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初大家还以为是地方节度使之间的小摩擦,可是没几天,消息从江陵传来——永王李璘起兵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夏天,江南的战火忽然烧起来了。
起初大家还以为是地方节度使之间的小摩擦,可是没几天,消息从江陵传来——永王李璘起兵了。
这事儿让朝廷上下都愣住了。
李璘是谁?唐玄宗的亲儿子,肃宗李亨的亲弟弟。
按理说,兄弟俩早年感情不错,李璘小时候还在李亨身边读书长大。
可这会儿,竟然带兵自号,开始往东进军。
没人敢相信,一个皇子会在这个时候挑明态度。
毕竟,安史之乱还没平,国家正乱着呢。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从更早一点说起。
天宝十五载,长安已经乱成一锅粥。
安禄山造反,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带着杨贵妃、杨国忠连夜奔蜀。
路上出了大事,马嵬驿那一场,杨家父子死了,贵妃自尽。
局势彻底变了。
李亨没有跟去四川。
他当时在马嵬驿附近,转头就往灵武去了。
那地方是朔方军的大本营,也是当时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
到了灵武没几天,他就称帝了。
消息传到蜀中,唐玄宗一下子就明白了。
他儿子,不打招呼就把皇位坐了。
他只能顺水推舟,称自己为“太上皇”。
可这口气,咽不下去。
在蜀地,他开始频繁发诏,任命官员,搞得像还在当皇帝一样。
朝廷一下子变成了两个。
一个在灵武,一个在成都。
官员们两头听命,谁都不敢得罪。
这时候,李璘被任命为江南几道节度使,驻地在江陵。
别看这任命挺正常,背后其实是唐玄宗亲手下的棋。
那会儿,江南没怎么被战火波及,是全国最富庶的区域之一。
粮食、钱粮、兵源都不缺。
李璘到江陵后动作很快,几个月就招了好几万人。
军纪严整,颇有声势。
他还请来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诗人李白做幕僚。
有人说是因为李白才华出众,愿意辅佐王室。
可也有人说,李白与唐玄宗旧交匪浅,这事儿背后,肯定还有更深的联系。
李亨那边听说李璘招兵买马,警觉起来了。
他派人下令让李璘进蜀觐见太上皇。
李璘没理。
接着,地方官员李希言写信质问他是不是要搞分裂,李璘不仅没解释,反而派兵去攻打他。
形式越来越明朗。
李璘身边的谋士开始劝他索性称王。
江南资源丰富,兵力也不弱,还有太上皇暗中支持。
要是真能打下来,说不定就能翻盘。
可李璘不是那种轻易乱来的人。
他没公开称帝,也没直接反旗。
他只是不听命令,继续扩军,继续东进。
有人说他是犹豫,有人说他是顾念兄弟之情。
可在当时的肃宗眼里,这已经够了。
肃宗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讨伐。
他很清楚,李璘是自己弟弟,打得太狠,会惹人非议。
于是他采用郭子仪的建议,调动几支小股部队,绕道南下,逐步围剿。
战事从江陵附近一直打到当涂,持续了几个月。
李璘的军队起初还赢了几仗,但很快就被分割包围。
最后,他在逃亡途中被追兵击杀。
这一年是乾元元年,也就是758年秋天。
消息传到蜀地,唐玄宗沉默了很久。
据《资治通鉴》记载,他“伤悼久之”,一连几天不说话。
身边的太监说,他坐在书案前,翻着李璘小时候写的字帖,一页一页地看。
没有掉眼泪,也没有说话。
只是把字帖收进了一个小匣子,谁也不许动。
肃宗那边倒是异常平静。
他对外说,这事儿就此了结,不再追究。
也没大张旗鼓地清算李璘旧部。
他的意思很明确:别让人知道李璘背后还有唐玄宗的影子。
这场兄弟之争,其实早在马嵬驿那年就埋下了种子。
李亨称帝那天,唐玄宗还在路上。
等他到了成都,发现皇位已经没了,手下也都倒戈了。
他不甘心,可又无计可施。
李璘,就成了他手里唯一可用的力量。
可惜这张牌没打好。
李璘死后,江南的局势迅速稳定。
朝廷对他只字不提,史书也写得很简略。
再也没人提“永王”这个称号了。
参考资料: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葛承雍,《安史之乱新探》,文物出版社,2015年
来源:一读就上瘾的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