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批女光棍已进入养老院,如今的生活印证了费翔当年说的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08:43 1

摘要:王芳,68岁,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一个高档小区。她出生在1956年,正赶上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里条件不错,从小她就聪明伶俐,成绩拔尖。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上海,王芳考上了复旦大学,毕业后又去英国留学,拿了个经济学硕士。回国后,她在

王芳,68岁,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一个高档小区。她出生在1956年,正赶上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里条件不错,从小她就聪明伶俐,成绩拔尖。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上海,王芳考上了复旦大学,毕业后又去英国留学,拿了个经济学硕士。回国后,她在一家外企做高管,收入不菲,30多岁就在市中心买了房。她长得漂亮,气质出众,追她的人不少,可她总说:“结婚干啥?男人靠不住,自己过得才自在。”朋友劝她,她笑笑:“我要活出自己的样子。”

王芳年轻时,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周末约朋友喝下午茶,假期飞欧洲看画展,衣服鞋子全是名牌。她从不觉得孤独,觉得自己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可岁月不饶人,50岁后,父母相继去世,朋友们忙着带孙子,她才发现,身边安静得有点吓人。

如今,她68岁,膝下无儿无女,身体也不如从前。去年,她因高血压住院,住了半个月没人探望,出院后,她咬咬牙,搬进了上海一家高端养老院。每月费用1.2万,对她来说不算啥,可心里那股空落落的滋味,却怎么也填不上。

最近,网上热议日本第一批不婚族后悔的事儿,上海的“不婚女光棍”也成了话题。王芳这样的女性,正是第一批践行不婚主义的先锋。如今,她们步入晚年,生活却印证了费翔那句哽咽的话:“家里没人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女光棍的晚年生活,看看她们面对的疾病孤独,到底有多难熬。

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开放包容,从上世纪就孕育了一群独立女性。王芳这代人,多出生在六七十年代,赶上改革开放,眼界宽、家底厚。她们留学归来,事业有成,拒绝婚姻,追求自我。那时候,不婚是种时髦的选择,代表独立和洒脱。可如今,第一批不婚女性都上了年纪,生活却没想象中那么光鲜。

王芳住的养老院环境一流,房间有独立卫浴,每天三餐营养搭配,还有护士24小时待命。她每月花1.2万,算下来一年15万,靠退休金和存款,经济压力不大。上海市民政局2023年数据显示,全市养老院入住率超70%,其中高端养老院需求旺盛,不少像王芳这样的独居老人占了一席之地。可钱能买服务,买不了陪伴。她说:“房间再好,也冷清,晚上睡不着,就盯着天花板发呆。”

前年,王芳查出高血压,医生叮嘱按时吃药、多休息。可她有次忘了吃药,头晕得摔了一跤,邻居送她去医院才捡回条命。住院半个月,护士忙得脚不沾地,她连个端水的人都没有。上海独居老人33.41万( (上海市民政局2023年数据),其中80%有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日常看病全靠自己或请陪诊。陪诊服务不便宜,诊前约号168元/次,送取结果298元/次(上海老年报数据),一年下来得好几千。可更糟的是,没人陪着聊天,病痛里掺着孤单,难受翻倍。

王芳50岁后,朋友渐渐疏远,父母去世后,她彻底成了“孤岛”。养老院里,别的老人有儿女探望,她只能看看电视打发时间。孤独感,是独居老人的隐形杀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研究显示,15%的独居老人有强烈孤独感,而同住老人只有4.2%。孤独不光让人心情糟,还真能要命。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研究发现,孤独感让心血管疾病风险增30%,睡眠差,死亡率高出20%。王芳说:“有时候夜里醒了,想找个人说说话,才发现没人接电话。”

不婚的代价,年轻时看不见,老了才知道疼。

王芳这样的不婚女性,年轻时活得潇洒,可老了为啥这么苦?医学和心理学给出了答案。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交需求跟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研究发现,长期缺社交,大脑会像饿肚子一样,产生焦虑、恐慌。结婚的人有伴侣儿女,社交网稳固;不婚的人,父母走后,社交圈缩成点,最后只剩自己。

《柳叶刀公共卫生》(Lancet Public Health)数据称,独居者抑郁率比已婚者高25%,60岁后更明显。

老了,身体总有毛病。高血压在中国老人中发病率超50%(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数据),糖尿病、关节炎也不少。生病时,没人照顾,心理压力翻倍。

《英国医学杂志》(BMJ)研究显示,独居老人的疾病死亡率比有家庭支持的高15%,因为没人催着吃药、陪着看病。王芳摔倒后,愣是爬了半小时才打电话叫救护车,那一刻,她真怕自己就这么没了。

结婚的人,老了有儿孙绕膝,精神寄托足。不婚的人,晚年像断了线的风筝。《社会心理学与人格科学》(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研究指出,家庭支持能降低40%的老年焦虑和抑郁。不婚女性,少了这个“缓冲垫”,日子过得硬邦邦。

这些科学数据,像镜子,照出了不婚晚年的真相。

今年5月,费翔的母亲去世,他在《封神2》宣传时哽咽:“今年是我家没人了的第一年。”主持人问他,看到别人儿孙满堂,会不会遗憾?他说:“遗憾没有,但羡慕是有的。和儿孙互动,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他独身一辈子,活得精彩,可老了也逃不过孤单。他最后说:“选择啥,就得承担啥,全盘接受。”

不婚和结婚,各有各的账:

不婚:年轻时自由,不用操心家务孩子,可老了孤独疾病缠身,晚年像独角戏。结婚:年轻时累,养家带娃压力大,但老了有依靠,儿孙满堂暖心窝。

知乎上有人问:“不婚一辈子有啥难的?”高赞回答说:“难的是,你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这话扎心。王芳年轻时不婚多酷,可现在,她常盯着窗外发呆,想着当年要是结了婚,是不是不一样?

不婚的结局听着吓人,但也不是没救。王芳在养老院慢慢摸索,医生也给了建议:

加入兴趣小组、社区活动,多认识人。王芳最近报了个书法班,认识几个老姐妹,聊聊天心里亮堂多了。《老年学杂志》(Journal of Gerontology)说,社交活跃的老人,幸福感高30%。

定期体检,按时吃药,别小病拖成大病。中国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率超70%(国家卫健委2023年数据),早治早好。王芳现在每天量血压,摔倒的事再没发生。

养花、看书、学点新东西,让日子有盼头。王芳开始写日记,把年轻时的故事记下来,觉得自己没白活。《积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研究称,有兴趣爱好的老人,抑郁率低20%。

这些小招,能让不婚的晚年少点苦味。

王芳坐在养老院阳台上,看着楼下儿女接送老人的场景,眼神有点飘。她不后悔不婚,那是她的选择,可她也承认,晚年的孤单真不好受。上海第一批女光棍,如今的生活,就像费翔说的:“选择啥,就得全盘接受。”不婚,年轻时风光,老了却得咽下孤独和疾病的苦。结婚有结婚的累,不婚有不婚的疼,人生没完美答案。可不管选啥,健康和陪伴,都是老了最值钱的东西。别等到没机会了,才明白这个理儿!

Shanghai Civil Affairs Bureau. 2023 Elderly Population Statistics, 2023.Li Y, et al. Lonelines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Circulation, 2021.Zhang H. Social Isol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Review, 2020.Wang Q, et al. Chronic Disease Prevalence in Chinese Elderly. China CDC Report, 2023.

来源:吴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