、漫长传统的回应者与当下之势的见证者、规训审查与精神自主、可见与不可见、理性与非理性、文化精英与艺术食腐者的多维夹层中,顺时针勾勒、序列化展示与立体式呈现戈雅的生命历程、观念流变、艺术精神和非凡的创造才华。在源头、标本、见证、病理、症候、想象力、艺术暴动等的意义上,《狂想曲》、《战争的灾难》、《异类》、“黑色绘画”系列,仍然具有非凡的潜能。

08《在鲸鱼非常非常小的时候》

作者: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副标题: 莫拉维亚的动物故事集
译者: 王娟
出版年: 2025-8

意大利国宝级作家莫拉维亚晚年创作的故事集,讲述一群幻想中的动物。作者以此追溯世界的起源,调查人类的惯常思维和愚蠢习性,希望读者能够借此理解人类自己的命运。在这部充满童趣的作品里,弱者与强者、无辜的人与狡猾的人、好人与坏人的故事相互穿插交织在一起,但是没有刻意去渲染悲剧或讽刺意味。在故事的结尾,人类的希望成了最终赢家,而读者们沉浸在想象中的动物世界里,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寻被隐藏的现实。

豆友@malingcat

心理上的返老还童。意大利国宝级作家莫拉维亚,晚年写了一本幻想故事集。二十四篇故事随心所欲,这里有很多动物,也有永恒之父和自然之母,关键在于,故事结尾不是伊索式的,不是安徒生式的,不是博尔赫斯式的,只是他——莫拉维亚式的,外甜内苦——一抹隐约的存在主义的苦涩。

09《贾科梅蒂的画室与伦勃朗的秘密》

作者: [法] 让·热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艺文志eons
副标题: 让·热内论艺术
译者: 程小牧
出版年: 2025-8

法国作家让·热内讨论艺术的文字极少,本书收录的几篇独具风格的艺术笔记,是热内仅存的直接阐述自己的生命观和艺术观的文字。分为两辑,一辑为《贾科梅蒂的画室》,另一辑为热内最爱的画家伦勃朗,收录《伦勃朗的秘密》《一本撕成碎片丢进厕所的伦勃朗所残存的…… 》。

豆友@烧酒哲

很感人,《伦勃朗的秘密》甚至比《贾科梅蒂的画室》更感人,因为他只能通过作品去看到伦勃朗,看到伦勃朗看世界的目光。创作必须来自存在本身的迫切需要,但是人却可以通过作品理解彼此,看到自己的和所有存在者的隐秘的伤痛,“最终让这伤痛照亮他们”,看到“他们活着时、骨头支撑着他们时无法看到的东西”。

10《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 [法] 罗杰·夏蒂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
原作名: Le sociologue et l’historien:Pierre Bourdieu & Roger Chartier
译者: 马胜利
出版年: 2025-8-1

1987年末,应法国文化广播电台之邀,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与历史学家罗杰·夏蒂埃进行了5场对话,分别以“社会学家的职业”“幻觉与知识”“结构与个人”“习性与场域”,以及“马奈、福楼拜和米什莱”为题,就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展开精彩交锋,既体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也反映出他们对彼此差异的清醒认识。

豆友@大甜甜~~

一个优秀的社会学家是不断冲击既成知识体系的,哪怕它看上去像常识一般简单而无可争辩。在这一点上,布尔迪厄给所有有志于此的人树立了典范。

来源:巴南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