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新书,推荐这13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08:31 1

摘要:《星期五不上班》发出一种诱人的倡导与召唤,如书封上所写——星期五不上班之于21世纪,就像双休日之于20世纪;《跟着人类学家漫游》或可带着生活在大都市“茧房”中的人,探寻一个个属于远方的故事与文化;《遗物整理师》则以死之平等照见生之可贵:“我希望不再把当下的今日

三月的书单好像也被赋予了一种春日回暖的气质,细微的生命力从犄角旮旯涌现,季节的转换描绘出一种新的可能——

《星期五不上班》发出一种诱人的倡导与召唤,如书封上所写——星期五不上班之于21世纪,就像双休日之于20世纪;《跟着人类学家漫游》或可带着生活在大都市“茧房”中的人,探寻一个个属于远方的故事与文化;《遗物整理师》则以死之平等照见生之可贵:“我希望不再把当下的今日视为理所当然,而是珍惜每个今日活下去”。

本月书单类型也稍显丰富,喜欢电影的读者可以关注《伟大的电影:终章》《黑色银幕》;漫画爱好者可以尝试一下日本漫画家原田千秋的《手上有毒的猫》《我很可爱,绝对可爱》,她将那些不可名状的悲伤以高饱和的色彩落于纸上,敏锐的观察与表达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治愈。

下滑此文解锁三月份推荐的新书13本及其推荐理由。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推荐你近期读到的新书。

《星期五不上班》

我们生活在一个工作至上的世界,失业或者无业,曾经是一个严重的罪名,我能想到最佳例证,诺奖诗人布罗茨基就曾因为“不劳而获罪”被流放。我们被告知只有不停地工作,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经济增长。在这种理念之下,人的一生大部分都被困在工作的角斗场里,不停加班加班加班,但是这本书的基本观点都写在了副标题里:我们需要更短的工作周。从一周工作五天,减少到四天。

听起来像是不太可能实现,尤其是不发达的国家和劳动力饱和地区,这点更是天方夜谭。但是本书两位作者提醒我们,工作时间的长短从来不是自然的,而是工人和工会努力争取到的,只有敢于提出诉求和斗争,才可能获得自由。

这本书很薄,但是论证了一个大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争取更短的工作时间。首要的原因是,努力工作可能也并不能保证改善你的生活,在过去几十年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是不断下降的,资本的比例上升,继承财产,拥有股票和住房等资产才是获得成功的捷径。

工作时间的延长曾经是提升资本主义利润的最佳手段,资本家恨不得将工人24小时都按在流水线上,但是新时代技术的发展,工作时间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变得非正相关,人们完全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工作。一味加班,不顾人们的健康和心理状况,只会大大就降低工作效率。只有合理安排员工的时间,让人获得尊严感,足够的生活美好体验,工作才能产生更多的意义。

看到新闻说,日本东京四月份即将推行四天工作制,为的是改善职场环境,缓解低生育压力,帮助员工更好兼顾育儿与工作。这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补充女性主义视角,女性经常处于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另外,工作从来不单单存在于职场,还有家庭和生活当中。减少工作时间,可以让男性和女性更公平地分配家务劳动,照顾孩子等等。

书中还提到了缩短工作时间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工作时间来降低碳足迹,提到了去增长的经济指标的转变,不能用经济发展衡量社会的幸福指数,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目标,比如一个“建立在环境正义和社会正义之上的经济体”。

虽然有点理想化,但是理想总要提出来,才能接近实现它。

《手上有毒的猫》

作者:[日] 原田千秋

译者:马文赫

出品方:未读

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5-3

原田千秋的漫画有奇妙的戏剧张力。基于三原色的高饱和配色吸引眼球,角色塑造和故事基调却是边缘和伤感的;绘制的线条粗黑,抛出的话语气坚定,观点强烈,很硬朗,但都指向背后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觉察;有昭和美学和妖怪传说元素,世界观又构建于现代都市。这都似乎映射出创作者矛盾重重的性格和生命状态,才有作品里独一无二的个性和丰沛的情感能量。本月有两个她笔下的故事引入了国内出版(将按原作出版时间先后介绍),主角分别是猫和人。

《手上有毒的猫》主角是一只披着床单行走在人类世界的“有毒”小猫。它对社会规则和生命消亡还不太理解,忍受排挤、侮辱和异样眼光,和各类人、动物互动的同时渴望被接纳和平等对待。《我很可爱,绝对可爱》主角是流着泪的女孩们,像“病娇”的具像化,每当想起原生创伤和经历挫折后总能想办法哄好自己,也披露了很多原田千秋以往创作哭泣女孩的灵感和想法。

总的来说,她的画不走传统的“正能量”治愈路线,而是告诉我们有些幽暗的小心思、不可名状的悲伤是正常的,接纳它们,且无论如何先对自己认可和赞赏,发生过的坏事中也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角度。痛苦不是只能咀嚼的,也可以用来变魔术,看画时感受到作者强大的精神内核。两本书也都配有贴画、骰子、徽章(吧唧)等文创,带来惊喜感,也瞥见二次元生态的一角。

《阿包》

如果你知道《秋园》,那么也推荐《阿包》,这是它的同系列新书。《秋园》主人公是八旬老人,故事被称为女性版《活着》,《阿包》作者是七零年代人(68年生),写下的女性个体处境与改开四十年出现与解决的社会命题挂钩:城乡差距、计划生育、人口拐卖、职业教育改革……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痕迹。阿包不识字,写书是用微信语音转文字再腾到本子上,可见今天的环境对普通人发声还是相对有利和友好。她是贵州苗族,在新书活动现场唱山歌,这种凸显个性和生命力的方式也是对作品极好的注解。

阿包的一生,她自己概括为“命苦”“眼泪泡饭吃”。童年丧母,遭继母虐待,青年为糊口嫁给大自己很多的男人,连生两个女儿,出门赚钱被骗到很远的地方当媳妇,逃到收容所,回家时丈夫已经和前妻生活在一起,却还是回归家庭,把孩子送进大学,丈夫患癌后照顾他、给他送终,差点为哥哥捐肾,再嫁的丈夫又进了监狱。这些故事最终以她的名字命名,沉甸甸也近似千万个女人的一生,与命运的捉弄有关,也与没机会受教育、认知能力受限难以进行自我再教育有关,以及,在基本生存、爱面前,太多往事无可追究,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尊重和看见亲历者,耐下心来听她们讲话,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一切。

以此为代表的素人写作,一个魅力是总有朴素的疗愈和鼓舞人的力量。由于是口述体,语气自然读来有趣,坦诚地面对人性复杂也很勇敢,比如阿包丈夫临终前痛苦、常骂她,她会想人没了就好了,看到他瘦成皮包骨也害怕,当育儿嫂时对压榨自己、不陪伴自己孩子成长的有钱雇主的吐槽,最后阿包和自己姐姐的前夫结缘,对方是大学教授,也遭非议和自我质疑。但这都在告诉我们真实的人生就是不必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但要看到爱是好的滋养、性启蒙的重要性、正确面对钱权诱惑、好的环境会给人制度的保护,等等。此外,巴掌大的开本和口述延续了形式上的轻便,对今天忙碌疲惫的读者友好,当我们愿意把陌生人的一生和自己的时间一起把握在手上,也就回答了作者阿包在书里发问的“会对别人有用吗?会对社会有用吗?”当然。

《学坏》

对于传统观念而言,冲击日常秩序的英雄,通过反思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不断诘问过分正常的生活秩序,试图从自我的个体出发,从日常的秩序出发,去实践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却往往因为个人的叛逆精神与异轨行为而成为大众眼中的撒旦角色。但对于生活的可能性而言,这种撒旦式的“学坏”精神是在习焉不察的生活形态中重新拥抱自我主体,将个体从泥淖中拯救出来,重获自我与日常的主动性,在公共政治、道德价值、伦理秩序中重新建构生活的想象。

《学坏》所书写的,正是这种略带撒旦式色彩的日常生活英雄之侧写:鲍勃·迪伦、乔伊斯、普希金、赫胥黎、伊藤诗织、林奕含等。无论是书写堕落的先锋文体,还是吟唱调戏世界的引诱诗行,抑或挖掘看似矫情的日常隐忧,甚至是在自我裹尸布上争夺阐释权的幸存者话语与殉道者回忆,都希冀通过自我行为来撬开日常生活的奥斯维辛铁丝网。他们从自我出发,用“文字和肉身一道,碰撞拨弄自身命运的轨迹和时代精神的前戏”,在日常的幻觉中重获疼痛的感受,疗愈自我感知的匮乏。用戴潍娜的话来说:“疼痛是真理之母,是真理他亲妈。”

在演讲中,戴潍娜说她一直困惑的问题是如何去书写自身与时代的匮乏,并通过书写来打破匮乏状态,进而重新获得一种真正强盛健朗的文化基因。或许,正是面对时代所感受到的种种匮乏,让她投向书中那些天才的叛逆之举和异轨之道,并将这些叛逆的言行举止与异轨的精神活动转化成人与时代的互动创造关系,进而建构出某种抵抗精神无能的生存之道。值得一说的是,戴潍娜总是能够将诗性与思辨轻松结合,独特自如地呈现了语言表达的性感状态,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评论风格。

《陈寅恪四书》包括《馀生流转:陈寅恪的生前身后事》《古调犹弹:六位学人日记中的陈寅恪》《世外文章:陈寅恪集外文钩沉》《尔尔区区:“陈寅恪研究”之再研究》,之所以列举书名,便在于内容一目了然。在这套书中,张求会可能因为一则疑惑而反复撰写三篇考证文章,甚至为了一本签名本的几行题词而展现陈寅恪生前身后的交往网络。从人生信史到他人目光,从生前著述到后世评述,乃至考证陈氏照片拍摄的来龙去脉,张求会以集腋成裘的打补丁方式,不断修复着一代史家的真实肉身。

从《陈寅恪家史》到《陈寅恪四书》,张求会的陈氏研究著作,皆以脚注为最显著特色,有时甚至脚注内容的丰富程度超过正文部分,除去稽考史实之外,还展现了张求会运用材料的来龙去脉,或者呈现某则史料流传的接受史,还能从中看到陈寅恪研究学界的互动八卦。有意思的是,有些脚注内容,不仅是陈氏身世的生前命运,还向读者呈现了陈氏研究的身后命运。

但书写陈氏者甚多,能称信史者寡, 张求会力求每一言皆有出处,细稽密核,纠谬勘误,补公道于先贤,订俗讹予后人,真正做到不诬前贤、不误后人,诚乃信史。随意翻开任何一页,皆如耳提面命之呵:以言必有据为宪,以绝不掠美为德。张氏对陈氏的研究,不仅呈现了历史研究应该抱持的态度,也展现了学术公器应当秉持的德行。有时,对于研究过程中某些现象的叙述,虽简略却尽现研究者本人接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有力写照。

我写书评,也写影评,但我深知,影评和书评充其量是沟通的媒介,是速朽的文章,要允许别人读过就忘了它。书评能引发人们阅读的兴趣,影评能引发别人观影的兴趣,已经是很大的成功,就不要奢望文字本身可以流传下去。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我很喜欢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影评,尤其是《伟大的电影》系列,是我观影的必备读物。这是伊伯特从影史众多影片当中,精选出来的400部,100篇影评一本书,已经出到了最后一部,但是因为伊伯特的癌症复发,最后一本《终章》只有62篇。

好的影评是什么标准?简单说,没有看过电影,对剧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还是被影评所吸引,这就是好影评。伟大电影系列的影评就是其中的典范。伊伯特虽然观影数量惊人,写影评也有四十多年,还是唯一拿过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但是他的影评都是通俗易懂的文章,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没有学术腔,以情动人,他总能抓住一部影片中最核心的那个点,以点带面,让你对影片感兴趣。

《终章》中介绍的62部影片,有三分之二是我没看过的,涵盖了默片,黑白片,很多老影片,当然还有商业大片等等,无所不包,但是就算没看过这些电影,也不妨碍我慢慢欣赏文章之美,之思。

对伊伯特来说,电影只有好坏,没有类型之分。但是他承认,他对黑白片,默片有种偏爱,想分享这种逐渐被人遗忘的电影类型。某种程度上,他的分享就是捍卫自己电影品味。

《黑色银幕》

《黑色银幕》之好读,很出乎意料。最初得知这本书,以为李洋教授又写了一本学术性强的专业著作,但阅读过程中这种预期不断被打破。他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带领读者走入黑帮电影的世界,让人获得比直接观看电影更全面的感受和认知。比如在讲完年轻的科波拉拍摄《教父》的决心和用心后,作者写道:“一个人能成功,绝不是所有条件准备就绪了,万事俱备才成功,永远是跟随世界情况,随时做好准备,抓住机会竭尽全力。”在谈到科波拉为了让白兰度出演,对当时的派拉蒙总裁突然“犯了癫痫”,用了这样的过渡句:“但是,话要看怎么说,事儿要看谁来做。换了别人,可能就要妥协了。但这是科波拉,他早有准备……”在我看来,这类口语化的表达着实有“说书”的风采,非常吸引人。

这其实正是我读这本书的强烈感受:引人入胜。书中提及的电影有不少我都看过,有些电影虽然还未看,但在未观影的情况下阅读相关阐述也是读得津津有味。这既得益于作者深入浅出的文风——读完后记才知道该书源于一档音频课程,所以表达上更偏口语化,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倾述之感;这也与作者大量查阅资料、挖掘丰富细节有关,不仅涉及与剧情直接相关的情节内容,也包括对政治、历史、文化等宏大叙事的阐释,还有演员、编剧、制片等在拍摄过程中发生的逸闻趣事,无形中为电影的鉴赏增加了多重维度,让读者更能“走进”黑帮电影。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与过去不太关注电影背景的观影方式相比,适当了解电影的幕后故事,会让观影体验变得更加深刻、更有收获。电影时长短则一个半小时,长则三个小时,终究是浓缩的艺术,每一分钟背后都有创作者的大量心血投入。银幕只展出 “结果”,而“过程” 隐藏在背后,《黑色银幕》这本书就是为观众揭开“银幕”,让读者看看银幕背后的世界。它在某种方式上是另一种“看电影”的方式,无论最先的受众通过音频,还是现今的读者可以借助文字,都为经典黑帮电影赋予了堪称二次方的鉴赏维度。

《大清算》

副标题:纳粹迫害的遗产与对正义的追寻

作者:[英] 玛丽·弗尔布鲁克

译者:陶泽慧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年:2025-1

推荐人:萧轶

对于战争罪恶的清算反思,德国往往被称之为典范。但《大清算》更像是一部祛魅之作,全书不断反思着正义追寻的种种不足,考察纳粹清算的种种遗漏。在这部厚达八百多页的巨著中,作者意欲全景式观摩战后德国为清算罪孽和追寻正义而做出的方方面面,从历史事实去追问人性的幽暗,从司法行动去考察正义的不足,从记忆的阴影去探讨清算不足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及其后代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谈论纳粹机器运转之时,往往容易从极端环境出发而着眼于官僚机器的命令执行,但作者对于深陷其中的普通民众进行了有力的反思:尽管有些人不会被称为行凶者,但他们在整个迫害过程扮演着协助或合作的微妙角色,甚至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角色,但同时又可能成为迫害进程中的受益者乃至行凶者。作者对此反思:“对于参与杀戮的人而言,以下纷繁多样、互相结合的原因可能起过作用:追求名利、胆小懦弱、循规蹈矩、害怕、性欲、残忍、绝望、渴望奖励、两恶择其轻、单纯的履行职责或服从命令,或者融入群体,和大家做一样的事情。”

这些不同方式所合力助推的言行举止,甚至还会因为手头任务的艰巨困难或命令高压乃至“恶之平庸”,让参与行凶之人自我认同为受害者角色,以话语的篡义修辞来完成内心的心安理得。当罪恶制度化之时,日常也被涂染成灾,个人必须抱持意义本身,时刻自我警惕与自我反思,否则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在徐贲老师的导读中得知,作者在2023年还出版了《旁观者社会:纳粹德国和大屠杀中的顺从与共谋》,期待出版方家们早日译介出版,深化这一重要议题的进一步讨论。

此外,对于正义的追寻方面,后世对待灾难往往有轻重缓急之分,但作者警惕与告诫这种想法。灾难不该分级对待,后世更倾向于看重与讨论更为景观化的灾难叙事,这就导致其他方面的灾难被降级或被忽略,而这也是矮化弱化灾难的选择性结果。最终的结果,便是绝大部分参与其中乃至获利之人,轻易逃脱历史的问责而没能受到正义的审判,给更多弱势群体带来不公的待遇与深重的影响。

《滑向战争》

副标题:决定历史的交涉与日本的失败

作者:[日] 加藤阳子

译者:章霖

出品方:好望角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5-3

与《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一样,加藤阳子选择与中学听众互动的方式,共同探讨日本近代侵略战争的历史抉择,将问答式的对话讲义整理成《滑向战争》。本书主要聚焦于太平洋战争之前的日本道路分析,围绕国联调查团的李顿报告书、德意日军事结盟与珍珠港前夕的日美交涉这三场重要的外交事件,分析事件前后可能存在哪些选项,进而分析日本为何会选择我们所知的历史选项。加藤阳子的历史分析,除去方向性的主导因素之外,多次呈现了偶然性的人物或事件对历史进程所施加的影响性推进,进而探寻日本近代的战争抉择。

加藤阳子的互动问答,往往会对某一历史问题或者读者提问,进行国际观察的世界史范畴出发,并将之置放在事件前后的长期分析之中,辅以事件所涉的其他国家视角进行多重审视,“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同一件事”。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种互动式问答方式的多维度探讨,能够在不断的提问中不断强化我们理解历史的方法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藤阳子面对的是年轻一代的读者问答,将学术性的研究借助通俗而又亲和的方式为下一代讲述日本军国主义东亚侵略史,并呼吁“让日本战败的记录成为献给世界的礼物”。

而她在书中也交代,随着年轻一代的社会压力加大,让年轻人了解过去,尤其是“看清过去的掌权者与舆论界通过各种诱导,为民众准备的选项,还原在当时的世界中日本面临的真正选项的形式与内容”,讨论“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时,两者之间的互动问题”,从而能够帮助当代年轻群体弄清楚日本当年为何会如此选择。而“过去的历史,能够为我们提供方法和策略”,“纠正不公平的游戏规则,撤换不公正的裁判员”,学会如何做出谨慎而正确的现实抉择。

《跟着人类学家漫游》

副标题:探寻“边缘”文明

作者:[加]韦德·戴维斯

推荐人:把噗

“失去一种文化,就是失去我们自我的一部分。”在这本书中,作者韦德·戴维斯带领我们深入古老而神秘的文明,以人类学家的敏锐视角,揭示出“边缘”文明的独特价值。从波利尼西亚航海者令人惊叹的导航术,到南美洲萨满充满灵性的精神世界,再到因纽特人对生命与死亡的豁达态度……书中充斥着令人震撼的文化细节,读来惊叹不已。对于现今生活在大都市“茧房”中的人来说,这些从远方传来的故事好比天方夜谭,甚至还要稀奇;但它们正是发生在渺远之地的现实。

书中既有闻所未闻的奇特民俗风情,也有为了世代传承留下的宝贵技能,为我们深度了解被现代化遮蔽的心灵地貌提供了某种契机。它们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刻质问: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生活”的意义?是否真正在尊重自然的法则?该书不仅赞美并捍卫多元文化,更是对现代社会同质化趋势的警示。

“承认其他文化之美并不代表就要贬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带着一点谦卑去承认其他民族尽管可能同样不那么完美,却同样都对人类的集体文明有所贡献,从而丰富我们的观念、信仰、求生技巧。”正如作者所提醒我们的,决心要改变和改善别人的生活,但结果却可能是毁了这些民族与文化,“我们要确保所有民族都能根据自己的主张去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好处,并且避免危害各民族”。

《遗物整理师》

副标题:再现八个时间停止的房间

作者:【日】小岛美羽

译者:陈柏瑶

出品方:牧神文化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25-1-1

推荐人:把噗

与过往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孤独死成因、对策的书不同,《遗物整理师》通过展示8件“孤独死模型屋”,更直观地向读者呈现了孤独死死者生前最后时刻的生活状况,带我们走进死亡本身。从死者留下的遗物中,不仅能见出死亡原因、情状和特征,还能反映他们生前的生活情况乃至人际关系,等等。

作者无意为解决孤独死难题给出方案,而是“希望让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孤独死的现实状况,进而思考这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这种通过图片并辅以文字的形式逼近死之情状,给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唤起我们对孤独死投以关注,让我们直面死亡之事实,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人皆凡人,无法免于孤独死”。

谈到为何要将死亡现场制成微缩模型屋,作者、“90后”遗物整理师小岛美羽表示,“直到每个人都能认识到那并非他人之事,而是真实的现实而已”。正是与生父擦肩而过的经历让她成为一名遗物整理师,“我希望不再把当下的今日视为理所当然,而是珍惜每个今日活下去”。

《旧物录》

副标题:85个消亡之物的故事

作者:[英]芭芭拉·彭纳 等

译者:丁宇岚

出品方:后浪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年:2025-2

这本书是“纸上博物馆”,85个旧工具、家具和产品浓缩了从前人的奇思妙想、风靡过的社会潮流和被遗落在主流历史外的事件。比如发明过灯泡的爱迪生之所以声名鹊起,乃至今天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是他本来就是个生产力极高的自我宣传家,有很多可以称为有噱头的发明,实用的多,离谱的也不少,比如反重力内衣。

这本书也是“未来剧本”,有些东西当时看来不着调甚至荒谬,可能是未来世界的蓝图和底稿,在今天以新的方式现实了。比如美国电气公司做过自动拟人机,让我联想起在今年央视春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后者在今天也不那么容易被一下子接受。另外,“旧”不代表就是被淘汰的,也有活下来而成为习以为常的事物反被忽略的,比如烟灰缸,它最早是为抽烟的女人设计出来的,可有多少人会主动搜索关于它和她的历史呢。

这样的书更引人思考和敬畏历史,它是滚滚向前,还是周期性的循环往复?是玄学,还是超现实学?总之在打捞、探索微观历史的过程中,反而不会那么容易为如何摸清今天的时代脉搏而焦虑。什么样的东西不都是先做出来就会存在吗?时间会淘洗一切。

这本书的写法也有一定的软性文字,但读来是为更好地引人入胜和科普,不是倾泻自我和评判,如介绍蜗牛电报前,先讲了世界上最孤独的蜗牛的故事,浪漫可爱。内容的编辑和设计也有匹配内容的精巧,如把小小的字“停用”、“失效”、“过时”、“空想”印在标题旁,不会夺走注意力但又起到必要的提示作用,还留下了一句特别的话在封面——“在物品消亡的进程中,在物品的流转和更替中,有一些东西一直存在着,召唤着某种更加平和、融洽的未来”。

2025

本月书单推荐人

萧轶 媒体人,书评人思郁书评人把噗 Festina Lente编辑 | xuyan

主编 | 魏冰心

新版微信修改了公号推送规则,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在这种规则下,读书君和各位的见面会变得有点“扑朔迷离”。

来源:凤凰网读书

相关推荐