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我反复刷九三阅兵的回放,越看越有个感悟,为啥特朗普当时连着说了五个 “不”,五角大楼还主动要搞个军方热线呢?光看那观礼台上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还有镜头里咱们那些军工 “新名片”,那气场简直绝了,用 “压轴” 都不足以形容这场面的震撼程度。
这两天我反复刷九三阅兵的回放,越看越有个感悟,为啥特朗普当时连着说了五个 “不”,五角大楼还主动要搞个军方热线呢?光看那观礼台上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还有镜头里咱们那些军工 “新名片”,那气场简直绝了,用 “压轴” 都不足以形容这场面的震撼程度。
特朗普没来北京,但阅兵当天他公开表态,说不觉得这次阅兵对美国是个挑战,还祝愿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 “过一个盛大又难忘的庆祝日”。他在白宫记者会上还强调,“中国需要我们,比我们需要他们多得多”,这话明显是对内想稳住大家的信心,对外也留了些转圜的余地。
巧的是,华盛顿上空当时有 F-16 和 F-35 战机低空飞过,官方说是为了向失事的波兰飞行员致敬,但这时间点实在太微妙了,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美国对北京阅兵的一种隐晦表态。而在北京这边呢,普京在记者会上说了句很关键的话,他说自己在中国待了四天,不管是正式场合还是私下里,都没听到过针对美国政府的负面评价,还顺便帮特朗普说了句话,称各国领导人都支持美俄在阿拉斯加见面。同时五角大楼也释放出善意,表示愿意推动中美高层军方通话,给处理危机提供保障。这些信息摆在一起,线索其实已经很清晰了。
我其实更关注特朗普 “祝福” 背后的真实担忧。他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请代我向普京和金正恩问好,祝你们‘密谋反对美国’顺利”,这话看似是句玩笑,实际上把他内心的顾虑暴露无遗,他就是害怕中俄朝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紧密。这种担心有道理吗?北京阅兵的画面已经给出了答案。普京、金正恩还有不少 “全球南方” 国家的领导人一同现身,这就传递出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一个更为紧密的多国合作网络正在逐步成型,事情该怎么安排,再也不是某一个国家能独自拍板说了算的了。普京的回应也很高明,他没顺着 “一起反美” 这个话头往下接,而是把话题转到了 “多极世界和平等权利” 上,很多人都低估了这话的分量。其意思就是,不是要和美国硬刚,而是想让规则制定得更加公平,让更多国家都能参与进来,这可比单纯喊口号要管用得多。
再谈谈咱们的硬实力。阅兵能让美国有所 “收敛”,靠的可不是嘴上说说,而是靠展示出来的那些装备。公开资料里提到了几种装备,像歼 -20S 被称作 “第五代半” 隐身战斗机,火箭军有东风 -5C、东风 -61、巨浪 -3,空射高超音速导弹有鹰击 -21。这些装备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打破了美国反导体系的安稳局面。东风 -61 据说配备了高超音速滑翔体,还采用了 AI 制导,这意味着它在最后阶段的飞行路线更加难以捉摸,拦截难度大大增加;而空射高超音速导弹又让发射平台变得不好预判。这些情况足以让五角大楼重新去衡量在台海、南海的军事行动,以前动不动就派航母来施压的做法,现在风险和成本都大幅攀升了。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次集中的 “威慑能力” 展示,短期内肯定会显著降低美军的行动频率。
但大家也别把这事儿当成是个转折点。特朗普的政治风格大家都清楚,他可能嘴上说得挺软,但政策该怎么推进还是会怎么推进。资料里提到他把中国定义成了 “主要威胁”,这就意味着国会里关于国防预算、产业链 “去风险”、技术封锁这些事儿,会更容易通过。增加军费、协调盟友,这些都是常规操作,美国表面上可能会收敛一点,但实际上对中国的压力并不会减少。对中国施压的方式,可能会从公开对抗更多地转向灰色地带,比如经济制裁、限制出口、利用盟友来施压、在海上搞些小规模军事活动之类的。在台海和南海的兵力部署方面,会更侧重于 “可撤回” 和 “模糊性”,既不触碰红线,又能持续分散咱们的注意力,这种手段不算新鲜,但在当下威慑和对抗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肯定会被更加频繁地使用。
更值得留意的是外交层面的变化。北京这次阅兵,把 “全球南方” 的形象以及合作框架展现在了全世界面前,金砖国家扩大规模、上合组织的相关安排、“一带一路” 的推进,这几个词总是被放在一起提及。这可不是喊喊口号而已,而是在切实争取规则制定的权利。很多发展中国家早就对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心存不满了,因为这个秩序虽说相对稳定,但好处分配和规则制定权都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手里。现在这些国家更愿意团结起来,既要讲讲历史,又要考虑实际利益。美国当然也察觉到了这种趋势,所以才会一边搞些象征性的军事展示,一边又表示愿意进行沟通。五角大楼推动建立热线,本质上是为了处理危机,不是因为怕了,而是不想让 “单极世界” 的疲态在突发事件中暴露出来。在权力转移的这个长期过程里,谁少犯低级错误,谁在关键时候就能多掌握一些主动。
特朗普个人的想法其实也不难理解。资料里提到了两条线:一条是他把外交重点更多地放在俄乌、印度这些更为紧急的事务上;另一条是为今年有可能举行的中美元首会晤做准备,APEC 会议被多次提及。王毅会不会访问韩国、元首会不会出席 APEC 会议,这些都是前期的信号。经济方面,关税谈判的时机预计就在两到三个月内,这和 APEC 会议的时间是吻合的。他需要一个相对平和的对华氛围,好去谈他口中的 “大生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祝福中国” 并非一时冲动,更像是一种礼貌性的铺垫。不过大家也别太把这当回事儿,它的象征意义其实要大于实际承诺。
很多人都问我,这一轮阅兵的 “军政综合效果” 到底有多大。我给个实在的判断:短期内,美军在台海、南海的高调挑衅行为会有所收敛,但绝对不会停止。外交上的言辞可能会温和一些,但配套的手段会变得更多。美国的对外战略惯性实在太大了,而且国内政治竞争还把对华议题当成了廉价的政治工具,所以中美关系想要快速改善基本不太可能。这场阅兵的真正价值,是校准了中国的威慑力,让对手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更加谨慎。当军事上的不确定性增加,外交上的稳定性就变得愈发重要,这就是五角大楼急着要 “通话” 的原因。热线不一定能解决所有分歧,但起码能避免灾难立刻发生。
普京说的 “没听到针对美国的负面评价”,仔细琢磨一下很有意思。他这既是在帮北京消除 “反美同盟” 的外界猜测,也是在给自己塑造 “多边桥梁” 的形象。把多极世界的理念和礼貌性的缓冲结合起来,这是俄罗斯近几年外交上常用的手段。对美国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个台阶。特朗普当然乐意顺着台阶往下走,毕竟哪怕只是能坐到谈判桌前,也比直接对抗要好得多。但矛盾的是,他所处的国内政治环境又迫使他在另一方面继续对中国施压,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 “两面派做法”:表面上祝福,背地里施压。
很多读者都喜欢让我聊聊装备参数,这里我得说明一下,这批资料里没有具体的射程、弹型配置等公开数据,我肯定不会瞎编。东风 -61 结合了高超音速滑翔体和 AI 制导,这意味着它最后阶段的机动性更难以预测,这对于任何依靠轨迹来进行拦截的系统而言,都是一种天然的克制;空射高超音速导弹和海基二次打击力量一同展示,更多是一种 “能力展示”,就是要告诉对手别想着在某一个方面实现突破就能占到便宜。威慑这玩意儿,靠的就是让对方心里没底。只要对方的作战参谋在推演的时候调低 “成功概率”,政策制定者就会更加谨慎。阅兵其实就是一场高清的心理战直播。
未来两个月是个考验期。APEC 会议前的经贸接触能不能取得成果、军方热线能不能顺利开通、台海和南海的军事演习规模会不会缩小,这三件事里只要有两件有好消息,那就说明阅兵的威慑效果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但大家也别指望一次阅兵就能改变整个局势,中美之间的竞争已经涉及科技、金融、产业链、海上秩序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来说,要继续保持军事威慑力,在外交上完善 “全球南方” 的合作框架,在经贸谈判中抓住机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美国而言,缓和关系并不意味着放弃竞争,而是为下一轮竞争积攒力量。双方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都在给自己留后路。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强军不是为了去打仗,而是为了让对手不敢轻易挑起战争。当威慑力足够强大时,外交的操作空间也会更大。特朗普的 “祝福” 多少有点作秀的成分,普京的回应充满技巧,五角大楼要通话也是出于现实考量。把这三件事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我们距离一个更加稳定的亚洲,既近又远。
来源:晓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