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立足政法职能,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需求,整合各类综治资源,全力推动市、旗区、苏木乡镇(街道)三级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立足政法职能,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需求,整合各类综治资源,全力推动市、旗区、苏木乡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为展现各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方面的做法成效,内蒙古法制报特推出“暖城善治 绘就和谐‘新枫景’”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鄂尔多斯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新方法,把群众的“烦心事”变为“暖心事”,让和谐、稳定成为推动鄂尔多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
哈巴格希街道:打造“智慧综治”新样板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康巴什区哈巴格希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遵循“靠前服务解难题,联动服务解民忧”工作理念,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合力攻坚”矛盾纠纷化解格局,有力推动基层精细化治理走深走实。
哈巴格希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整合资源,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司法所、法庭、派出所等多个政法力量入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中心具备“综合受理、多元调解、法律服务、诉讼判决、心理安抚、预警研判、指挥调度”七大功能,让分散的社会治理资源由“指头”变成“拳头”,做到“一个中心统管、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解决”。
数智赋能,矛盾纠纷“全要素”感知。积极拓展“根数据库”应用场景,结合辖区实际和工作需要,创新打造“以工代赈”“巡查检查”“幸福账单”等功能模块,将“两库一表”、矛盾纠纷、安全生产等数据集成到“根数据库”平台,实现一次录入、一键生成、随用随取,切实推动基层治理从“人防、人管、人服”向“智防、智管、智服”转变,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
网格员入户
“根数据库”查询信息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实施“党建引领、三方联动、多元共治”的“1+3+N”工作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促进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齐抓社区治理,吸引“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积极参与,建立常态化、网格化、经验化、法治化的“四化工作法”,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建立“网格排查-专业研判-多元化解”工作链条,发挥网格化治理“以点带面”的辐射性效能,把人民调解相关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在网格员、联户长常规排查的基础上,协调联动综合执法、派出所、司法所等多方力量,依托“老村长工作室”“红砖茶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协商模式,推动形成协同配合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人民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
联合司法所、律师、人民调解员上门调解物业纠纷
青春山街道:“数治情理法 和谐青春山”
康巴什区青春山街道综治中心以“问题解决在家门口”为目标,着力搭建“前端防范、中端化解、末端巩固”矛盾纠纷协同化解链条,通过实施“数治情理法”工作模式,不断深化“来暖城·青心安”基层治理品牌,用数字赋能、德法兼治的手段化解纠纷,推动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在“青春山上”打造出多元解纷新“枫”景。
青春山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以情言“和”,疏群众“心里千千念”。网格员充分利用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秉持“以真心盼和睦、以诚心听诉说、以公心断是非、以热心化对立、以耐心梳条理、以细心查真相、以匠心巧解结”“七心”工作法,努力让居民的小矛盾、小念想、小疙瘩在楼栋单元化解。
网格员化解群众矛盾
网格员倾听群众诉求
以理说“和”,解群众“心里千千结”。将人民调解作为定分止争的首选方式,积极吸纳由网格长、民警、楼栋长、业委会和老党员等各类力量组成调解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专业知识、社会威望以及群众信赖等优势,通过“三听三问三调三给”调解工作法,即听事件、听情绪、听需要,问细节、问诉求、问困难,调情绪、调认知、调目标,给支持、给反馈、给方案,找寻妥善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
综治中心联动多方调解矛盾
社区民警聆听群众需求
以法保“和”,送群众“心里定心丸”。整合“两委”“三官两师”“两代表一委员”等力量,成立青心守护联盟,实施“1436”工作法,即紧扣一个目标: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用好四个平台:街道综治中心、社区党群阵地、暖城普法直播、“根数据库”平台;坚持三个至少:联盟成员每季至少开展一次普法直播、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每周至少进社区值班一天;实施六项内容:党建联建、阵地联用、法律联普,问题联判、矛盾联调、风险联控,促进街道社区、司法、行政、社会等多方力量的深度融合,构建“专群结合、跨界联动、协同共治”的平安共创格局。
开展“青心普法”直播工作
群众感谢综治中心矛盾调解工作
以数促“和”,圆群众“心里安心梦”。充分利用“根数据库”整合辖区的人、房、企、事等多方面信息,通过智能算法,准确识别出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在日常治理中,根据居民的历史诉求和反馈,分析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帮助街道社区制定更贴合实际的治理方案。同时,向特定人群推送专题普法直播预告、法律专家值班信息和提供主动上门法律援助等,为群众提供“精准化”“订单式”“家门口”法律服务。
网格员利用“根数据库”登记信息
滨河街道:“一站式”化解矛盾 守护暖城安宁
滨河街道认真学习研究“枫桥经验”和“三分吸附法”,总结探索出了城市街道枫桥式治理的路径,提出了“暖城·好邻居”的愿景,坚持“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理念,整合多方力量,打造滨河街道综合治理平台。
滨河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旺社区百家宴
抓体系、建网格,打造基层治理 “前哨站”。构建“职责明确、渠道畅通、运行常态”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组建网格单元21 个,配备网格员50名,形成“以网格为基础、以群众为主体、以街社联动为保障”的三级网格管理新格局,实现社情民意、矛盾排查、安全隐患、环境整治等信息一网收集,分级处置,把基层社会治理末梢延伸到最小的网格单元中,实现事在格中办、人在格中管、信息格中采、纠纷格中调,有效打通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网格员入户排查
网格员入户排查
一社区、一品牌,打造矛盾调解 “主阵地”。在康城社区建立“梅姐工作室”,通过“未病先治-先教育、遇事善调-善治理”的工作方法,当好每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心理顾问”,快捷高效地化解居民群众矛盾纠纷,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宁馨社区建立“三味说屋”,从情、理、法三个维度入手,聚焦在哪儿办、怎么办、办得好,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在兴旺社区建立“兴旺人家”,引导居民自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矛盾排查和化解中;在呼和塔拉社区建立“和事团”,结合辖区上班族多、驻区单位多和小区少的特点,充分吸纳辖区老党员、老干部、退役军人和“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两师”等群体组建“和事团”服务力量,明确职能职责、服务方式,通过“坐堂问珍”“上门巡诊”和“随时接诊”的方式,有效实现“前端预防”和“源头治理”统筹推进,以服务力量的下沉,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康城社区矛盾调解
抓创新、聚合力,打造纠纷调处 “终点站”。重源头、强治理、建机制、破瓶颈,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广泛吸纳离退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退役军人、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两师等组建“民情观察员队伍”收集社情民意。整合4支调解队伍,27名人民调解员、20名法律明白人、50名网格员、8名法律顾问等人员力量,同时依托综治中心,统筹整合公安、司法,根据群众诉求类型,形成调解工作合力,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提升解决民生难题、化解基层矛盾的服务能力。
梅姐调解工作照
抓创建、重宣教,唱响平安建设 “主旋律”。精心组织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各类重要时节和重大活动,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持续深化“精彩滨河 理润万家”主题宣讲品牌,开展“律动滨河”法律宣讲及咨询活动,充分发挥由网格员、联户长、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等组成的普法队伍进行普法宣传,为基层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律动滨河”法律宣讲活动
康新街道:“和理导正”思维治理体系 解锁基层治理密码
康巴什区康新街道综治中心以解决群众诉求、维护社会稳定为着眼点,积极探索并推行“和-理-导-正”四维调解体系,以“和”聚共识,以“理”明是非,以“导”疏症结,以“正”提成效,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扎根见效。
康新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多元融“和”,构建“合力、和好、和谐”三和体系。一是力量融汇强合力。充分发挥街道综治中心枢纽作用,统筹公、检、法、司等多元解纷力量,构建“一中心两点”5分钟解纷圈,构建起“中心吹哨,单位报到”联动联勤的大调解格局。二是机制创新促和好。组建“党员+网格员+联户长”调解队伍,运用“三熟三早”机制,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调解优势,形成动态更新的社区矛盾数据库,精准掌握矛盾动态,运用“纠纷早介入、情绪早化解、问题早解决”化解方法,促使当事人握手言和。三是文化浸润育和谐。打造“和合议事厅”,设置茶叙角、情感树洞等特色调解场景,将传统“六尺巷”智慧融入现代调解,推行“和事五步曲”,从“一杯清茶暖人心”到“一纸协议定纷争”。
联户长调解邻里矛盾纠纷
分层明“理”,推动“法理、情理、道理”三理模式。一是以法理固基为支撑。组建“法律明白人+三官三师”专业团队,通过“身边事讲法”“模拟法庭”等沉浸式普法活动,让居民直观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公正,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使“遇事找法”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以情理润心为纽带。挖掘群众信服的“能人乡贤”,培育“闲事儿大妈团”“草根调解队”等自治队伍,凭借着与邻里间深厚的情感基础,用熟人情感化解积怨,消除彼此隔阂,重塑社区信任网络。三是以道理服人为抓手。打造“隔壁好老王”“宝叔”等特色品牌调解室,运用“三题四调”“有事儿好商量”等工作法,从拉家常、摆事实到析利弊、讲道理,分层化解邻里关系、婚恋纠纷等复杂矛盾。
“琴姨”现场调解矛盾纠纷
多维善“导”,形成“疏导、引导、督导”三导闭环。一是前端疏导稳局面。调解员先做“倾听者”,通过“一杯清茶拉近距离、一句问候舒缓情绪、一套流程规范调解”的工作方式,巧用心理疏导技巧,控制矛盾升级,建立沟通基础。二是中端引导促和解。通过邀请双方亲友、邻居等知情者参与调解,确保事实清晰,从法律、情理等多维度出发,引导当事人理性陈述诉求,剖析矛盾关键所在,促使双方达成共识,推动问题妥善解决,实现矛盾双方和解。三是末端督导固成效。建立“一案一策” 跟踪档案、“矛盾复发预警机制”确保调解成果长效巩固,形成“疏导稳情、引导破局、督导固效”的全周期矛盾调解链条。
全域促“正”,达成“德正、规正、公正”三正格局。一是以“德正”领风尚。开展“品德积分评比”,围绕邻里和睦量化赋分,创新“积分换服务”等激励机制,带动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微治理。二是以“规正”强根基。构建矛盾纠纷分级调处、风险预警评估等21项制度体系,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三是以“公正”立公信。推动调解流程“三公开”,即过程透明可溯、证据链全程可视、结果公示可查,确保纠纷调解公平公正,有效提升居民对调解工作的信任度,实现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与多元化解。(康巴什区委政法委)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